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一件好的绘画作品,人们经常会说,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和挖掘艺术主题、艺术素材,又如何将生活中鲜活的人物提炼成为感人的艺术作品?日前,我们走访了天津画院原创研部主任、著名画家陈嵘先生。陈先生以他深厚的绘画功力和多年的创作经验做了诠释。现录于此,敬请关注。
记者:您的作品中市井人物多,您对这些“小人物”情有独钟吗?
陈嵘:
我热衷于在4尺纸上画水墨人物系列,似写生或创作意味的习作。篇幅小,人物少,好构图,好组合,画起来省时、省力、轻松加愉快!画的内容依旧是那些最能触动并激发我绘画欲望的人物一一老头老婆、田农村夫、街翁巷士、“丑男陋女”……审美归类“歪瓜裂枣”。或许是生活经历的原固,我本人对生活中边边角角的“草根族群”“地气形象”颇生画意,且有点沉溺入迷。生活是艺术源泉,所有用来被描绘的形象都有素材原型,这样确保了笔下人物真实可信生动鲜活。
《上午茶》68cmX136cm2022年
《西青夏日》68cmX136cm2022年
记者:您是如何将生活的原型提炼成艺术作品的?
陈嵘:我做了很多年的人物画高研班教学,但并不希望我的学生都效仿我的模式,这种非大众审美的艺术表现方式,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把学生带上“溜光大道”。曾有学生拿来课外作业让我看,作品中人物画的足够丑陋,说是学我变形夸张。我看了心涌八大山人款识“哭之笑之”,怎么看都觉得不舒服很别扭?问其要素材原片对照,结果果真真好搞笑,他把本来很好的形象,给做了毁容性“整型手术”。毫无道理的变形夸张,既没有了素材原型的样子,也失去了我们对真实形象的视觉感受。这不对,完全不是我的艺术思路和绘画方式。我倡导画感受、画味道、画人物个性的差异之美。我反对毫无原则的肆意扭曲,这里是指现实主义写实性绘画,为丑陋而丑陋生成的艺术是病态。画是让人看的,无需讨好别人是画家的风骨,但也不能离谱荒诞到令人生厌。要给观赏者留有视觉品鉴的调适空间,变形夸张不是克隆丑陋。有些生活中的形象原本就很有味道,艺术的方式就是要把它表现出来,并适当地强调夸张,使其形象特点更加突显,更有味道,更具视觉张力和作品艺术感染力。我们的描绘不该是照相复制,需要画家以自己的艺术方式主观处理,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既画谁像谁又要与真实有所不同。了解我画画的人几乎都晓得,我画中的人物形象虽然皆有变形夸张,但都还是与素材原型很相像。现场画水墨人物写生更是如此,像得就连模特本人来到画前,也对已被“歪瓜裂枣”但又非常像自己没得脾气!
《阿婆心事》68cmX136cm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