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桓台大棚里的黑皮鸡枞菌鲜嫩饱满,淄博淄川山坡上的文冠果压弯枝头,淄博经开区田垄间的羽衣甘蓝青翠欲滴……从平原到山地,从温室到田间,一幅“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的丰收画卷生动铺展。这是大自然对耕耘者的馈赠,更是淄博深耕“多彩”农业、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
大棚藏“金”:小菌菇撑起致富梦
眼下,桓台县果里镇徐斜村生态农业合作社培育的新品种黑皮鸡枞菌进入采摘期。走进园区大棚,浓郁的菌香扑鼻而来。菌架上,一簇簇黑皮鸡枞菌顶着褐帽、裹着白柄,从培养基中破土而出,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地采摘、分拣,一派繁忙景象。“这‘小家伙’看着不起眼,却是村民的‘金疙瘩’!”村“第一书记”张晓蹲在菌架旁,举起一朵饱满的鸡枞菌向记者介绍。
黑皮鸡枞菌味道鲜美且富含膳食纤维,市场需求旺盛,但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合作社专门配备智能通风和洒水设备,将棚内温度精准控制在25℃左右。“外面再热,棚里也得保持凉爽,通风、控温是头等大事。”张晓说。
在同一个生态园内,不同大棚里却是“冰火两重天”。紧邻菌菇棚的黄瓜种植大棚里,温度比菌菇棚高出近20℃,工作人员正顶着高温进行打苗、整枝作业,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衣衫。看着作物丰收,再累也值得。”村民王大姐抹汗时,脸上满是笑意。
近年来,徐斜村走出了一条“特色兴农”之路。在打响水果西红柿品牌的基础上,合作社不断拓展种植品类,如今黑皮鸡枞菌、甜糯玉米、豆角等十余种果蔬已实现规模化种植,不仅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更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今年,菌菇和蔬菜行情都不错,预计能带动合作社增收10余万元,村民人均分红能比去年再多些。”张晓的话语里满是期待。
山坡生“绿”:荒坡变身生态致富园
驾车穿行于淄川区太河镇后沟村的山路上,成片的文冠果林跃入视野,绿意绵延。从4月的“文冠花海”到9月的硕果满地,新汇联文冠果种植基地的蜕变,让这一特色作物广为人知。基地内,工人在晾晒场上铺满了果实,一颗颗硕大的果实映入眼帘,文冠果种仁就藏在里面,黑亮而饱满。
“太河镇山多坡广,气候得天独厚,最适合文冠果生长,文冠果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如今已是淄博规模领先的种植基地。”山东新汇联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英杰底气十足。作为我国特有木本油料作物,文冠果的花、叶、果仁兼具药用价值。企业已培育13个特色新品种,研发出16款系列产品,计划2027年实现文冠果油销售额7亿元。
推广中,企业创新“订单林业”模式,与农户签订保底回收协议,统一收购花、叶、果,模式辐射全国十余个省市,带动数千农户增收。在企业展厅内,文冠果油、茶、护肤品整齐陈列,诉说着这条产业链的延伸与成长。“文冠果油富含神经酸,能促进神经修复、提升脑功能。”赵英杰举起一瓶晶莹的文冠果油向记者介绍,仅去年,油和茶销售额就突破了百万元。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产品远销江浙等地。如今,昔日荒坡成了“生态坡”“致富坡”,还为50余名村民提供了岗位,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田垄添“彩”:羽衣甘蓝点亮转型路
凌晨2点,淄博经开区傅家镇的乐田农业基地里依然是一片忙碌景象,3吨新鲜翠绿的羽衣甘蓝正装车发往周边市场。大棚内,羽衣甘蓝叶片层叠舒展,宛如一片“绿色花海”。这种兼具观赏性与营养价值的蔬菜,成了当地农业转型的“新名片”。
在健康茶饮博主的带动下,羽衣甘蓝从普通蔬菜一跃成为今年的现象级“超级蔬菜”,市场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这也让淄博乐田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的订单量直线飙升。“羽衣甘蓝现在火得离谱,基地最多的一天发出20吨,货一拉走,地里直接‘清零’,工人都得等下一茬成熟才能继续采摘。”基地负责人王洪欣笑着说。为保障供应,基地引入密植技术和智能水肥系统,实现亩产提升150公斤,并依托“商超直供+电商直播”双渠道精准覆盖市场。
凭借富含维C和膳食纤维的优势,羽衣甘蓝的市场认可度持续攀升,价格更是从去年的每斤几毛钱暴涨至如今的4.5元左右(未包装),即便是加工厂采购的质量稍次的原料,价格也达到2至3元/斤。
销售端则打通“商超直供+电商零售”双渠道,新鲜羽衣甘蓝直供淄博及周边城市各大商超,同时,借助抖音、拼多多等平台的直播带货,进一步拓宽销售半径。
羽衣甘蓝产业的红火,正是淄博市立足城郊区位优势,深耕特色农业的生动缩影。从田间种植到市场销售的全链条发力,彰显了当地对不同区域农业发展路径的精准把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产业,淄博市深谙其道。依托平原、山地、城郊等不同地理特征,打破传统农业“千篇一律”的局限,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之路。这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发展模式,催生出一个个富民兴村的产业样本,让“多彩农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来源:淄博日报 王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