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法审美
皴法是中国山水画家在客观实物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表现山石纹理痕迹的技法,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艺术形式。皴法的面目代表了画家的艺术风格,皴法不同,门户不同,历史上有众多的流派、风格,皴法的变化是其重要因素。历代名家的皴法概述有三十余种。
披麻(长披麻、短披麻)、斧劈(大斧劈、小斧劈)、豆瓣、雨点、卷云、乱麻、折带、牛毛、乱柴、解索、荷叶、矾头、铁线、鬼面、骷髅、刺梨(豆瓣之变)、芝麻、马牙、弹涡、落茄(米点)、叠糕、刮铁(斧劈之变)、泥里拔钉、拖泥带水、雨淋墙头、玉屑、直擦、丁字、金碧、没骨、点错、破网。5这些皴法有的用得多,有的用得很少。从表现山水的形质上有人将其分成披麻类与斧劈类两大类,披麻类如长、短披麻、卷云、解索、荷叶、牛毛、乱麻等;斧劈类的如大、小斧劈、刮铁、马牙等等。披麻类皴法源于表现南方草山,经过董源、巨然、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大家的倡导,倍受文人画家的青睐,在山水画史上成为主流,它平淡天真、温文尔雅、和谐柔美。而斧劈类的皴法多用于表现北方坚硬山石,它雄强、阳刚、大气磅礴、坚不可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未能得到文人社会的全面认可,感性的赞美有之,理性的倡导却没有多少,甚至受到排斥。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皴法。
披麻皴
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披麻皴如麻披散也,有大披麻小披麻。大披麻笔大而长,写法连廓兼皴,浓淡墨一气浑成,淋漓活泼无一笔滞气。此法始自董北苑,用笔稍纵,笔从左起,转过右收,笔起重著,行笔稍轻。悠扬辗转,收笔复重。笔之圆运,无扁无方。石形多如象鼻。后清湘,八大山人,徐文长喜为之。至巨然,米元章,吴仲圭、董玄宰、王石谷辈具是小披麻。小披麻笔小而短,写法先起轮廓,然后加皴。由淡至浓,层层皴出,阴阳向背,或焦或湿,随意加擦。较大披麻为稍易。北苑亦多作此,后辈皆宗之,近世更喜学之。”
米点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