在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中,济南市商河县深入挖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河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将其传承保护与社区治理、增进社区凝聚力、维系邻里和睦关系等深度融合,通过“非遗进社区”“秧歌艺术团”等创新形式,激活基层文化活力,走出了一条“以文聚人、以文化人、以文兴社”的特色路径。
非遗在社区,老技艺成新纽带
夜幕降临,商河县的社区广场、文化站点便热闹非凡。秧歌爱好者们自发组织起来,身着鲜艳服饰,手持鼓、伞、棒等道具,欢快起舞。
“过去,邻里之间交流不多,大家忙完工作就各自回家。自从社区组织了鼓子秧歌活动,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进来,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增进了彼此了解。现在见面,大家都热络得很。”许商街道居民刘大爷笑着说。
为充分发挥鼓子秧歌的凝聚作用,商河县在各社区打造了多处活动站点,组建15支优秀鼓子秧歌队伍。这些活动站点不仅是秧歌爱好者的聚集地,更是社区居民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参与秧歌活动,大家的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显著增强。
社区搭台,非遗焕发新活力
针对各个社区的特点设计差异化传承策略,通过研习培训、艺术展演、创新融合等方式,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商河县多个社区与县文化馆联动,举行“非遗进社区”培训活动,邀请鼓子秧歌传承人到社区授课,讲解鼓子秧歌的历史渊源、表演技巧等知识,深受居民喜爱。此外,还结合居民日常健身需求,将鼓子秧歌与广场舞相结合,创编出富有时代特色的秧歌广场舞、健身操。实中社区的广场上,每天傍晚都能看到居民们跟着欢快的节奏跳起秧歌广场舞。“这种创新形式,既保留了鼓子秧歌的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健身需求,深受居民喜爱。现在,我们社区的广场舞队伍里,有一半都是秧歌广场舞爱好者。”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道。
为以鼓子秧歌传承助推文化社区建设,商河县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而社区也积极配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不少社区定期邀请学校非遗传承队伍到社区表演,激发孩子们传承鼓子秧歌的热情。全县40多所学校组建136支非遗传承队伍,累计培训学员10万余人,这些学生将鼓子秧歌文化从校园带回家庭、带到社区,进一步扩大了鼓子秧歌的影响力。
文化赋能,从“看热闹”到“当主角”
随着鼓子秧歌传承在社区的深入开展,鼓子秧歌的集体协作特性正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
许商街道将秧歌队组织经验移植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成立“秧歌睦邻团”,用传统艺术“大场子”的团结精神化解居民矛盾。通过在秧歌汇演、消夏晚会演出等活动中收集社情民意,解决了停车难、垃圾分类等问题。“一提鼓子秧歌,居民就有归属感。”许商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委员王睿表示。
鼓子秧歌所蕴含的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社区内邻里纠纷明显减少,互帮互助的氛围更加浓厚,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如今,商河鼓子秧歌已成为商河县社区文化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通过将非遗传承与社区治理相结合,商河县不仅让古老的鼓子秧歌焕发出新的生机,更实现了以文化人、以文兴社的目标,为社区发展描绘出美好蓝图。
(来源:文明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