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威海市中心医院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大营救,多学科团队凭借精湛医术与默契协作,成功将一位濒临绝境的外来务工者从死神手中夺回。
那是一个周末的中午,在威海务工的沈先生(化姓)突遭飞来横祸,被重重的钢板无情砸中颈胸部。就近辗转几家医院,均被告知已无救治希望,经历3小时奔波,他被紧急送到威海市中心医院时,已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医院创伤中心团队迅速展开检查,发现患者血压仅90/60mmHg,呈现轻度紫绀、气促状态,颈部中度肿胀,虽仅有微小皮肤伤口,但双肩部肿胀、畸形,有骨擦感,前胸壁多处压痛,胸廓挤压痛显著,双侧肩部压痛,左侧桡动脉搏动微弱。颈胸壁可触及握雪感,声音嘶哑。患者自带的影像资料显示气管断裂、颈椎骨折,患者表情淡漠、言语稀少——丰富的急救经验让医护人员警觉:看似表皮伤势轻微,实则暗藏致命危机,患者已处于休克前期,随时可能失去生命。
耳鼻咽喉科医师团队仔细查看了患者的影像资料,确认患者颈部气管消失,直至胸腔内才再次出现气管轮廓,CT影像中有75个层面都未显示气管踪迹,由此判断气管离断间距超过4.6cm,远超检索到的国内公开报道的最长间距4.0cm。时间就是生命,维持气道畅通刻不容缓!
然而,在气道不完整、颈椎骨折的情况下,麻醉操作更是难上加难。经再三权衡,麻醉科把目光投向了耳鼻咽喉科,在颈部探查过程中,耳鼻咽喉科团队发现实际情况比CT显示得更为揪心。因患者垫肩头后仰,实际术中探查发现气管完全断裂,断端间距远超5cm,且断端以下坠入胸腔内,于是尝试经气管断端插入气管插管维持气道。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显示气管通畅,左右主支气管未出现断裂及狭窄。
生死关头,耳鼻咽喉科、胸外科、创伤外科、麻醉科、手术室、消化内科及内镜中心、重症医学科、影像科、输血科等多学科专家火速集结手术室,进行再次评估的同时,紧锣密鼓地开展手术准备。结合术中CT,治疗方案迅速敲定:双侧胸腔闭式引流、气管断裂修复缝合术、气管切开,后期送往重症监护室平稳过渡。
箭已上弦,抢救刻不容缓!耳鼻咽喉科主任紧急从外地赶回,胸外科专家团队全员就位,消化内科医师迅速完成胃镜检查排除食道破裂,创伤外科、重症医学科专家为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出谋划策,麻醉科和手术室团队全力保障手术麻醉安全。抢救过程中险象环生,低血容量休克导致血压下降、生命体征不稳,医护人员快速补液、紧急输血,双侧气胸肺部创伤导致血氧饱和度维持困难……面对重重危机,整个团队沉着应对,每一个环节都紧张有序,将“最短的时间、最小的额外创伤”这一救治理念贯穿始终。最终,在多学科的紧密协作下,顺利完成气管断裂缝合修补术+气管切开+双侧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被转入重症医学科,目前正在康复中。
7月8日晚,耳鼻咽喉科就此次抢救展开病例讨论复盘,团队成员在术前评估与术中应对等环节,深化了对重症创伤复杂性的认知,积累了在复杂气管断裂方面的救治经验,也提升了科室在复杂创伤领域的诊疗水平。
医学是一门伟大的经验科学,面对复杂疾病尤其是复杂外伤,多学科团队的紧急默契合作至关重要。此次惊心动魄的生命大营救,不仅是医院各专业团队能力与应急体系的一次考验,更是医护团队永不言弃精神的生动诠释,为重大复杂疾病的抢救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无数患者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之光。
(供稿: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