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山东报道 张鸿福出生于济南莱芜一个偏僻的山村,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从小,他就特别崇拜村支书,一位为村里服务了30年的老共产党员,他带领村民打深井、修河床、筑水池,硬是为这个贫瘠的山村开拓出一片沃土良田。村里另一位党员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负伤的英雄,虽然身体在战场上留下了永久的伤残,但生活积极、为人谦和,是村里有口皆碑的老好人。耳濡目染,张鸿福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他们一样的人——一名共产党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张鸿福从小热爱文学,毕业初在山村当了五年小学教师,他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写作一些乡村题材的作品,后进入政府机关工作,转而关注小镇生活,而如今,已经成为济南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济南市作协主席。这一路,对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影响最大的是2003年的一次威海刘公岛之行。
参观中日甲午战争纪念馆,阅读了馆内大量相关史料,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被仅有6000万人口的岛国击败,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舰队的三大将领结局悲惨,水师提督丁汝昌吞鸦片自尽,总兵林泰曾服毒自尽,总兵刘步蟾随沉没的舰队殉葬海底,即便如此,年轻气盛的光绪帝仍然气愤难消,下令将丁汝昌的尸体穿上黑色囚衣,棺材也同样漆成黑色,再加上三道铜箍牢牢捆绑,不允许下葬,表示:即便死了,丁汝昌依然是罪大恶极。面对这样惨烈的历史,张鸿福内心被深深地震撼,更使他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撰写了一篇报告文学《末路王朝——中日甲午战争报告》,2005年之后更将创作重心转向了中国近代史。
2012年张鸿福完成历史小说《左宗棠》的创作,紧接着是《李鸿章》《袁世凯》《林则徐》,到2020年之前,用十卷书完成了近代史上四个关键人物的创作,这四个人物极具代表性,又各有特点,把近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推翻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期间的重大的事件、重要的矛盾冲突、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方方面面情况,做了一个详细深入的呈现和解读。
“文明蒙尘,人民蒙难”是对这一时期历史的深刻诠释,当时的中国面对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近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率先进入了工业文明成为发达国家,而封建帝制下的中国还停留在古老的农耕文明,被工业化的坚船利炮强行轰开了国门。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可以说是“降维打击”,使清政府经受了摧枯拉朽似的失败,毫无还手之力。由于两千年来一直在文明上领先,面对这样惨烈的失败,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受到了空前挑战,无论是居庙堂之高的朝廷大员,还是处江湖之远的文人仕子,社会各界的精英都在寻找救国良方。
林则徐是旧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张鸿福对他的描写不只局限于耳熟能详的“虎门销烟”,而是用大量笔墨描写了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贬黜到新疆的经历。这一时期的林则徐到了人生的低谷,是他的“至暗时刻”,但他并未消沉、怨天尤人,依然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情。他在北疆兴修水利,主持修建了一条“皇渠”,引喀什河水灌溉了伊犁河北面的大片农田,现在这条渠仍然在用,称为“人民渠”。他第二个重大的贡献是到南疆去勘察耕地,拖着病体往返南疆1万多里,增加了粮食生产和军粮储备。同时,他提倡大家挖坎儿井灌溉,所以在新疆很多地方坎儿井被称为“林公井”。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华夏文明长期对于周边游牧民族的领先,使得很多中国人还怀抱着傲慢的心态,不愿意去学习西方。李鸿章等“洋务派”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打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工业文明来救国。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兼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制造厂等一系列军用工业生产厂;同时鼓励创办了轮船、铁路、电报、邮政、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然而这一系列的探索以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宣告失利。
张鸿福的小说选取了许多并不常受到关注的历史侧面,通过丰富细腻的细节描写、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填补了历史的空白,充分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真实性、客观性,更深入思考为什么辛亥革命以前的救国探索都以失败告终。
他认为,林则徐等旧王朝士大夫也都怀抱着救亡图存的热情,积极在为风雨飘摇的中华寻找出路,论才能更是一个时代的精英翘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诗不仅是林则徐的自叹,恐怕也是众多精英的写照。
他们的失败并不是个人能力的不足,终其原因是受制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些旧王朝的文人士大夫从小受到的还是封建帝制的教育,只是在“器物”的层面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但在思想上依然无法摆脱传统的束缚,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没有找到可依靠的力量,只能是一个“裱糊匠”,面对时代变革的狂风巨浪,在千疮百孔即将沉没的旧王朝大船上修修补补。因此,张鸿福更加肯定,只有先在思想层面、灵魂深处“革命”,进行“头脑风暴”,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大脑,才能救亡图存。而这个先进的思想就是共产主义,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的舞台是人民的选择。”在研究近代史之后,张鸿福才发现自己之前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是他在十几年研究和创作中思考和体会最深刻的问题。
研究了大量历史的原始资料,张鸿福认为,一个政党、一个组织能否够取得成功,或者说“能”与“不能”,关键看这个社会存在哪些最突出的问题,哪一个组织能把这突出的问题解决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为什么能够建立了新中国,为什么能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张鸿福总结,因为在四个方面解决了中国最主要的问题。
当时的中国最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1840年后,中国面临最大的困境就是受列强入侵,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运动都无法彻底解决民族独立的问题。辛亥革命胜利后仅仅是局部解决,但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一直受到外来势力的掣肘,面对西方列强有很大的妥协性,这就注定了他们的政权无法长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才坚决地争取中国人民自己当家做主人,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也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才称得上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第二点就是唤醒民众、以人民为中心,唤起中国人民的家国意识,解决了中国民众没有把自己命运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的重大问题。孙中山曾经非常痛心地认识到,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就像是一盘散沙,很多老百姓都认为,中国历史上更替了这么多王朝,谁来当皇帝都一样,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交租交税就行了。老舍《茶馆》中的“莫谈国事”对基层老百姓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麻木”更是鲁迅对中国人的精神状态的总结,这也就是4亿人口却输给几千万人口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现象的成因是中国的老百姓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受到层层盘剥,从来没有在这片土地上自己当家做主,“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成了重压下老百姓自保的哲学。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因此能够发动民众,唤醒民众,依靠人民众,一切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实现了政令统一,加强中央权威。建国前的旧中国是一个长期政权动荡、军阀割据、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残破河山,这种混乱的不稳定性、频繁的战乱,不仅无法保证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更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中央政府,保证了政令的统一和通畅。在“人和政通”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全国上下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搞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第四大功绩,就是把握工业化主动权,奠定物质基础。中国近代苦难深重的重要原因就是错失了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没有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导致落后于西方国家。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把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重中之重。到1978年,新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20多年的时间里补上了三次工业的课。改革开放后,民营力量进入工业领域,为国有企业共同推进、提高了中国工业化水平,工业和科技水平突飞猛进,到了2014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现今,中国在工业、科技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并具备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资格。
作家以作品奉献人民
恰逢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济南市文联提出,党史学习教育一定要落实落地,并且有特点。济南是一片红色沃土,特别是在建党初期,中共一大代表济南就有两位——王尽美和邓恩铭。济南的红色纪念地,红色资源非常多,这是济南的一笔宝贵财富。
济南市作协响应市文联的号召,按照市文联的部署,组织了“红遍济南——庆祝建党100周年红色资源采风”活动,积极组织作家们到这些红色遗址、红色资源地去采访,希望作家们通过耳闻目睹,受到党史教育的洗礼,更重要的是希望作家们深刻发掘红色内涵,写出有深度的作品,将红色资源介绍给大众,引起更多社会关注,让红色精神传承。
而张鸿福个人的创作,因为他的清末民初“四大名臣”系列的成功,已经有出版社约稿希望他再创作清末“四大名商”系列。但他有另一个想法,之所以花了十几年时间写近代史,是因为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而中国的另一大转折是改革开放。
“写了近代很多政治人物,接下来我也希望写商人,与其写近代商人,不如写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商人。”他认为,实现了国家独立、政治稳定,国家的重心就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他希望再去研究改革开放至今的这一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以当代商人在大时代商海搏浪中的起起伏伏为切入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是怎样以奇迹般的速度取得经济发展、让老百姓快速脱贫致富的。“这段历史、这些著名商人的故事非常值得挖掘,恐怕真要写完又是一个十几年要过去了。”张鸿福满怀期待地说。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作者/陈雅雯 摄影/徐鹏程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