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农村弱、镇街散、城区挤”的布局限制,基建薄弱、投入不足、师资外流等不利因素,掣肘着济南市商河县教育的发展。面对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虹吸效应”,部分家长将孩子送往外地求学,优质生源流失更带来了“恶性循环”……“再穷不能穷教育!”商河县委县政府的誓言掷地有声。一场以“三名工程”为引领的“教育强县”变革于2020年开始,一场由“洼地”到“高地”的逆势突围就此拉开序幕。
重投入:勒紧腰带筑根基,托起“家门口的好学校”
在财政资源有限的现实挑战下,商河坚定不移地将教育投入列为“第一优先级”。
“四个优先”成为商河教育最坚实的保障,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项目优先安排、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编制优先补充。2020年,商河以前所未有的气魄集中开工16个教育项目,涵盖从幼儿园到大学全学段,总投资高达36.5亿元,总建筑面积73.4万平方米,投资规模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创下商河历史之最。
两年后,教育强县二期工程接续发力,投入10.2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12所,新增学位6600个、床位7200张、餐位6844个。
如今行走在商河城乡,“最美的建筑是学校”已成为最醒目的风景。曾经分散在乡村的教学点被科学整合,10所乡镇初中融入县城教育圈,27所农村小学集中至镇区,教育资源的“水位差”被有效抹平。这些拔地而起的校舍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承载着“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庄严承诺。
强筋骨:高中打响“翻身仗”,锻造教育强县主心骨
高中教育曾是商河教育较为薄弱的一环,却最终成为撬动全局的战略支点。
面对优秀生源持续外流的严峻挑战,商河高中教育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系统性改革。突破口首先对准了教师队伍——推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全员聘任制,打破铁饭碗,激活一池春水。改革评价体系,彻底告别“唯分数论”,建立德(10%)、能、勤(30%)、绩(60%)全方位评价标准,让教书育人的多维价值得以彰显。最具创新性的是打造“学科组核心制”,将教研自主权真正还给教师,让专业的人专注做专业的事。
教改春风在每所学校绽放独特光彩,商河一中推行“一课一研”集体教研模式,各学科组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深度教学研讨,用集体智慧打磨每一堂课;弘德中学深耕“新高考语文大阅读”教改工程,通过海量阅读与批判性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县二中则开辟差异化赛道,重点探索艺体生培养路径,引入高水平专业师资,小语种教学特色鲜明;年轻的县三中构建“一主·两翼·三结合”特色德育模式,将道德培育融入日常,建校短短几年便跻身优质高中行列……
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终迎破茧时刻。2025年高考放榜日,商河县用一份“历史最佳成绩单”回应了社会各界的期待——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教育生态变革的必然结果。更令人振奋的是,商河高中成功实现“反虹吸效应”——不仅留住了本地的优质生源,还吸引了周边区县众多学子慕名而来。“以前总想着把孩子送去外地名校读书,现在发现家门口的学校一点不比大城市差!”一位高三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由衷感叹。
教育生态的质变引来广泛关注。去年9月,济南市60所高中的校长、级部主任齐聚商河一中,进行为期三天的“沉浸式”教学观摩。从清晨升旗到夜间自习,从课堂教学到教研活动,教育同行们试图解码这座北郊县城的教育逆袭基因。当商河教育从“追随者”蜕变为“领跑者”,高中教育的崛起更为县域教育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塑灵魂:全环境育人,绘就生命成长“同心圆”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
近年来,商河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儒学+红色”双轨育人模式。34所“孔子学堂”遍布城乡校园,将“仁义礼智信”的千年智慧融入现代课堂。在怀仁镇中心小学的孔子学堂里,孩子们身着汉服诵读《论语》,老师介绍:“我们不是简单复古,而是将传统美德转化为现代公民素养。”与此同时,全环境立德树人宣讲活动每年覆盖师生家长超10万人次,法治副校长送来的“校园法治课”,将民法典条文转化为青少年的行为准绳。
劳动教育在商河有着厚实的土壤。全县57所中小学打造了总面积达128.8万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基地。这种“脚下沾泥、手上磨茧”的体验,成为商河学子最生动的成长课。
教育生态的系统重构更显智慧,全员育人导师制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的“成长合伙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提供24小时专业守护;家校社协同机制编织起紧密防护网——3所市级家庭教育实验基地、4所“百佳家长委员会”培育学校落地生根,形成教育合力。在许商中学的家长开放日,从事电商工作的张先生感慨“过去觉得教育就是学校的事,现在家长、社区都参与进来,给孩子成长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
当劳动教育的泥土香、非遗传承的匠心美(全县非遗传承学校从18所增至54所)、鼓子秧歌的文化魂都成为育人载体,商河教育的温度便有了具象的刻度。在商河,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滋养与文化的传承。
五载砥砺,这座千年古县完成了从教育“洼地”到育人“高地”的华丽转身。
从解决“有没有”到追求“好不好”,从硬件改善到内涵提升,商河以“小财政办大教育”的智慧实践,正写下县域教育新的时代注脚。
(来源:爱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