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资讯 > 地市要闻 >

淄博“算法优化”让数字大田丰收有底气

淄博“算法优化”让数字大田丰收有底气
2025-07-23 08:57:1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金黄麦浪翻滚退场,翠绿新苗破土而出。2025年,淄博市“三夏”生产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市150多万亩小麦颗粒归仓,仅用一周时间,秋粮播种面积便突破百万亩,田间迅速完成从“金黄麦浪”到“翠绿新苗”的切换,展现出淄博农业生产的高效衔接与蓬勃活力。

这场丰收的背后,是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

“数字大田”上演“快闪”时刻

从最后一粒麦子归仓到第一株秋粮新苗破土,这场“三夏”接力赛仅用168小时,像极了一场“快闪”。

麦熟一晌,龙口夺粮。今年夏收,凸显机具足、服务强、进度快、损失低四大亮点,全市投入3355台稻麦收割机,其中,30%是纵轴流机型,10公斤喂入量的收割机配备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高峰期,日收获面积超20万亩。这些智能高效的农机装备成为生产主力军,实现“成熟一片、收割一片”,杜绝“粮等机”现象,机收损失率显著降低。

6月8日,淄博高新区种粮大户齐茂峰站在地头,看着收割后的麦粒流水般倒入运输车中,欣慰的笑容挂在脸上。6月11日,在高青县麦收现场,一台配备“AI损失率检测”的收割机正在作业,机身摄像头实时分析脱粒情况,自动调节滚筒转速至最优参数,将机收损失率从1.2%压降至0.5%,相当于每亩多收10公斤粮食。

麦收的忙碌尚未消散,希望的种子已然入地。桓台县新城镇耿三里村的大田里机器轰鸣,25台金大丰、雷沃等高性能播种机紧随收割机后,在整齐的麦茬间穿梭。雷沃播种机显示屏上,株距18厘米、播深5厘米等数据实时跳动,开沟、下种、施肥、铺滴灌带一气呵成,轨迹笔直如线。农机按“四统一”标准完成试验播种,新翻的泥土里,饱满的种子正孕育着新一轮的丰收。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丰收,而是一场农业与科技的协同作战。”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服务科科长齐鲁涛指着电脑上的“三夏”智能调度系统说。

丰收之后,粮食储存同样离不开科技助力。桓台科信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吕茂兴的自用粮仓,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通风防潮设备齐全,能择机卖粮,每吨可多赚200元。

黑土地装上“物联网中枢”

在桓台县启润农业合作社,1300亩地块在电脑屏幕上的“爱科农”系统中呈现为三维模型。负责人孙城点击其中一块田介绍:“土壤墒情传感器每30分钟上传一次数据,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8%时,系统会自动触发滴灌,去年春旱时节,就靠它精准补水。”

这块“云上农田”的硬件配置堪称豪华:地下滴灌管网让水肥利用率提升40%,多光谱无人机监测叶面氮含量精度达95%,北斗导航播种机行距误差控制在±2厘米。国正科技研发的会说话的移动智控水肥机器人,更是让农户开了眼。这套系统采用智能农机、水肥一体化新招,会看墒情“下菜”,让麦苗“喝得饱”,又不浪费肥料养分,平均一亩地比周边农户多收75公斤粮食。“有了科技的加持,麦田产量涨得快,亩产超700公斤。”孙城感慨道。

“我们整合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可在平台实时监测全县30万亩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实现水肥药精准化管理,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管理体系。”中化现代农业华北大区总经理助理时立波介绍。如今种粮,数字赋能农业全领域各环节,通过“数字中心+服务点+种粮大户”的模式,规模种植户可以获得“耕、种、收、管、储”全产业链服务。

关键词:淄博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