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规模,三省接壤的地理位置,菏泽具备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但是菏泽为什么又再次被困住?
3
“突破菏泽”战略
1997年6月,在诸城推行国企改革获得认可的陈光调任菏泽地委副书记、常务副专员。
陈光回忆报到那天的场景——
“我驱车来到黄河大堤,一口气跑到河边,双膝跪地,连磕了三个头,捧起一捧泥土,使劲地看啊!嗅啊!然后对着黄河大声说:‘黄河!母亲!儿子来到你的身边啦!’”
“改革者”的性情展露无疑,此时意气风发的陈光豪情满怀。
但此时的菏泽,县以上工商企业总资产93亿元,企业总负债114亿元,负债率高达122%,银行不良贷款达80%,平均资产收益率-37%,90%企业亏损,其中70%资不抵债。2/3的企业已经停产,24万人的县属国有、集体企业中,有9.2万名职工赋闲待业。9个县区的主导产业几乎全是纺纱、造纸、酿酒,产业高度雷同。
面对这样的场景,陈光还是“出手”了。
上任两个月后,他进驻菏泽原第二制药厂,经过资产评估后,以84万元卖给民营企业康得斯生物化工技术有限公司。康得斯入主后先期注入资金600万元,不到半个月企业便起死回生,据当地政府统计,截至1999年该企业向地方政府缴纳税金227万元,还解决了400多人就业。
年底,菏泽市政府又将山东达驰公司整体划给山东省企业托管经营股份公司,达驰公司被注入资金2500万元,当年实现扭亏为盈。
1999年,东明制药厂资不抵债、濒临倒闭,厂内1000名工人面临下岗。在建筑行业已小有名气的余庆明出资对东明制药厂进行了整体收购。2002年东明县化肥厂和天源化工公司破产,余庆明又开始涉足化工产业,成立了山东洪业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从1998年到2000年,菏泽市委、市政府连续3年发出1号文件,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进行全面部署。
到2002年,菏泽全市企业亏损面由90%降到了12%,亏损企业亏损额由18亿元下降到4473万元,当年国家锁定的19个大中型亏损企业已经全部扭亏为盈。这一年,国家扭亏脱困办公室总结推广了菏泽企业改革脱困的经验。
到2006年,已进行改制企业293家,改制面达到98%。全市行政和事业单位人员,第一次领到了全额工资。
菏泽的发展除自身努力外,与全省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从1998年开始,山东省就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突破菏泽”战略。全省帮扶菏泽,从省财政拿出部分资金用于转移支付;采取东西联动,引导东部企业到菏泽开工办厂;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菏泽一定倾斜。
菏泽国有企业改革与山东省主要领导以及全省兄弟地市的帮扶,给菏泽带来一些发展的希望。2003年至2005年,菏泽GDP增长速度分别为13.2%、17.1%和17.2%。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也得到显著调整,2004年菏泽工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了农业。
对于工业基础极度薄弱的菏泽来说,总体上贫困的菏泽依然没有改观,菏泽经济的各项指标依然徘徊在山东的谷底。
4
曹县一夜成顶流
2009年春节,曹县大集镇丁楼村的任庆生听朋友说开网店赚了不少钱,年底夫妻俩花了1400元买回一台电脑,也试着开了第一个网店卖服装。
不过网店开得并不顺利,他们直到2010年才接到第一单,卖了16件衣服,一共挣了200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