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抽象·心象·形象——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转变与超越

抽象·心象·形象——著名画家孙博文的艺术转变与超越
2022-01-14 17:17:2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以下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阳烁在“淋漓华章  孙博文艺术展”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2021年6月6日至6月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展出了山东籍艺术家孙博文(1938-2003)各时期的中国画作品约60幅。从孙博文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传统的文人画对他的影响,又能看到他对于西方艺术养分的吸收。我们既能看到艺术家个人化的、一步一步的探索,也能看到所处时代环境对他的塑造和改变,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范本。 

《毫端生万象》 118.5*118.5   1998年作

释文:悬顶空中大泼彩,拖泥带水开情怀。烟云万象白练出,引逗诗翁持杖来。

此次展览所选择的作品绝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因素。但其实孙博文先生大部分的作品并不能算是纯粹的抽象绘画,可能用中国意象绘画来概括更合适。意象绘画,不是表现主义直接的个人情感渲泄,而是一种内含的、文人的、意境的表达。它的造型,象由心生,经过艺术家的内心感悟而产生形象。老子的道,庄子的混沌,佛的觉悟构成了意象绘画的精神观。中国的诗词,哺育了意象绘画的自然观、艺术观。

《远山的呼唤》 144*361   2001年作

释文: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抽象的概念源于西方。欧洲想要找到一种超越性,从神秘主义开始,否认所有他们能看到的东西来找到一种终极的东西,指向一种精神,向上寻找一种终极奥义。比方说,马列维奇寻找一种能够囊括所有艺术的新的艺术形式。美国抽象也是想超越,只不过它是想超越欧洲的现代主义。他们也想画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只不过他们更倾向于向下寻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后来东方的禅传到美国,也被抽象艺术吸收了,艺术家以禅的方式来对抗当时的社会。总的来说,西方的抽象的内在源动力在于找到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的存在。

《一念般若生》  122.5*122.5   2001年作

释文:乱云深处有高师,糊涂切相任天机。试看拖泥带水笔,正是禅意师情时。

要探寻孙博文的这种“抽象”的转变,其实还是要考察他的文化、他的民族、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等等因素。因为我们可能看到他与一些西方抽象画的表现形式类似,但是背后的动因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哲学是物质和精神是合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其实西方要摆脱写实走向抽象花了近百年的时间,而中国人接受起来相对容易。因为中国画从一开始就不受具体物质的形象束缚,他们画的是他们心中的形象,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通过大自然中的物象来表达内心志趣和他们所追求的道。

孙博文的很多画作的局部看起来很抽象,有很多抽象的元素,但从画面整体和题诗仍能辨别出画面中的山、林、水、云等意象。这也是为什么我刚才说孙博文的画更适合于用中国意象绘画来归类的原因。 

《万古长空》  361*143.5   2001年作

释文: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

如果要给孙博文在美术史上寻找坐标,可以从林风眠和他的弟子赵无极、吴冠中这条线索上找。上世纪四十年代,林风眠从西方现代艺术的图式中走出,也从中国旧水墨的图式中走出,在墨彩画中找到林风眠自己的墨韵、笔法、气象,既现代,又有中国艺术气息。他的墨彩画的诞生,也是事实上的中国意象绘画的成立。他的学生赵无极、吴冠中则将此推向一个高度。

《群芳满园》  411*143   2002年作

释文:万壑松涛催绿浪,千山风光信天游。挥笔扫出春满园,群芳梃竞无尽头。

在这条线索中,孙博文又有点特别。不同于以往墨彩画的那种淡雅,他的色彩相当浓烈。而从他的某些画作的色彩可以看到山东民间艺术对他的影响,或许可以将其称之为中国的“野兽派”代表。例如,《性灵之光》中那种对于红黄蓝绿的大胆运用。不同于赵无极的留白,营造空间与意境,这幅画画得非常满。而且它的色彩很纯,有些地方画得很厚,近看都有些干裂。他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出强烈的画面效果。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孙博文晚年的许多作品都尺幅巨大,长达十几米。以长卷作画是东方艺术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但往往尺幅较长的作品出现在横向的长卷作品中。例如,张大千于1968年所绘的《长江万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就长达20米。而孙博文这种巨幅竖轴墨彩画的形式在艺术史上十分罕见。宋人沈括提出:“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1]。

《性灵之光》  795*144   2000年作,

释文:天作匡庐地为案,老翁写画难得闲。题首孬诗学李杜,不要工整只求禅。

孙博文的竖轴墨彩画既继承了这种“以大观小”之法,令“山前”“山中”“山后”得以重重悉见,并且还使用了一种超常规的做法——他以巨幅竖轴的形式进一步增强了视觉冲击力。用现象学的话语来说,他开启了一个艺术事件,制造了一种震惊,并带给了观者一种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体验。

作为禅修的绘画

此次展览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安得大千复混沌》《性灵之光》等几幅作品。它们从画面乃至题诗都试图消解掉具体的物像,这其实更加接近抽象画的内涵。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本土艺术家从“意象”向着“抽象”转变的一个很好的案例。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我认为首先是他受到了道与禅对他的影响。孙博文从小生长之地在西富山村,因依傍富山而得名,五龙河水从山下流过。富山的地势奇绝,位于其山顶的龙王庙三星观为齐鲁道教圣地之一。他出生在这里,那么很可能受到了道教耳濡目染的影响。很多画名和题诗都显示出了他与道、与禅的关系。

《安得大千复混沌》  228*96   2002年作

释文:天作匡庐地为案,老翁写画难得闲。题首孬诗学李杜,不要工整只求禅。

 比如《一念般若生》《云水禅心》《性灵之光》《安得大千复混沌》。另外,他的号为汝阳真人,这听起来也是与道教有关。禅即当下。修禅即体悟当下。道即轨迹或规律。求道即发现事物发展的轨迹或规律。禅宗实际上是“三教合一”的产物。不讲究苦行,讲究顿悟,讲究任何事都是修行。一方面讲究自身的修行,另一方面又说万物都蕴含禅意,追求的顿悟寻找的是宇宙的终极奥秘。那么很有可能,孙博文把画画当成了一种修行。这也解释了他晚年为什么会那么坚持不懈的、大批量的进行创作。

《求禅天地间》 405*95  2002年作

释文:天作匡庐地为案,老翁写画难得闲。题首孬诗学李杜,不要工整只求禅。

《云水禅心》  236.5*96   2002年作

释文:白云深处有高师,糊涂切相任天机。试看拖泥带水笔,正是禅意入画时。

《禅意自在云深处》  248*124  2001年作

释文:乱云深处有高师,糊涂切相任天机。试看拖泥带水笔,正是禅意即悟时。

当然不可否认,他的这种转变也可能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作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考入山东艺术专科学校的学子,孙博文接受的中国画学教育既具有现代美术教育中西融合的系统性。此外,有一些离散的经验也会对创作者产生一些间接的影响[2]。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的抽象艺术就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

《风吹万木春》  359*96   2002年作

释文:一夜北风大地绿,半空呼嚎万木春。几只小芽枝上挂,催出人间总林荫。

1981年,北京、上海举办的“波士顿博物馆美国绘画原作展”,其中就有波洛克和弗朗兹·克兰的作品。在此之后,很多中国艺术家就开始尝试画抽象艺术。在2003年左右,高名潞策划了展览“极多主义”,栗宪庭策划了展览“念珠与笔触”,来对中国抽象艺术进行总结。从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20年,孙博文正值壮年的40-60岁,那么身处山东的他是否有可能受到了这股强烈的抽象思潮的影响呢?这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艺术社会学的梳理与考察。 

《彩练当空》 315*123   2002年作

释文:悬顶空中大泼彩,拖泥带水开情怀。烟云万里白练生,引逗诗翁持杖来。

最后,我认为孙先生艺术中最可贵的就是其中的矛盾性。他一方面想要修行,想要通过画画向上寻找“道”,一方面又一直用强烈的色彩来表现自我。一方面他骨子里还有文人的那种遁世,另一方面用不同寻常的、超大的画幅来寻求关注。有时想要营造意境,但又用这种对抗性的色彩来提醒着观看者。这表现了他的矛盾与反叛。这对于经历了各种社会运动和思潮,开始逐渐从工具主义的历史中解脱出来的这一代艺术家来说,孙博文的作品是一种尊重内心真实的表现。(阳烁,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艺术评论》编辑)

[1]沈括(北宋). 梦溪笔谈·卷十七.

[2]参见:乔纳森·克拉里. 知觉的悬置:注意力、景观与现代文化.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7.

孙博文作品欣赏

《云隐青山》  69*170.5  2001年作

释文: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青山隐隐泛中流,洞天云霄何处生?

《无限风光》   361*143   2001年作

释文:烟波缥(下)缈隐险峰,上下左右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秋色无边》   415*96   2002年作

释文: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处清入骨,岂如秋色使人狂。

《阳和起蛰》   150*64   2002年作

释文:天作匡庐地为案,老翁写画难得闲。题首孬诗学李杜,不要工整只求禅。

《却报人间又逢春》   220*96.5   2002年作

释文:一夜北风大地绿,半空呼嚎万木春。几只小芽枝上挂,催出人间总林荫。

《山高入云端》   412.5*143.5   2002年作

释文:天作匡庐地为案,老翁写画不得闲。题首孬诗学李杜,不要工整只求禅。

画家简介

adaf2edda3cc7cd91615a962a661b638b80e913d.jpeg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宏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责任编辑:陈雅雯)
关键词:孙博文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