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健康养生 > 健康资讯 > 正文

威海市中心医院副院长侯红军:大影像赋能介入微创,跨领域融合创新发展

威海市中心医院副院长侯红军:大影像赋能介入微创,跨领域融合创新发展
2025-09-26 16:47:4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他是德艺双馨的医者,以硬核技术诠释大医精诚;他是甘为人梯的老师,以传帮带教打造高效团队;他是学科建设的“领头雁”,以科技创新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他,就是威海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侯红军。

从医27年,侯红军主导省、市级科研课题9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市级奖项5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先后荣获中国好人、中国神经介入医师手术大赛人气医师、鲁卫工匠、威海市劳动模范、威海市高层次领域“知名医师”、威海市青年科技奖、威海市首届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等荣誉称号。

无畏无惧的“铅衣战士”

争分夺秒守护患者生命之光

身穿近40斤的铅衣,在高强度辐射的手术间,在射线的包围中,用导丝、导管器械等进行着微创操作,争分夺秒但又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患者的生命之光,这是侯红军的日常工作之一。

由于大部分患者是急症,为尽可能争取救治时间,侯红军将自己的休息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工作和患者,最多时曾一天做过12台手术。“时间就是生命,我累点苦点不算什么,但能让患者早一点接受治疗,就会让他们多一分生的希望。”侯红军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2013年山东省首批同时获得神经血管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综合介入技术诊治资格的医生,拿起“影像诊断”与“介入微创”这两柄医学“利器”的他,凭借高超的医术和“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为一位又一位患者竖起守护生命的坚实屏障。

曾有一名62岁的患者,因车祸导致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支架配合弹簧圈、栓塞胶联合栓塞或者应用覆膜支架、血流导向装置等,但花费高、操作繁琐。考虑到患者动脉破口和形成的假性动脉瘤的破口都比较小,基于术前精准的影像分析与评估,侯红军决定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精准栓塞破口技术,化繁为简,这一个性化的处理不仅为患者节省了手术费用,还达到了满意的手术效果。

怀揣着对病人赤诚的关爱与对工作执着的追求,侯红军不断刻苦钻研、锐意进取,先后到十余家国内顶尖医院进修学习医学影像诊断及介入微创治疗新技术,尤其在肺、肝结节早期影像筛查、脑血管病多模影像评估与神经介入治疗、运动医学功能成像、全身血管性病变肿瘤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与综合介入微创治疗等方面具备了系统、深入的技术水平。

勇于突破创新

在精准医疗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如果说个性化诊治是侯红军为患者着想的真实写照,那么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则是他对精准医疗的极致追求。多年来,侯红军不断突破固有思维,持续探索创新诊疗新技术,为患者的健康赋能。

在脑血管医学影像诊断方面,侯红军创新性提出了能谱CT与多模态磁共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精准应用。这是侯红军在国际首先提出的鉴别方法——通过能谱CT提取脑组织灌注信息同时可以判断血栓成分、来源,从而更快的得出应该溶栓还是取栓、以及何种取栓方案的判断。曾有一位65岁患者因右侧大脑中动脉血栓求助于侯红军。经过能谱CT检查后,侯红军认为血栓结构松散,建议溶栓治疗。快速的精准诊断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经过溶栓后患者愈后良好。

在血管外科介入治疗领域,侯红军聚焦临床难题,积极开展技术攻关。针对跨关节支架远期通畅率低的常见问题,他承担省级项目《跨关节抗折曲应力支架的研究》,研究成果大幅提升了复杂跨关节血管病变患者的远期通畅率,并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围绕区域内高发的静脉性溃疡,他开展了《下肢静脉溃疡发生机制及临床疗效探究》,明显提高了患者伤口愈合率。近年来,侯红军率先在区域内引进并应用多项前沿技术,开展PETTICOAT技术治疗累及内脏动脉的主动脉夹层,有效降低远端夹层破裂及脊髓缺血风险。采用腹肌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显著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远期通畅率。

脑机接口作为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近年来备受瞩目,是我国十四五战略规划项目,作为医院脑机接口科研项目牵头人,侯红军带领团队与天津大学合作,探索将大脑与外部设备连接,实现脑卒中患者通过大脑信号来控制外部辅助康复设备,帮助大脑重组和修复受损的神经,从而实现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让新型康复技术从科幻走向现实。如今,团队已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成功获批2025年度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基于脑机接口的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应用研究》。目前,侯红军及团队正深入拓展先进影像学技术在脑机接口研究中的应用,该研究利用多模态MRI与人工智能技术,探索脑机接口神经反馈机制的优化策略,并精准评估其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疗效。研究团队通过融合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高分辨率脑活动可视化能力、人工智能的强大数据分析优势以及脑机接口的实时神经信号交互特性,致力于推动影像医学、生物工程学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

2018年,由威海市总工会命名的“侯红军创新工作室”正式创建,2022年,山东省医务工会委员会正式授牌“鲁卫工匠创新工作室”,侯红军作为主要研究者,带领学科团队共完成科研课题6项。同时,侯红军还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CT能谱分子成像的肺磨玻璃密度结节精准诊断,率先在威海地区独立完成脑血管病变介入腔内治疗术,率先开展肺肿瘤CT导引下微波射频消融术、实性肿瘤CT导引下放射粒子植入术等30余项新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强化学科团队建设

推进学科融合发展

学科建设是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从前辈手中接过“学科带头人”的接力棒后,侯红军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聚焦医学影像学前沿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创新性提出大影像平台的多模影像技术融合、影像诊治技术与临床智能数字技术融合、临床智能影像与工产学研跨领域技术融合的“三大融合”理念,为疾病诊治带来了新思路、打开了新视野。

秉承“三大融合”理念,侯红军将医学影像科建设成为了集X线、CT、MRI、PET-CT、DSA、综合介入等多种影像技术诊治优势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倡导“大影像”科学与介入微创技术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方向,努力提高医学影像诊断在指导临床诊治中的价值,如今医学影像科已成为威海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威海市级重点专科。

秉持“大影像融合赋能微创,高质量创新助力发展”的学科建设理念,2023年7月,由侯红军牵头创建的“威海市基于影像科学的介入微创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创新性开展医学影像与介入微创诊疗、智能影像学、分子影像学、导航影像学、基因影像学、功能影像学、生物工程学等多领域的融合探索研究。2024年8月,侯红军再次率领团队成功申请获批“威海市影像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研究中心聚焦重大疾病精准影像及介入微创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动区域内“影像引导-智数赋能-微创治疗”一体化精准诊疗模式的发展。

2018年5月,威海市中心医院在威海地区率先成立了影像专业亚专科——综合介入病房,病房拥有33张床位,全面开展综合介入、神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等治疗,年手术量1000多台。

“单一的学科或诊疗技术往往存在局限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用大交叉、大融合的思维,注重医工产学研相结合,突破学科壁垒,推进‘大影像’医学发展进程,实现疾病治疗的数字化、智能化、微创化,才能最大限度帮助患者解除病痛。”侯红军说。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在侯红军看来,每个学科骨干都应有专属的发展方向,只有学科骨干出类拔萃,才能带动学科做专、做精、做优、做强。为此,他非常注重学科骨干人才的培养,经常结合医院学科发展需求,选拔技术骨干,通过外出进修、规范化培训等形式,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形成术业专攻、特色鲜明的专科矩阵。

平日就算再忙再累,侯红军也坚持言传身教,和年轻医生分享工作经验、心得,努力让更多年轻医生“少走弯路”。

在其引领下,学科团队蓬勃发展,现有副高级以上技术人员20人,博士5人,硕士26人,并培养出多位优秀青年人才,分别荣获“威海市青年科技奖”“文登青年科技奖”等。

在服务基层方面,侯红军率先垂范。作为威海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主导推动全市各级医疗单位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及技术规范的制定与落地实施,有效促进区域医学影像检查互认互通。同时,为深化区域学术交流,连续多年牵头主办省级、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与多模影像新进展”,切实提升了威海市基层医院的脑卒中综合诊治能力。

此外,侯红军还带领团队建设“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并牵头创建威海地区唯一的“国家神经介入建设中心”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三项省级培训基地,打出了一张张响亮的名片。

不为闪耀,唯有热爱。从医20多年,侯红军深深体会到,一个医者的肩上,承载的不仅是与疾病抗争的力量,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谈及未来,他表示将继续运用跨影像设备、跨临床学科、跨学术领域三个层面的“医工产学研”交叉融合思维,开展前沿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助力医院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薛筱蕙)
关键词:威海市中心医院副院长侯红军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