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金融财经 > 鲁企 > 正文

【李想集锦】㉛丨2021,山中住八月,文章引领150万字

【李想集锦】㉛丨2021,山中住八月,文章引领150万字
2022-01-02 13:40:3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1,山中住八月,文章引领150万字

——我的2021年写作生活小结

李锦

写在前面

春花、夏雨、秋月、冬雪,从指尖悄然流失。不知不觉,2021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匿迹于岁月的渡口且行且远。好像年初才刚过去不久,转眼就已经到了年末,一天一天,一月一月,组成了我的2021年。我的全部生活,就是写作二字,别的便不值一提了。

总结自己,给自己一点掌声,愿生命中每一年都不同且更好。

年届70,一年仍写150万字原创文章

去年今日,我是在九间棚山上住的,下了大雪。一晃又是一年下来了,这一年做了什么,我常常觉得有虚度的感觉。昨天写文章时想起了我的老师穆青在40年前与我的谈话,老人家说这一辈子写的太少,自己太懒。开始以为老人的谦虚。当我老了的时候,也是感觉我写的太少。按说现在条件已经很好了,用不着担心官场上的明争暗斗。用不着表现自己,保护自己,做那些无价值的劳动,应该集中精力多写一点。但是总觉得还有不少该写的而没有写。60岁以后,我写得最少的一年也有七八十万字。因为那时候当总编辑,还要管事务。到了65岁后,我是真的退休了,最多的一年能写210万,去年是180万字。今年是150万字,微信文章71万字,发表文章35万字,出版书籍20万字,课题15万字。有时想,我今年怎么差这么多呢?心里不由得涌起自愧,似又有浪费生命的感觉。

2021年元旦这天,我与爱人在九间棚山上家门前。我们在山中住了8个月

因为去年要完成《家国70》自传体的著作,这一套书是150万字,今年只完成两本小书,一本是《沂蒙脱贫带边疆》,一本是《论九间棚精神》。这两本书都算是小书,20万字,这样就使得自己写的字数少了许多。

2021年2月27日,我的第32部著作《沂蒙脱贫带边疆》出版。5月,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在北京开了新闻发布会。《学习强国》播放了。

自己人生最幸福的是两个阶段:一个是30岁前,那时什么职务都没有。一个是60岁后,一年100万的写作。

前些天,山大的学生来看我,问“老师,你这一辈子还想写什么?”“写东西哪是个头”。我想了想,“还是写,只要活着就写,这个是不改变的。如果有什么梦想的话,把我的《李锦文集》能出个30卷到50卷,放在书架上一大排,让每所大学都有一套,留给历史,我的心愿足矣。

我的著作现在整理一下,也能出个20卷30卷的了。可是这些东西倘要有意义,就得一天也不离开实践,不离开一线,总是在前线战斗着。我觉得这样的东西才有意义。写书是写自己的,何必去写别人?我这一辈子总在大浪头上走,没有脱离过主流,总是惊涛骇浪,多波澜起伏,故事亦多,是时代大历史中的小历史,也是很有看头写头的。我书写我事,我手写我心,是一种享受。

2021年,做了10件事情

回想起来,2021年我大概做了有10件事情。

01、第一件事情,是解读中央文件、会议精神和最高领导讲话,有十四五次。

我有个“四时八节”,就是两会的报告,春节后领导人的第一次出发,党中央的全会,比如说五中全会、六中全会,还有中央经济工作会,这是我的”四时“。还有政治局会议、中央深改委会、国务院国资委的会议,还有重要文件出台,比如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这是我的主业。轮到有国家大事的时候,我便出来讲话。我当然是专门讲国企,尤其是国企改革的话,因为这些没有人在媒体上讲,常只有我一个人讲。虽然从没有想过垄断二字,但是客观事实上上总是由我一个人在解读中央文件与领导关于国企改革的讲话。我有写稿不过夜的习惯。大领导国企党建讲话,一夜解读写了8000字,今年的国资委会议解读,一晚写5000字,倚马可待、随手就来,第一时间发出声音,被有些人说成我的“独门绝技”。

党的百年决议中关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那是我首先发现的;关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以经济为中心的词语,也是我先发现的。像这样的文章写出了总有十多万人在点击。包括国资委年度会议,虽然有很多记者在报道,但是我的解读还是无可替代的,一晚写5000字,为人仿照。从11月11日开始,中央连续四个会议的37天,我写了15万字。把床放在桌子边上,累了上床,醒了上桌,一天写16个小时。抬起脖子,咯吧响。虽然累点,但是每篇文章被四家转载,平均被7000多人点击。

解读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半个月,各家微信公众号转载我的文章统计

02、第二件事是接受媒体记者采访608次。

在九间棚村的家中,接受媒体采访

大概从2013年起,我便成为我国国企媒体与记者重点采访对象。北京有很多大门头,很多名家,有资历比我老、地位比我高、水平比我高的人。焦点慢慢汇聚到我身上,是一个过程。其实,我凭的只是勤奋,只是认真,每当出政策或者有重大新闻,我便出来讲话,写文章,这已形成习惯了。有一批记者总是把我当作国企改革观点的发源地。每当有事情,他们就想到我。2021年新认识约有50个记者,都是口口相传,一茬一茬接下来的。转行的人留下电话,让他们来找我。

当然我有时也故意设计议题,比如说央企总部迁往何处,这个事情2014年我就操心了,那时还没有雄安呢。今年讲了这个主题,记者哗哗的来采访,最后写专访的就有四家,似乎声音都从我这里传出来的。今年重组的事情比较多,我提出专业化重组和新央企出现的主题,还有煤电大战的事情。用主题引领的方法,每次抓住一个点,就抓住一个台风眼,就像一阵风很快就刮起来了。我知道像这样的事情,贴近现实,也比较敏感。总得有一个人出来引导着,不让它出现太大的偏差。比如说稀土的事情,我知道一点信息,很快就写了四五篇文章。这样一年下来,我设计的议题大概就有六七个。舆论市场冷清久了,就拿出一个题目。一年下来,舆论旋风一阵一阵的。过去有领导讲,我要当好国资委新闻发言人的代言人,国资委和媒体的主要通道。其实我做得不够。常常想,有年轻的人上来,多好啊,毕竟年纪不饶人。

03、第三件事是做了三个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课题。

课题都是都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有大课题,也有小课题。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与国有企业,就是很大的课题,这是国企改革的纲领,费的时间真不少。那天看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到企业讨债的问题写进去了,我给一个市领导打电话,我说我们调查的时候不是说过吗,我们的想法也可能被中央接受,写到文件上来的。这句话,是这次加上去的,也可能是我们的声音引起了上面的关注,也许是。他听了也高兴。很多东西,是我们先讲了,甚至是第一个讲的,后来在文件上出现了,也许是巧合,不过我们曾经做过努力,我是知道的。心里藏着多少次欣慰。这种预测、预想、预报,是我写作所习惯的。

国企改革课题

05、第五件事是总结,总结6家国企与政府改革的经验。

改革开放40年的总结、建国七十周年的总结、建党一百周年的总结,每件事都要写出论文,都要拿出总结。习近平国企党建讲话五周年总得写个总结,总不能从从报纸上抄,得有自己的想法,其实费劲不少。还有这五年国企改革新的话语体系,就是郝鹏这一任领导人做的事情,新的话语体系也是要总结。我们这些文人就是干这个活的。这样的文章写起来很费劲,但是也很带劲。自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总结归纳,这是我的家常便饭。“我是靠调查研究立身,靠总结经验起家,靠提出新思想(观点)吃饭的”。从90年代开始,也已经有30年了。愈发老越有饭吃,到哪里都有人管饭,说不上高接远迎,但是确实是有饭吃,不至于出现孔夫子那样,到了陈蔡绝粮地步。

06、第六件事,是讲国企改革的课30多场。

每当大事出来,国有企业总要请我去讲课,这个是马虎不得的。有的是大央企的党委中心组,我得认真准备课件。没有课件证明你不重视,再一个是自己普通话说不好。课件最多的做到了100多页。包括六中全会第一天解读,第二天就画出思维导图。在全国可能是最早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的。讲课,我是不讲报纸上的话,不用稿子,是口语化,像对面谈话一样,从头说到底,两三个小时。几乎常常下来都有人说,“记性真好”。一次讲话总有上百个数字和地名,多说你年龄没有这么大啊?我笑了笑。

07、第七件事情,是为沂蒙精神参加了五次活动,写了20多万字。

沂蒙精神研究是我自己的事情,元月份沂蒙精神研究会的成立与研讨会召开,后来北海银行红色展览馆的开发和建成的会议,《沂蒙脱贫带边疆》的新闻发布会,还有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沂蒙学院学刊》创办也发表了我的文章,当了编委。沂蒙精神研究,我可能是32年唯一打全场的人。

沂蒙精神就是我的事业,只要有事,我就来

08、第八件事情是九间棚村里的事情。

住在村里,老乡们天天来敲门,我是天天到老乡家中走。村里的事情,旅游景区的事情,金银花的事情,药厂的事情,展览馆提升的事情,也总是不停地在忙活。我住在村里面,老乡的事就是我的事。村里来客,也是我出面接待。

09、第九件事情是办起三个调查研究展馆。

去年年前,在商河县张坊办起了一个农村改革纪念馆,展览的是我的事情,以1982年市场经济最早的调查为主。到了六月份,在九间棚建起了九间棚精神调研展览馆、李锦蹲点陈列馆,把我这50年做的事情归拢一下,这件事情让我忙的不轻。再就是年底,滕州农民杨华搞的一个红色调研展馆,是在为振兴农村文化的。这几件事情,老百姓记着我,我自己也记得,这是光荣的事情。有几个纪念馆,就像人生的几块大石头竖在那里。对于大历史来讲,就像路边的一块石头,很不起眼。但是自己人生走了一圈,留几个小石头在路边,也是有意义的事。

三个展览馆的建成,是让我记得老百姓、记得光荣的事情

10、第十件事情,写了365篇日记。

第十件事情,写了365篇日记,有20万字。记录着自己每天在做什么。写过什么文章,对天下大事有什么看法,属于日常的事情。写日记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不值得一起,但是也算是一件事。一般是坐飞机、坐火车,时间短都是写日记的时候。自己的历史要完整地留给历史,自己的思考和每天发生的点点滴滴,是历史的证明。

“入则深山悟道,出则引领乾坤”的山民生活

过去的一年,我在九间棚村山上大约住了八个月。立春上的山,霜降下的山。中间开会、讲课,出去又回来,没有超过五天的,基本是在山上住着。山上的日子很清静,很冷清,也很安逸。有一天早晨,我发现山上没有麻雀和老鼠,只有灰喜鹊和松鼠,有神仙味。

我家在高高的山顶上,左上角灯亮处是我的家

我在九间棚家中院子里种的菜

夏天天亮得早,五点我就起来了。在梧桐树下,放一个小桌子,吸着绿色空气写文章,到九点太阳爬到树顶上,晒着了,我就回来了。当太阳出来的时候,松鼠也从就西边的石棚子那边过来了,它盯着我看,我盯着它看,它不打扰我,我也不想打扰它,我的两只眼盯着它的两只眼,每天都有这么一阵子。有时候晚上山上太安静了,偶尔有一辆汽车爬上山来,我和妻子便吆喝着看汽车,我们去给汽车拍照片,光影在山道上划过去。在山上见不到汽车,感到很失落。有一个暴风雨的晚上,电线被刮断了,天很黑。看到一辆车上山,我们高兴的了不得。

常在我家树上跳来跳去找食物的松鼠

我在山中的生活。晚上与邻居们一起啦呱

闲时,我们到山下的范家台去赶集。穿着大裤衩,摇着芭蕉扇,一把毛巾挂在肩头上,见到老乡啦一啦,种什么赚钱?对上面还有什么意见。有时到邻家老乡喝羊汤,过八月半都请我们去喝两盅。山上的日子很宁静,没有狗撕猫咬的事,没有勾心斗角的事情。老百姓对我们好,我们对老百姓好,亲人一样。

过年前,与村民刘甲国一起赶集

四时八节,我的2021年的元旦、春节、端午、中秋、国庆都是在九间棚的老百姓中度过的。我了解基层,了解群众,这就是顶天立地的“地”,是最基层的。是在刘德香、刘甲亮、刘甲学、甲友、陈芳、庄立兰、刘月凤他们的生活中,是最基层的最普通老百姓。

我的“四时八节”又是在与最高层在一起度过的。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全会的总书记讲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和国务院国资委的年会,是我的“四时”。每当这些会议召开,新闻联播以后便是我的不眠之夜。我总是要第一时间学习、领悟、解读和传播。写郝鹏主任新闻发布会的讲话,国务院国资委的会议解读,文件一出来,我便不能睡觉了。我常讲,“领导讲话了,你就不能睡觉了”。领导讲话了,你要让领导的声音让更多的人领会。郝鹏主任关于国企的新闻发布会有很多新的词出现,于是我写出“国企改革新话语体系的出现”。这是一种倚马可待功夫,一眼就能看出来、写出来、传出去。国资委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知道时已经到晚上11点,当时已经很困了,白天也没有睡午觉,但是全中国4000万国企人都在等着。于是一下子写到夜里三点,写的时候,我心里就有点打鼓,这样我得少活几天。但是人生能有几次搏,从深夜到天亮,夜里失眠的领导可以从手机上看到,天亮时人们上班的时候看到,于是咬紧牙一直写了5000多字。会议消息2000字,我写5000字。通常是这样,到第二天早上,人们听到了我的声音,原来会议有这么多新精神、新提法呀。

山中日月

2021年在山中住了八月,文章写了150万字。这应了我2015年九间棚安家的时候写的一句话“入则深山悟道,出则引领乾坤”。山中八月,不知山外有何变化,北京城里的领导变换、人际关系,都与我无关。也有人妒忌我的,你出名,总是要冒一些风险,极左的、极右的都批判过我,我不管这些。

我有我的原则。我是江湖人操庙堂心的;看起来常有新见,然而我是树根不动枝叶晃荡的;我在政治上是中间偏左的,经济上是中间偏右的;我是以新闻方法写理论、以理论思维搞新闻的人;我是以最古老的中国式勤奋投入互联网时代的人;我以善心待人,多做好事。这些东西,决定我的业务生命还很长,还很久。你和一个人关系再好也有退下来的时候。当你没有权没有位的时候你可能是很空虚的。我是不靠关系只顾写作的人。管他冬夏与春秋,躲进山间自成一统。我只是一个劲地写,只要有文章,有内容,有思想,我就会活得很好。我已经不求人,不怕人,不害人,到了这种“穷则独善其身”地步,便又容易走向“达则兼济天下”的地步。

我说的“出则引领乾坤”,这个“乾坤”范围很大,要引领谈何容易。要给它加几个限制词,这个乾坤是指国有企业尤其是国企改革的小乾坤;第二,是舆论引领,还不是理论引领,如果有理论只是在舆论圈,也就是媒体界的理论政策引领,这样的话就减少些误解了;第三个,所谓引领,无非就是说得早一点,问题重大一点,说的和别人不一样。第一个引领人,无非是扛着旗帜冲在前面的,随时准备被敌人子弹扫倒的那个扛着旗帜在前面冲的人。这样把引领乾坤就讲清楚了。因为搞新闻几十年,很早就提出一个观点,叫“第一个浪头新闻”。后来提出“第一流人才”的标准,就是第一个发现最重大的主题,说出独立主见、与众不同,而且是真知灼见,在实践中能传播出去,并证明是对的。我是在1984年学习匡亚明的人才论,把它改变成一流人才的标准,甚至是天才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去对标,就离这个目标得越来越近了。所以每当中央最新精神出来,我都在第一时间出来发声,而且要写出文章来,影响天下媒体的舆论。所以有人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第一个讲的与第二个人讲的大不一样,这是天才与人才的区别。第一个人讲,不仅讲的早,而是说得对,说得准,说得重要。三天后,三个月后,证明你还是对的,这确实需要一个痛苦的、长期的过程。也许有人说,你不做总得有人做,问题是没有人做的时候,就需要你来做。曹孟德说过,如果不是我,还不知天下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左的右的,极左的,极右的,什么情况都有,总得有一个人说出来,实际上我就成了这样的舆论中心,成了这样的靶子。就像上甘岭上的“王成”喊着“向我开炮”。这还是需要本事,也是需要一点勇气的,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我年轻的时候座右铭是“发现思想,引领社会”。这十多年也经历了很多大事,但是没有出过什么大错,也算可以安慰了。

我的龙顶山书院有一个亭子,叫望龙阁。因为背后的山是龙顶山。望龙阁两面对联写道“顶天立地胸纳乾坤气,高岸深谷笔吐惊雷声”。顶天立地就是我的思维,我能够做到“入则深山悟道,出则引领乾坤”,原因大概如此。

望龙阁两侧的对联是对我自己的激励

70岁仍写150万字,才是古之稀有

上就敲响了,新年的太阳又要出来了。明年怎么干,我想还是这么干。2022年,我还想写得更多一点,能写到150万字还是可以的。

2022年的新年钟声马上就敲响了,新年的太阳又要出来了。明年怎么干,我想还是这么干。2022年,我还想写得更多一点,写到150万字还是可以的。人就怕懒,一懒就什么也没有了。一勤快,二认真,三坚持,如果做到这三条,土木之人也能做出了金石般的事情来,使短暂的生命能放出久远的光来。

到山西,国资委主任和我讲,“您写稿子不过夜,全国都知道,你太勤奋了,太能吃苦了”。他说到北京好几个单位,都听人这么夸你,让年轻人学习您。这当然是国企人对我的一个鼓励。也是奋斗10多年积攒的好名声。其实,我这个年纪干的时间不多了,畏怐时间的不多,唯有多写。

我有时也想过,总书记关于国企的讲话出来,搞国资新闻舆论的人应该在第一时间引领大家来学习,否则我们对上面的无限忠诚怎么说哩。一个重大的国企决策出来了,三天五天舆论上没有一点声音,甚至“集体沉默”,怎么谈得上忠诚呢?国资委没有报纸,也是难堪的事情。我当总编辑的时候,国资委两届领导人要把中国企业报改成国资委机关报,终究没有改成。实际上,现在是我一个人做着政策解读舆论引领的事情,包括第一时间政策与理论解读,只是自己辛苦一点罢了。这10多年,我已经没有官、位、名、利、钱那些东西,职称、成果、评奖,包括领导的表扬。这些,对我来说多是俗物,如粪土浮云,没有什么用了。甚至因为你说错了,便有人要找事的;你出名了,总有人妒忌,总会有人想毁你。而历史进步的力量、思想的力量是什么也挡不住的,无欲则刚,唯有努力去写,才对得起自己,为我们多难的民族,也为一辈子学到东西的不浪费。

永远在奋斗,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1979年,我在全国舆论界开始小有名气,1982年是名声大震。有人讲说我在40年间保持这么大的舆论影响力,也算是少有的。实在是老天爷对我太眷顾了,让我一直在干,一直在写,给我一个好的身体,好的记忆力还保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写出文章有人看。少了屈原的悲伤、司马迁的愤懑、苏东坡的失落、范仲淹的无奈,还有鲁迅的彷徨、呐喊和敌对。互联网确实是一个好东西,很民主,很自由,让人发挥,让你证明自己观点和才能。这才是自古以来稀有的资源,我们应当珍惜这种古来的稀有。

到了70岁,仍然保持像我这样,孤苦的奋斗。我想老黄忠大概不到70岁,廉颇是不到70的。到了这个年龄,一个人,一匹马,一把大刀站在苍天之下,大地之上,这也算一种景观吧。互联网时代给了我们这些,吾辈当知足。

夏天,我在村里过了70岁大寿。我是不要做的,弟弟妹妹们一定要替我做。我生命的后半在九间棚这个村庄,在这里安了家。亲戚们从北京、上海、呼和浩特、武汉、南京,从全国各地都赶来。老岳母快90岁的人也来,大大小小,老老少少有50人,一起在龙顶山我的书院里。我们老家那边兴“做九不做十”,提前一年祝寿。后辈在我的雕像面前,看到我的照片问“爷爷,这是你吧?”我笑着点了点头。

家乡的50位亲人,老少四代人,从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内蒙与山东各地到沂蒙山区九间棚村我山中的家,为我过生日。他们来探究,是什么使我在这个山村32年,把根扎在这块贫瘠而荒凉的山顶上。

人生70古来稀,到了古稀之年,仍然写150万字的,我想最勤奋的陆游也做不到这样吧。

2022年但愿自己有一个更加努力的“古稀”,一个读书写文章的人的“古稀”,一年写150万字,这才是古来稀少的。

我们不能让自己增长的只有年龄,我们要以最努力的姿态,继续前行,只要一直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在生命有限的岁月里,我们要胸怀面对,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好好守护自己的写作状态。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每一段路,都是一种领悟,每一年,都算数。

2021年的最后一天,给自己一些掌声,虽然平凡,但不平庸。微笑面对新年,用最美好的心情,迎接2022年第一个早晨的太阳。写到此时,已经是2022年了,这是跨年的写作,新年第一篇,8000字。

附:2021年李锦微信公众号发表的原创文章统计表

从2021年年写140篇文章,71万字,平均每篇点击6771人次。

我在2021年写的140篇微信公众号文章,都是原创

九间棚早晨的太阳

图片

李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政策专家。

新华社高级记者。2010年后,相继担任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国企管理智库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中企之声研究院院长等。

重点做企业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经验总结工作。十八大以来,解读70多份党中央、国务院与国资委企业文件与会议精神,去年接受媒体500多次采访。被舆论界称为“中国国企改革舆论旗手”“国企政策新闻第一解读人”。

改革开放来所写“思路型”调查为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1982年,邓小平听取汇报并称其对改革“有发言权”。

出版专著《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深度》等32部。

(责任编辑:徐鹏程)
关键词:李锦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