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四大慢病”防治)《基于脑心同治理念的养阴益气活血类方防治心房颤动——脑梗死——冠脉综合征高出血风险高危人群的研究》课题启动会在陕西西安隆重召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赵步长教授出席会议并做交流。他结合该专项的战略定位与“脑心同治”理论三十余年实践积淀,系统阐释了中医药高科技发展的四大核心价值,为慢病防治领域的中医药现代化之路锚定方向。
一、科技价值:破解国际难题的理论与方法创新——从“器官孤立”到“整体协同”的突破
赵步长教授在讲话中强调,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对科研工作提出的要求包括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药作为传承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瑰宝,以其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诊疗体系及丰富的临证经验,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与潜力,具有其科学性,不仅为历代人民健康保驾护航,更在现代医学面临瓶颈时,发挥独特优势——而科技创新,正是激活这一优势的关键钥匙。
中医药高科技的科技价值,本质是传统中医整体观与现代科研技术的深度融合,是对“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跨越,更是对西医“器官孤立诊疗”模式的突破。
从医学理论体系对比来看,西医传统诊疗中,心与脑常被视为独立器官:心血管科聚焦心律失常、冠脉狭窄等心脏局部问题,神经内科专注于脑梗、脑出血等脑血管病变,治疗方案多针对单一器官的病理指标(如房颤时调节心脏电生理、脑梗时溶解脑血管血栓),却容易忽略心脑之间“血脉同源、神志互通”的生理关联,以及“气虚、血瘀”等共同病理基础,导致临床中常出现“治心不顾脑、治脑不护心”的割裂局面。而中医始终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认为心与脑在功能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这一理论,正是“脑心同治”理念的源头。
深入诠释“脑心同治”的理论根基,其核心源于两大中医经典认知:一是“心主神明”(出自《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医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不仅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源泉(“心主血脉”),更主导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若心气不足、心血瘀阻,不仅会导致心悸、胸痛等心脏症状,还会因心神失养影响脑的神志功能,出现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问题;二是“脑为元神之府”(由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提出),脑是“元神”(人体最高级生命活动的主宰)汇聚之所,主管人体高级神经活动,但脑的功能发挥完全依赖心所主的血液濡养——“血不养心则神不安,血不养脑则神不明”,当气虚推动无力、血瘀阻滞脉络时,心脑会同时受损,这也是房颤与脑梗、冠脉综合征常同时或先后发生的核心病机。清代名医张锡纯曾提出病因、病机、病位相同,一药可以治数病。从西医来讲,急性心脑病要溶栓、降脂、降血粘、降压、放支架,脑和心都是血管病,病机是动脉粥样硬化。
基于这一理论,赵步长教授、伍海勤教授、赵涛博士,结合现代医学对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病理机制(如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的研究,创新性提出“脑心同治”理论:通过调理“气虚、血瘀”这一共同病理基础,同时保护心脑血管,实现“治心护脑、治脑养心”的协同效果。脑心同治概念强调心脑血管疾病、神经心脏疾病的整体性和相互关联性及中医药防治理论、整体辨证施治方法。历经30多年验证,“脑心同治”理论被编写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十三五”规划教材教材中的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第九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教材《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临床研究》等。
而中医药高科技,正是让这一传统理论从“抽象概念”变为“可验证、可量化”科学结论的关键。多年来,围绕“脑心同治”的高科技研究从未停歇。
为充实脑心同治理论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9月18日正式获批成立,目前在全国已有30个省级和290多个地市级脑心同治学会陆续成立。专委会还积极携手院士级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联合重点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建立了6个脑心同治研究院、研究中心等,围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共性问题开展合作,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2013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和赵步长教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亲自挂牌脑心同治研究中心,此后“心脑血管疾病‘异病同治(脑心同治)’的现代研究”及“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电生理以及分子机制研究”连续两年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9年12月,步长制药于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共建步长脑心同治研究中心。由张伯礼院士指导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计划《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丹红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和“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计划《大品种药物Ⅳ期临床试验及新药临床试验审评研究技术平台》的子课题《丹红注射液上市后临床研究》对丹红注射液进行了监测评价,参与研究的监测医院共37家,分布全国6个省份,于2013年8月完成30888名丹红注射液用药患者的集中监测,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评价显示,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0‰,属偶见不良反应,且症状轻微,可迅速恢复。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等提出“泛血管疾病”概念,“人生于血管畅通,长于动脉硬化,衰老于供血不足,死于血管堵塞,供血不足乃万病之源”。成立了“泛血管医学研究院”,聘请赵步长教授担任特约专家,并合作开展基于脑心通胶囊的“脑心同治”理论研究、脑心通心血管保护的“类他汀”作用机制研究等。
2012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脑心同治研究院成立,陈凯先院士为顾问、万海同教授一直从事脑心同治相关理论实践研究,获得系列突破性成果。
2019年,他牵头的“基于脑心同治理念的益气活血类方治疗脑梗死/心肌梗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这是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脑心同治理论的重要里程碑事件;2023年6月6日,牵头申报的“益气活血类方药抗脑缺血作用与其在缺血性中风分期分证中应用”荣获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2023年10月,浙江省中医脑病(脑心同治)重点实验室正式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基于脑心同治的理气活血通络蒙药(冠心舒通胶囊等)治疗心肌纤维化及其并发脑缺血理论与评价系统研究;2025年5月,作为负责人组织编写的“中医脑心同治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脑梗死合并心肌梗死中医诊疗指南”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公布。
而本次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启动,更是对“脑心同治”科技价值的一次关键深化——通过针对“高出血风险人群”这一国际诊疗难题(此类人群使用传统抗凝药易引发出血,治疗陷入“防血栓”与“防出血”的矛盾),将中医辨证(气虚、血瘀分型)与现代风险评估模型结合,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理论从“经验循证”走向“精准循证”,为破解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瓶颈提供全新科学路径。
二、临床价值:为3.3亿患者提供安全防治新路径——十万专家共建的临床实践网络
“中医药高科技的核心落脚点,永远是临床疗效的提升与患者获益的最大化。”赵步长教授的这句话,正是“脑心同治”理论三十余年实践的核心准则。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达3.3亿,而“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下的高科技中药研发与临床应用,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更值得关注的是,“脑心同治”并非局限于实验室的理论,而是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临床实践网络。三十余年来,累计有超10万名中西医临床专家参与其中,涉及全国各省市的各级医疗机构,通过临床观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学术研讨、病例分享等形式,共同验证“脑心同治”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产出了一系列高质量循证证据,其中以稳心颗粒、脑心通胶囊、冠心舒通胶囊等为代表的药物,更是成为中西医临床联合用药的“标杆”。
以稳心颗粒为例,作为“脑心同治”治疗房颤的核心药物,是具有严格遵循国际循证医学标准研究证据的,由国内外权威专家研究证实具有多离子通道调节机制的抗心律失常现代中药,2012年11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布国际循证研究结果:该研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教授牵头,华伟教授、葛均波教授负责的循证临床研究,严格纳入2400例样本,覆盖全国60余家三级甲等医院,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法,采集信息结果由国家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生物统计部统计,结果显示稳心颗粒能够明显减少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的发生,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冠心舒通胶囊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试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韩雅玲牵头,国内12家三甲医院共同参与研究,结果表明,冠心舒通胶囊有利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治疗。《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合理用药指南》推荐意见指出:“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联合冠心舒通胶囊,可有效调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脂,降低炎症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脑心同治理论指导下的系列药物,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实践、循证医学验证,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有显著优势,由郭继鸿教授负责牵头编写的《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于2017年1月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由陈可冀院士负责牵头编写的《脑心通胶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分别于2017年7月、2018年4月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步长制药以脑心同治理论为指导研发的稳心颗粒——心房颤动、龙生蛭胶囊——脑梗死、冠心舒通胶囊——冠脉综合征等产品,已在临床证实有效价值,为项目提供了扎实的前期基础。在生产端,中医药高科技更保障了疗效稳定性。步长制药通过智能工厂建设,集成精准输送、高稳态制粒等技术,使稳心颗粒产能提升两倍,能耗降低40%,实现了临床疗效与生产质量的双重保障。这种“理论创新—产品研发—智造升级”的闭环,彰显了高科技对临床价值的放大作用。
三、预防价值:“治未病”理念的精准化落地——多学科协作,心脑联防
“心脑血管疾病的现代预防策略前移,主张预防为主,这与中医‘上工治未病’十分吻合,中医药的优势不仅在‘治已病’,更在‘治未病’——而高科技,让‘治未病’从‘经验性建议’变成了‘精准化行动’。”赵步长教授的这一观点,直指中医药预防价值的现代化转型。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其理念并不落后,其中“治未病”这种最积极的预防医学思想就是其一。
“治未病”这一中医学的核心理念,早在《黄帝内径》中便有所阐述,它强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健康智慧,包含“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发展)、瘥后防复(防止疾病复发)”三层内涵,而“脑心同治”理论的核心,正是通过干预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气虚、血瘀),实现“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的统一,而高科技让这一理念从“经验预判”走向“精准干预”。本次专项通过构建高出血风险人群中医辨治体系与风险评估模型,将为健康人群筛查、高危人群干预提供标准化工具。
从出现危险因素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前加以干预(即一级预防),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病的病变基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无论是心脏还是大脑的血管,尽管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若无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也不会出现临床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干预使其不发生斑块破裂或血栓事件,则能减少临床心肌梗死、心绞痛、脑卒中或猝死的发生,即二级预防。
清代名医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为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著名方剂。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步长脑心通胶囊基于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化裁加减而成,增强了补气活血通络之效,气血足经络通,则百病不生,防治结合。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代中药基础用药,“脑心同治”理论的代表方药脑心通胶囊,注重从预防(Ⅰ、Ⅱ级预防)入手,利用防治结合的原则系统解决心脑血管疾病的诸多共性问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血管内皮、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在预防脑梗死复发方面有与阿司匹林相似的作用,但出血事件发生率要小于阿司匹林,胃肠道反应也较轻微。
2014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神经内科与神经内科研究所——蔡定芳教授、俞晓飞教授联合启动《脑心通胶囊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研究,并成功申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中医重点项目,研究结果于2022年10月在Chin J Integr Med杂志发表。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由上海市23家医院联合完成,共招募2200名患者,结论是:脑心通胶囊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但不增加高危患者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
此外,步长制药支持参与的“脑心同治走基层”公益活动,也是预防价值的重要载体,十余年来走过了640多个地区,支援了900多所县乡(镇)基层医院,义诊惠及12万余人次,培训基层医生2万余人次,开展心脑血管病筛查与健康宣教,将脑心同治的预防理念转化为基层健康保障,助力培养基层医药人才队伍,进一步推动基层预防体系建设。
2021年4月,“脑心同治走基层”公益活动走进井冈山
赵步长表示:“未来通过脑心同治各项研究成果的基层推广,将推动‘关口前移’从口号变为现实,从源头降低疾病发生率。”
四、经济价值:产学研协同的产业升级赋能——从“单一效益”到“多维共赢”的跨越
“中医药高质量的发展,既能护佑民生,更能通过产业升级激活经济,形成‘健康与经济’的双向赋能。”赵步长教授结合步长制药实践阐释。不同于传统产业“追求短期利润”的单一目标,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价值,体现在“企业效益—产业链带动—乡村振兴—就业保障—健康经济”的多层闭环中,是“科技促产业、产业惠民生、民生强经济”的生动实践。
作为中医药高科技的践行者,步长制药以“中药现代化,市场国际化”为核心目标,通过持续的科技投入,实现了企业效益的稳步增长与行业地位的巩固,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的“标杆企业”。作为行业纳税大户,步长制药自成立以来累计缴纳税金超320亿元,为地方财政收入与国家税收提供了稳定支撑。步长制药以真金白银回馈投资者,凭责任担当筑起资本市场信心之墙。
作为山东省中医药产业链“链主企业”(由山东省政府认定),步长制药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联动上下游企业(包括药材种植合作社、形成了“一核多极”的产业生态,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
作为医药龙头企业,步长制药主动承担责任,利用企业中医药发展特色和优势,通过大量采购道地产区的原料药材,在中药材道地产区建立种植基地,积极培育中药优势产业,广泛吸纳劳动力转移,实现带动农民创业就业增收,共同发展的目标。
步长制药从创业之初到现在已累计采购中药材近100亿元,大量的药材需求,在药材产区已形成规模化的稳定大宗药材种植、采收、加工、收购、储存、运输体系,解决了部分农业人口就业问题。目前,步长制药已在新疆、陕西、山东等地建立了红花、黄精、丹参等原料药材基地。提升当地药农对于种植中药材事业的坚定性和积极性,形成较为稳定的就业基础。
步长制药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就业问题,还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走基层公益活动,使因病致贫的农民尽快康复,重新就业;同时也为老少边穷地区的道地药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尽到了应有的责任。如2016年“同心·共铸中国心”甘孜行大型公益活动在甘孜州康定、道孚、雅江等10个县(市)开展义诊巡诊、爱心捐助、健康讲座等活动,共铸中国心组委会在丹巴、泸定启动了“中国健康好乡村”建设,建立了野生中药材保护抚育基地,开展了中药材种植培训,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技术,且增强了其药材质量意识。
中医药高科技的经济价值,还体现在对社会医疗成本的节约上——通过“预防为主、精准治疗”,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复发,从根本上降低医保支出与社会负担,这一“隐形价值”对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步长制药加速国际化布局,通过国际认证、国际合作研究,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目前已有43个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中医药高科技的国际经济价值奠定基础,打造“中国品牌、全球共享”的格局。
赵步长教授指出:“中医药高科技的经济价值,从来不是‘企业赚多少钱’的单一指标,而是‘能否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体系’‘能否通过产业发展惠及民生’‘能否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经济支撑’的综合体现。当中医药既能治好病,又能带动农民增收、创造高质量就业、节约医保成本、走向世界,它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进入脑心同治时代
赵步长教授表示:“本次专项是脑心同治理论迈向循证化、国际化的新起点。”他强调,随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深入推进,随着“脑心同治”成果在基层的广泛落地,我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已正式进入“脑心同治时代”——这一时代的核心,是“整体协同”替代“器官孤立”,用中医整体观破解现代医学的诊疗瓶颈;是“精准预防”结合“科学治疗”,构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完整体系;是“中医药高科技”引领“民族医药复兴”,让中医药从“中国瑰宝”变为“全球财富”。未来需持续以“守正创新”为纲,通过科技价值筑牢理论根基、以临床价值回应民生需求、以预防价值降低疾病负担、以经济价值支撑产业发展,让中医药高科技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民族力量,推动中国医药事业走向世界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