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本地配套不足的问题,济南盯上了“链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把一站式机械零部件云制造平台的龙头企业—速加科技请到了济南。
“以前企业找配套,得一个个打电话问,两三天才能拿到报价。现在在我们平台上传图纸,5秒就能出报价,就像用‘滴滴’叫车一样方便。”速加科技总裁田雪峰介绍,2025年7月,速加智能云机械制造(山东)有限公司在济南高新区注册,将在济南部署“齐鲁速加云”,打造零配件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建设“机器人产业和新能源装备产业机械零部件加工平台”。
这个平台有多厉害?它就像一个“零部件超市”,整合了全国1000多家工厂的资源。济南的机器人企业需要什么零件,平台能自动匹配最合适的工厂,不仅速度快,还能降低约20%的成本。
为了打通“有技术无场景”的堵点,济南想出了“三张清单”的妙招。
第一张是“需求清单”,从全市125家单位征集到87个场景需求,覆盖制造业、教育、建筑、运输、巡检、卫生、文旅、农业、金融等领域,旨在通过机器人替代人工或升级设备提升效率。
第二张是“供给清单”,面向全市机器人重点企业,征集场景能力(供给)清单,首批共收集到28个方案,涉及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活服务、康养服务、机器人高端核心部件等领域。
第三张是“匹配清单”,把供需双方一对一对上号,首批就匹配成功56个场景。涉及教育业、建筑业、道路运输、制造业、农业、卫生等11个领域。
“以前我们的机器人主要卖往外地,没想到济南本地就有这么多需求。”一家智能装备企业负责人说,在家门口做生意,成本低多了。
吴学军对这一做法很认可:“场景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试金石’。济南把需求和供给对接起来,既能让企业的技术有用武之地,又能解决实际问题,是个双赢的好办法。”
未来图景:从“济南造”到“济南强”
破解了眼前的难题,济南机器人产业的下一步棋怎么走?
济南市工信局副局长、市机器人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耿汝年,在首批场景生态发布时透露出了答案,即打造“有人才、有技术、有产品、有场景、有应用、有载体”的“六有”生态圈,成为“黄河流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
要实现这个目标,济南有明确的路径:一方面好好“练内功”,挖掘本地企业潜力,培育出更多像兰剑智能、国网智能这样的龙头;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来”,把国内外的头部机器人企业招到济南,形成“龙头带配套”的企业矩阵。
场景打造上,济南要推进“3+3”策略。简单说,就是让机器人干三类活:一是危化品搬运、防爆排爆这些“人干不了、不想干”的;二是汽车制造等行业里“作业时间长、重复性强”的;三是康养、教育这些“急需劳动力”的。与之相对应,要造出三类机器人:能陪人聊天的交互型机器人、能高效干活的作业型机器人、能在极端环境工作的高可靠机器人。
支撑这些蓝图的,是刚刚揭牌的“山东(济南)具身智能港”。它不是普通的产业园,而是一个“产学研用”综合体,集人才培养、技术策源、产业孵化、中试测试、协同开发、生产智造、场景赋能于一体,覆盖机器人企业从出生到长大的“全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