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资讯 > 地市要闻 >

淄博:以“滴灌革命”撬动粮食单产新高度

淄博:以“滴灌革命”撬动粮食单产新高度
2025-09-27 18:01:2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当“吨半粮”不再是实验田里的孤本,当“双吨粮”从梦想照进黄土地,淄博以一条滴灌带作答:粮食增产的潜力,在于向每一滴水、每一克肥要效益。从“浇地”到“浇苗”,从“肥田”到“肥根”,一场“水肥革命”正在齐鲁粮仓深处展开。今天,我们把视角对准水滴——看它如何汇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涓涓脉动。

近年来,随着国家、山东省对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水平齐鲁粮仓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的深入实施,淄博市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该技术在淄博市粮食、水果、设施蔬菜等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截至目前,全市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29.41万亩,节水率达30%,节肥率达20%至30%,粮食每亩单产提升100公斤以上。

一滴水的旅程:

从井口到根尖的“精准长征”

“种地别夸嘴,全凭肥和水。”“水是庄稼命,肥是庄稼劲。”农谚早就揭示了水肥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别看它长相普通,却是庄稼的‘生命线’。”在临淄区敬仲镇,种粮大户李延强俯身拨开玉米根际,一条条黑色的滴灌带延伸其间。

9月18日下午,在李延强的玉米地头,围着一群身穿红马甲的人,他们正在听李延强介绍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记者一问才知道,这些人都是莱西市的种粮大户,专程坐着大巴车来学习滴灌技术。来自青岛丰安植保专业合作社的周艳说:“我们合作社还没有采用滴灌技术,这项技术节水、节肥、增产,期待能早日用上。”

聊起如何成为滴灌技术专家,李延强笑着说:“都是当年浇不上水逼的。”李延强所在的李家东村,种地只能靠井水。过去井少,全村3000多亩地只有7口井,村民抓阄轮流浇地,经常需要半夜起来。地离井远的,还需二次中转。

“刚开始种粮时,人工浇地、大水漫灌,承包300亩就觉得很吃力。”李延强说,2015年,他用上了喷灌机,种地面积增加到1500亩。然而,喷灌有许多局限。2017年,李延强又抢先用上了水肥一体滴灌带。为了让滴灌适应当地的种粮实际,他进行了许多改进,依次克服了滴灌带在田间打结、滴灌带被虫咬鸟啄鼠咬导致破损漏水、小麦玉米根系缠绕滴灌带影响回收、传统机械作业精度误差大伤害滴灌带等问题,还和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临淄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专家一起探索出了“小麦玉米滴灌带浅埋一铺双季使用技术”,获得7个滴灌设施配件的专利,在水压均衡方面实现技术升级,他承包的土地也增加到3000余亩。

“以前种地,最辛苦的就是浇水,1000亩地浇一遍水得半个月,需要二十几个人一直在地里看着。铺设滴灌带后,3000余亩地只需2个人,一个星期就能浇完一遍水。可以根据天气、土壤情况,随时补水补肥。人也不累,仅需控制阀门,做到了省时省水又省力。”李延强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一直大力支持他的各种技术创新。

“浅埋滴灌一铺两用配套集成技术”,2023年被评为山东省新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案例,2024年入选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在李延强的示范带动下,2025年临淄区夏玉米种粮大户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应用面积达到9万余亩,在种粮大户中的技术推广率达到82%。

一粒沙的逆袭:

两级过滤改写“堵管”宿命

关键词:淄博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