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车轮沉重而缓慢地跨进了20世纪,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互相勾结,互为利用,给山东大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多少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鞠躬尽瘁;多少民族精英为未能兴我中华而抱恨终天,人们在焦虑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正当人们苦苦求索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的知识分子从列宁十月革命中得到了启示,看到了希望。经过李大钊、陈独秀的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像春风一样荡漾于神州大地,也吹进了古老的泉城济南。1920年,王尽美与邓恩铭等11人在济南发起成立了“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在各种新思潮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7月,他们二人作为济南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的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回来后,即在济南的山东教育会馆内成立了“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创办工人夜校,在工人中发展党员,推动党的地方组织的建立。在齐鲁大地播下了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种。从此,漫漫长夜望见了闪耀的北斗,于无声处响起了革命的惊雷,掀开了山东历史上新的一页。经过对他们事迹的研究,我们最后决定选取以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内容来进行创作。
创作草图之三
虽然王尽美、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但因两人去世很早,留下的有关资料,尤其是照片更少,并且在当今的美术史上也没有一张以他们为创作主题的美术作品,这无形中给我们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山东教育会馆原址早已不复存在,为了真实反映当年的历史风貌,我们走进书店、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阅读了大量有关王尽美、邓恩铭的生平和我党历史的书籍,想方设法收集到了目前仅有的王尽美照片三张,邓恩铭照片两张。又实地走访了东流水街——中共山东省委旧址,近距离地感受先驱英烈,走近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心灵深处。我们收集了大量反映当年民国时期的资料和老照片,研究民国时期有关历史及济南的民俗,一起观摩《青春之歌》《大浪淘沙》《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等电影,真切体会当时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所思所想,经过反复的修改,我们定下了初稿。1921年寒冷的冬夜,在山东教育会馆内,炉子里的火烧得正旺,在一盏明亮的油灯下,王尽美站立在屋子中央,一群热血进步的齐鲁儿女,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美好向往,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精辟解读。画面中共有16人,他们中有学生、教师、知识分子、工人、手工业者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打开了他们心灵的窗户,照亮了他们前进的道路和方向,他们如饥似渴,求学求知,探索着改变社会的革命真理,从这里开始,投入到各种革命的运动中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创作草图之四
为了更好地把握那个年代的特征,塑造工人、学生等各个阶层的形象,我们对画面中的每个人物,每一件道具都进行了认真的考证、推敲,使其不光具有时代特征,还有助于烘托主题。如画面右侧立柱上挂着的二胡,因王尽美多才多艺,通晓各种民乐,经常在有关场合即兴演奏,二胡在此处的出现恰到好处,反映了王尽美的兴趣所在。我们找来那个时代人物的服饰,选了多名学生穿上服装摆出各种动作,找来老工人和干活的农民工,穿带上帽子、大衣,进行写生拍照,细细揣摩每一个人物表情,每一个人物姿态,力图表现出他们当时的心理与状态,让历史真实地呈现在每一位观者面前,让现今的人们能够再一次被他们的激情所感染和激励。为更好地突出主题,整个画面以深墨色为主,只在人物脸、手及油灯的周围着以淡淡的暖色,以明亮的油灯为中心,在桌子的四周围满了人,大部分的人物及道具都在暗色之中,追求一种厚重、神秘的气氛。人物造型以写实为主,注重墨色的变化与润染,适当吸收明暗光影来增加画面的效果。
创作现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