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功能模块 > 首页焦点图 > 正文

济南全力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奏响了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华美乐章

济南全力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奏响了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华美乐章
2021-10-22 16:16:5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1年秋,黄河下游迎来1985年以来的最大秋汛,9天之内发生3次编号洪水。长达十余天里,每秒5000立方米以上流量的高位洪水,自上而下裹挟着泥沙奔涌而来,激流滔滔、冲刷河岸、水涨势急。

一声令下,大河沿岸严阵以待。加固根石、严密巡防、应急抢险……在标准化堤防工程的严密保护下,在两岸干部群众的众志成城防御下,洪峰过境、大河安澜,城市无恙、市民心安。

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时间回溯到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战略谋划、作出重大部署——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由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横亘的天堑变为发展的机遇,从文明的摇篮变为发展的高地,开启了迈向“幸福河”的新征程。

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扛起国家使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主动融入、积极服从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加快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奏响了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济南乐章”。

尽显“幸福河”的自然之美——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黄河济南段全长183公里,上连东平湖,下接黄河三角洲,对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至关重要。

每年秋天,百里黄河风景区是许多济南市民向往的“赏秋”胜地——徜徉在银杏林间,拍一拍秋叶遍地的美图,在朋友圈晒一晒满屏的“秋意盎然”。“今年因为防汛,风景区在国庆假期关闭后还未开放。等开放后,我一定带着家人去打卡。”市民邱女士说。

早先,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所在的区域也曾“无风三尺土,开口一嘴泥”。“自启动标准化堤防建设以来,植树成为每年的一项重要任务。许多市民和单位也自发到黄河两岸植树种树。”济南黄河河务局工程管理处负责人说,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黄河济南段堤防已遍着“绿衫”。

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必须坚持“绿”字为本。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后,济南第一时间制定了《济南黄河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建立了统筹推进黄河生态保护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打造独具山水泉城特色的黄河百里生态风貌带。

黄河两岸的绿色越来越密。单是2020年,春季植树绿化工作植树就达到16.8万株,成活率达到98%以上。黄河堤防工程绿化提升改造(一期)项目,覆盖济南黄河淤背区空白段22.3千米,覆盖土地面积达到181公顷,栽植苗木近8万株。

保护“眼睛”,不仅要“护绿”养眼,还要“保水”润眼、“治污”医眼——

保护黄河济南段的水系、岸线、湿地等自然资源,加强黄河和小清河、大汶河、徒骇河等10多条重点河道治理,高标准修复济西、玫瑰湖、白云湖等20多处湿地,提高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河流水系生态环境。建成区43条黑臭水体全部治理完成,小清河断面水质由地表水五类提高到四类,实现了有监测记录30年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

从荒野变成“动植物天堂”的济西湿地,840多种植物、140多种鸟类和20多种鱼类在自由生长;从涝洼地蝶变而来的黄河玫瑰湖国家湿地公园,已经发展成为大量野生鸟类的栖息地,还有秀美的芦兰河、商中河……在黄河水源的润泽下,这些水域的水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连续打响了济南雪野湖违建别墅整治、佛慧山景区违建整治、千佛山北入口改造、大明湖周边违建整治“四场战役”,累计整治别墅517栋1053套,拆除影响生态景观的建筑50多万平方米,同步建绿复绿110多万平方米,实现了还湖于民、还山于民、还景于民。

如今,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已经成为常态,“一城雾霾”消失不再。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27天,优良率首次超过60%。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改善41.2%,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

通过保护黄河流域修复生态系统,“幸福河”的自然之美完美呈现,济南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地更绿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强了,去年更是被评为“全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绿色自然,是这条“幸福河”的最美底色。

释放“幸福河”的发展之利——

走绿色可持续之路加快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密结合黄河流域比较优势和发展阶段,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上中下游合理分工,因地制宜实现高质量发展。

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面积超过一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千万、GDP突破一万亿元,在全流域属于发展条件相对好的地区。

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济南锚定新发展理念这一“总航标”,激活科技创新这个“动力源”,夯实现代产业体系这个“压舱石”,开启绿色发展这个“新引擎”,用好对外开放这个“助推器”。

加快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核心动力。

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和自身发展需求,济南以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目标,

加快推进齐鲁科创大走廊、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等重要载体建设,用好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等“四不像”机构平台,加快推进“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技术创新、从“单打独斗”到上下游联合的协同创新。目前,已有15家中科系院所落地济南,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55.3%。

加快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重要抓手。

国务院4月25日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起步区建设开始全面起势。济南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的意见》,举全市之力、下非常之功推进起步区建设,加快打造绿色智慧宜居的幸福之城。

通过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济南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近年来先后关停7600多家“散乱污”“两高一低”企业;对传统企业大力实施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全市上云企业突破4万家;对于新动能大力培育,“四新”经济占比达到36%,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级,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级。

加快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是必由之路。

济南围绕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多向并进的开放格局,以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为主阵地,积极谋划联通郑州、西安的黄河流域“一字型”骨架大通道,强力推进济郑高铁、济莱高铁、黄台联络线等在建项目,发展要素的流通度不断加快,发展活力的聚集度不断提升。

高质量发展助推城市能级跃升。2020年,济南以优异成绩晋级GDP“万亿俱乐部”。在“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济南综合分值列全国第15位,连续两年列全省第1位。

高质高效,是这条“幸福河”的内生动力。

力保“幸福河”的安宁之福——

实现人水和谐大河长治安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在历史上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黄河素来“善淤、善决、善徙”,历史上曾“一碗水半碗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现在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黄河治理从来都是中华儿女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于“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工程治河、系统治河、科技治河,构筑保护沿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稳固防线。

黄河济南段河床普遍高于两岸地面4-6米,是典型的“地上悬河”。“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黄河水害隐患还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丝毫不能放松警惕”。

没有坚固的堤防就没有长久安澜。

黄河济南段标准化堤防工程是全国首个获得“鲁班奖”的堤防工程。在此基础上,济南以“根治水患、防治干旱”为目标,以黄河干流、滞洪区、支流河道为架构,推进“二级悬河”综合治理,构筑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全面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没有系统的治河就没有长久安澜。

济南通过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一体谋划,统筹抓好重点河流综合整治,增强湖库蓄滞洪功能,打通水系脉络,疏浚行洪河道,对影响行洪的各类设施,该搬迁的搬出来,该清除的清除掉,尽快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没有智慧的支撑就没有长久安澜。

济南构筑黄河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智慧生态黄河”,实现数据资源跨地区跨部门互通共享,助力黄河流域精确蓄水控水,为黄河安澜提供数据支撑。

实战是最好的检验。面对36年来的最大秋汛,这座城市防御洪水的信心和底气十足——

实时监测黄河、大汶河、徒骇河、小清河、黄河支流和大中型水库水情状况,实施大中型水库、河道科学调度;

加强黄河滩区生产堤巡查值守,加强巡堤查险,防止溃堤,做好支流河道值守,随时做好堵复准备,防止倒灌出险;

做好应急抢险救援准备等工作,提前预置抢险队伍,备齐备足抢险物资、设备,严防险情发生;

沿黄干部群众严阵以待、闻“汛”而动,在黄河济南段标准化堤防工程这道有形的“防洪屏障”之外,用一系列有力举措筑起了一道无形却坚实的“防洪铁坝”。

长久以来,黄河滩区百姓饱经滩区之难、遍尝滩区之苦、深受滩区之害。黄河济南段滩区面积506平方公里,涉及5个区县、358个村、33.9万人,占全省迁建人口的57%。

济南把黄河滩区迁建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过得好”的原则,先后建设582栋楼,外迁102个村,改造提升54个旧村台,修建33.88公里的护城堤,新建215.8公里撤退道路。

在全省最大的黄河滩区外迁安置社区——孝兴家园,建起了149栋标准住宅楼,以及3所幼儿园、1所小学、老年服务中心、商业区、会展中心等6.7万平方米的配套设施。这座新的家园,迎来了“盼迁建盼了几代人”的滩区群众,黄河滩真正变成了群众口中的“幸福滩”。

长治久安,是这条“幸福河”的最大保障。

共享“幸福河”的善水之益——

建设节水典范城市做好一大篇“水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一提到黄河,很多人都会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三江源到入海口,滚滚黄河水奔腾几千公里,滋养了沿黄人民群众。

黄河有水,但也缺水,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曾几何时,断流一度成为黄河的“常态”。如何在“有水”与“缺水”中找到解题之钥,成了一道无法回避的“必答题”。

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把“四定”要求作为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根本遵循,“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强化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加强全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构建城市适水发展格局。

黄河流域缺水,济南更缺水。济南的“济”本义就是“水”。这座城市因水而生,是闻名天下的“千泉之城”,是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特大型城市。然而,济南水资源人均占有量283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济南外引水量占全市用水总量的43%,每年需调引黄河水约7亿立方米,目前济南城区80%的生产生活用水来源于黄河水。

按照“四定”要求,济南提出了打造全国节水典范城市的目标,出台《济南节水典范城市建设方案》,坚持节水、联水、活水、亲水“四水共治”,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这是一篇以水为题的大文章——

节水并不是单打独斗,济南坚持全市域推进、全产业统筹、全过程管控、全市民参与的“四全”原则,覆盖整个市域,统筹一二三产业,将节水贯穿“取、供、用、耗、排”全过程,让全体市民树立起节约集约用水意识。

节水不是一味节俭,济南开展节水制度、水源保障、行业水效、管理效能、市场机制、节水文化等六大提升行动,特别是强力推进水权水价改革、完善水资源市场调节机制等改革,构建形成节水的长效制度体系。

节水不是“蜻蜓点水”,济南在生产生活各领域推动深度节水,以节水扩大发展空间,以节水助力泉域保护,以节水打造泉城名片,构建城市适水发展格局,实现人、水、城共融共生。

进入10月份,趵突泉水位连创新高,不仅突破了30米,而且每天都在刷新纪录,创下了1966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久违的“月牙飞瀑”景观重现,墨泉喷涌如水沸腾,“黑虎啸月”气势磅礴……徜徉在烟雨朦胧、山清水秀、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的“千泉之城”,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泉水盛景的涌现,和近段时间来降雨量的充沛直接相关,更得益于长久以来这座城市在保泉护泉方面的不懈努力——

出台名泉保护规划,为泉水保护立法;实施“回灌补源”,在保护好泉水水源涵养地南部山区的基础上,实施了五大水库连通工程,着力为众泉“补水”;地铁建设“为泉让路”,提前探知地下泉脉的分布和走向,实现“地铁与泉水共生”……

做好“水文章”,收获更多“善水之益”。目前,济南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为19.78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1.6%,仅为全国的1/3,年节约用水量约为16个大明湖,重点泉群实现19年持续喷涌。节约水、珍惜水、爱护水,已成为济南各行业各领域的新风尚。

节水治水,是这条“幸福河”的必答之题。

传递“幸福河”的文明之乐——

打造古今辉映的文化样板文明进步提升无止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九曲黄河蜿蜒万里,依偎着这条大河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流域文明。它们像散落的棋子,在黄河文化这副瑰丽多姿的棋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编织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把文化文明摆在重要位置,大力保护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声音”、延续历史文脉。

济南拥有集“山、泉、湖、河、城”于一体的独特风貌。千百年来,黄河之水深刻影响着济南,文化传统、水利河工、文物遗迹广泛分布。济南浸润于黄河文化的滋养,孕育形成了龙山文化、大舜文化、泉水文化,构成一幅光灿夺目的美丽画卷。

弘扬黄河文化,必须全力保护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秀文化资源。

济南实施黄河文化资源普查调查,建立黄河文化遗产名录和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推动“泉·城”文化景观申遗,集中打造齐长城、大辛庄、城子崖等遗址公园,加强济南战役、莱芜战役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让黄河文化真正“留”下来。

弘扬黄河文化,必须大力传承心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济南建立非遗名录和传承人保护体系,实施莱芜梆子、商河鼓子秧歌等活态非遗传承工程,成功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设立沿黄省区黄河文化非遗展示传承区,促进黄河文化交流传播,让黄河文化真正“活”起来。

弘扬黄河文化,必须加快发展充满活力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济南正式上线推出“新黄河”客户端,与泰安、济宁联手打造“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推进黄河文化公园、黄河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设,开展“黄河文化+”行动,举办国际泉水节等文化节庆,打造旅游、文创、赛事、展会、演艺等新业态新产品,让黄河文化产业真正“强”起来。

在深厚历史文化的滋养和文明进步提升的助力下,济南在2018-2020年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周期中,连续3年蝉联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年度测评第一名,被评为全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目前正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文化文明,是这条“幸福河”的精神内核。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在成就这项伟大事业的奋斗中,“幸福之河”的“济南乐章”将在大河之畔久久回响。

(来源:济南日报 记者:王端鹏)

(责任编辑:徐鹏程)
关键词:济南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