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阳光青铜寂静&高原温暖家园——评著名画家张国平从写实到写心写意的油画创作

阳光青铜寂静&高原温暖家园——评著名画家张国平从写实到写心写意的油画创作
2022-11-24 15:54:0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国平已是有所成就的中年画家,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美术组织工作者,在全国油画展上得过不少大奖,让我们来门外说话,也许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好在他的真诚,在他卸任后,得到解脱,自由自在,我也就随心所欲。如果要说出对他油画作品的最初印象,我会写下一对词:“阳光青铜寂静”与“高原温暖家园”。

这些来自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阳光,在他的油彩笔下尽情地叙述或倾吐,不厌其烦地深情抒写,无拘无束地挥洒:阳光下的远山和群马,极地圣域,河源飘动的经幡,转场路口的老牧民,《藏族女孩》宁静明澈的眼睛,卓玛脸上的高原红,一坡开着雪白花的苦荞地,阿妹子的百褶裙,雪山松林中的毡房,静静的白桦林,一注炊烟袅袅,一地青稞,一溪雪水……令人向往的高原家园。青铜般的山川河流,青铜般的人物塑像,仿佛是一场暴风雪滚过高原之后。

国平先生生在山城重庆,对这片西部高原峡谷阳光土地充满了激情和眷恋。一个从小背着军绿挎包,怀揣画本,爬火车,搭货轮,睡候车站,宿车马店,身无半文,却徒步浪迹高原的美院少年。这位从戎高原边疆,在战壕里滚爬跌打的文化战士、美术教育和美术组织工作者,

还默默无闻地资助了几个高原孩子上学读书。他把高原作为自己的绘画精神家园,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画笔,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来。

张国平《风云俄罗斯之七》60cmx80cm 2010年

画如其人。初读国平的油画作品,阳光质地,率真灼热。迎面而来的辽阔与浓烈的高原气息,流淌的阳光……画面里有一种穿透、爽朗、直达的快感。这些肖像和风景,用简单明快线条和色块,单纯质朴地呈现出人物风景内在的、形而上的青铜和银质。

国平油画人物肖像创作,给人一种雕塑的纵横之感,一刀一笔,一横一划,同时又有着抒情流畅的节奏,刻画着山川风景人物内心的世界。如《转场》《牧歌》《村口》和《藏族姑娘》等作品。这些是来自高原历史文化和高原生活的现实主义写实,而非一般性的写生掠影。多少年来,西藏高原题材的油画作品太多了,真正能留下来的好作品很少,而大都是居高临下,功利性的题材创作,或旅行采风式猎奇,或虚幻想象夸张,尤其是当下市场炒作,流行时尚,作品离现实生活,历史文化中的高原越来越远。从这点说,国平坚持的现实主义高原写生绘画,是坚实的,是寂寞中的操守。

国平的油画风景,许多是诗意化的抒情小品,如《圣域》《深秋》《牧归》等,传达出来诗意的神奇,肃穆崇高,给人感动和震撼。另一部分作品,如《九寨系列》《荷塘》《小溪》《秋韵》和《沟壑》等,则表现出画家内心另一面的温馨柔情,安宁纯净如一篇美的散文,徐徐道来。而近期的《俄罗斯风云系列》,引人注目,在继承俄罗斯风景画的传统上,对天空白云动与静的把握,及整个构图是用写意的方式来完成的。观国平的尺牍小品,看到作者从写生写实到写情写意写心的渐进转变,及转变的绘画过程。这种自然而然的转变,是一个画家的艺术学识,审美及个人的人生体验和经验的觉悟,也是一个优秀画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最近,我在国平乡下的画室里,看到他新近画的中国山水画,黑白之间,笔墨的抒写,沉着痛快,山水写意,写意山水,写意的成分加重了。在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宗炳说:“圣人含遒映物,山水以形媚道”。最早提出山水画:“写山水之神,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全在神气”。古人强调山水画写神写意媚道的论题,比西方的风景画产生还要早十几个世纪。西画重彩重光,中国画重写重意,但到后来,好像后印象派的高更、梵高及塞尚等,也带有很强的写意性,油彩笔触畅快,写情写意写出了内心的思想境界。殊途同归,我国近代许多油画大家,到晚年好像大都回归到中国传统寻找油画新途径,如林风眠的水墨践行,吴冠中的点线探寻等。

张国平 《藏族女孩》60cmx80cm 1994年

艺术的真诚,是对生活的真诚,对现实历史文化的真诚。国平这些来自高原的写实写生,表达了物像的真实及对生活、生存状况、生存环境的真实。我想这是一个画家的良知和基本态度。国平是真诚的,他的作品关注生活及厚重的文化积淀,作品给人以安静又炽热,辽远又神秘,庄穆又崇高的感觉。艺术绘画的真、善、美,真是第一性。真的善的东西是艺术的永恒主题。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内涵思想文化精神的绘画艺术作品,才能升华到一种诗意的审美,这样的文化历史观照,才能抵达人文思想精神境界。

以上是我阅读国平先生的油画作品后的触动和启示。我常常揣摩,真正的绘画作品是有生命的,它活在历史和现实中,一切附加的文字都是多余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要是真能说得很清楚绘画与诗歌,可能就没有艺术绘画和诗歌存在的价值了,艺术的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绘画和诗歌的魅力所在。

天道酬勤,绘事途遥。让那些高原的阳关、青铜、雪峰沐浴我们仰望星空的眼睛。

那是我们的乐园。(鄢家发)

张国平《英雄机组》100cmx120cm 2009年

法国布丰曾有“风格即人”的立论,中国苏轼亦有“文如其人”的观点。尽管两者皆因后人无数次的引用与演绎早已无理论的艰辛之感,尽管与艺的合一和悖离都因可以找到无数的正反例证而难以成为可严肃讨论的命题,但仅就张国平的油画创作这一个案而言,其个人气质与作品风格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契合,至少可以说,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平行的比拟关系。

张国平出生于重庆,并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巴人因环境和历史而形成的爽直豪健之风,至今仍弥散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生于斯、长于斯的张国平,濡染于这一民风,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这个城市居民共有的性情。与此同时,张国平还有一段颇不平凡的军旅生涯。他1972年入伍,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接受了严格而全面的学院教育后又回到部队,在部队整整度过23年。在此期间,他曾于1984年赴老山战场,负责编辑《战地小报》,并与战友们风餐露宿,结下了深厚情谊。少年时代成长环境的浸润加之这段现代版的“金戈铁马”体验,对张国平的画风产生了必然与潜在的持续影响。

张国平偏爱主题性创作。从1977年的《除夕之夜》到1986年的《却敌之后》,再到1995年的《消息树》、1996年的《温暖的阳光》,以及2004年的《斗转星移》、2008年的《不放弃》、2009年的《英雄机组》,张国平在此领域坚持了30余年。作为众多创作方法之一种,早在民国时期,徐悲鸿、唐一禾等留洋的艺术家就将主题性创作引进中国的美术学院教育体系中并身体力行,创作了包括《奚我后》《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七七的号角》等气势雄强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艺创作向苏联的全面借鉴和学习,主题性创作更成为标准的创作模式,几乎所有艺术家都在进行着主题性创作。因此,偏爱主题性创作本不足以成为分析一个艺术家的支点或者说切入路径。但张国平主题性创作的意义在于,不同于一些流于空泛、被批为概念化的创作,这不只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方法,对他来说,同时还是自我表达的一个出口。

张国平《 消息树》 100cmx100cm 1995年

《却敌之后》是张国平主题性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描绘两个战士在战壕里修整的瞬间。不见硝烟、也不见远处的战场,作品如同一幅近距离的摄影,有限的景深有力地凸显了两位战士的形象,他们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直逼观者的眼前。长时间凝视画面,尤其是环绕战士的壕沟,会令人产生一种进入画面的错觉,犹如可以置身其间,在激战之后的片刻宁静中,伴随抽取弹匣的“咔嚓”声以及子弹摩擦的“悉索”声,关注战士的行动,甚至感受到他们的体温和呼吸。

古往今来,表现战争的艺术作品包括视觉艺术作品不计其数,它们往往会设计能够传达宏大意识的构图,比如一字横列两军,直接表现千军万马对垒甚至肉搏的紧张感,乌切诺的《圣罗马诺战役》、大卫的《萨宾妇女》等莫不如此;或者用箭头形构图表现突进与阻塞之间的张力,如李宗津的《飞夺泸定桥》等。电影诞生后,大量的俯拍、远景镜头更将古人文字里的“强弩灰飞烟灭”作了逼真的视觉变现。张国平的这幅作品独辟蹊径,不取上述构图方式,而是对战士进行特写,同时再现了以“猫耳洞”为代名词的恶劣战地环境。这一构图同时也是一个隐喻,对张国平来说,老山前线的那段岁月,他与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结下的生死情谊,通过这样的构图找到了相当朴实的表达方式,因此,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构图的问题,更是他一段亲身经历的追忆。

张国平《却敌之后》80cmx110cm 1986年

当然,作品的逼仄构图,并不影响张国平对画中战士的激情颂扬。张国平将战士概括为三角形造型。尤其是画面右边的战士,尽管手上缠着的绷带和紧抿的双唇表明他在忍受伤痛的折磨,但他整体姿态呈现出的金字塔形态,却表现出他的坚韧与毅力。从某种意义上,由于逼仄构图造成的将人物拉近的特写效果,不仅没有消减反而强化了战士造型的阳刚,一种英雄主义的气质充溢于画面。

2009年,张国平为“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英勇牺牲的航空兵机组创作的《英雄机组》,同样体现了上述特点。为突出悲壮的气氛,画面被特意处理为黑白效果,在构图上,张国平一如既往地将画中人拉得离观者很近,观者似乎在与为机组送行的战友一道,与他们做最后的一别。机长邱光华挺立的躯干置于四周因表现忙乱而特意运用的错杂线面之中,显得尤其坚毅而沉稳。实际上,在张国平几乎所有的主题创作中,他都习惯于将主体人物拉近,如《温暖的阳光》中红军女战士与藏族女性老墙前晒太阳的场景,《班佑河畔》中红军过草地的艰辛情形,皆作如此处理。他放大作为画面的英雄形象,通过这样的构图方式,抒发胸中涌动的激情。

除了主题性创作外,张国平还有大批藏族地区人物画和风景画。这些作品和上述主题创作一样,同样采取了一种近距离的视角,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说,主题创作的近距离视角是为了突出英雄主体丰碑般的形象,同时也展示张国平性格中激情和英雄主义的一面,那么这些藏族地区普通人物和风景的写照,折射出的就是张国平性格中的另一面;热情和爽健。他用这样一种构图的方式,邀约观者一道走进作品所表现的情境之中,分享他关于藏族地区的种种经验。

张国平 《小红军》80cmx60cm 2006年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张国平屡次进入藏族地区,创作了《藏族女孩》《小喇叭》《转场》《牧歌》《村口》《远山》等作品,近年来还创作了《高原红》系列油画。在这些作品中,画中人都占据了画面相当的位置。初去藏族地区的人都有这样的视觉经验,在藏族地区广袤的土地上,在高天崇山的衬托下,人在大地上所占的比例其实是相当微小的。张国平不是一次、两次去藏族地区,更不是去猎取视觉的奇景。随着他越来越熟悉这块土地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他把去藏族地区视为了游子归家,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他重温乡情的过程。因此,透过这些藏族地区人物画中如近在眼前的画中人,观者感受到的是张国平的率真,他如同一位热情的向导,在向观者介绍自己的乡亲。画中人都处于普通的环境之中,带着再普通不过的表情,没有神秘,没有华丽,一切都只是日常生活的自然呈现,以至于让观者感觉画中人就是自己,他们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生活。比如《藏族女孩》中带着信任、依恋和几分羞涩的表情的女孩,如同我们经常得见的邻家孩子。《高原红》系列中或朴质、或爽朗、或平静、或调皮的藏族女子,亦如我们熟悉的邻居姐妹。《远山》不见远山的神山,只有牧人和他的马匹这样的日常性场景。即使是《转场》这样的作品,让人感动的依然是作品洋溢的日常性。

藏族地区的自然风景,因其纯净空气、明丽色彩、超大体量、开阔视域的一面而容易成为外乡人猎奇的对象,他们喜欢将自身的种种神秘想象投射其中。于是,被艺术表现后的藏族地区风景往往成为一种奇幻化与景观化的风景。和很多人不同,张国平对他所熟悉的藏族地区山水草木,依然取了一种近距离视角,或者说是一种将自身置于风景内部的视角:风景环抱画者,画者融入风景。因为他没有将自己放置在外来者的立场上,因此观者透过他的视窗所感受到的就不再是一种外在化的,只能远望的风景,而是一种可以参与其中、居停其间,可居可游的风景。因此,张国平的藏族地区风景画就不仅仅只是作画,同时还是一种认同感的分享。

素来爽直,又有着长达十数年的军旅生涯,天性加之环境的强化,使张国平具有了襟怀坦荡,热情率直的性格特征。生活中的张国平待人热情,不会让人产生距离感。艺术创作中的他讲究真诚、全身心地投入。近距离甚至零距离的人物和风景,乃是他发自性情之所为,率直的个性,使他在绘画过程中,不自觉地拉近往事、拉近历史,形之于作品,便是犹如在眼前的形式感。如在眼前,是关于他个性与风格的双关语。欣赏这些具有如在眼前特点的油画,我们便经历了视觉游历与经验分享的双重愉悦。张国平就读西南师大时,刘一层先生正担纲学院的油画教学。作为唐一禾先生的弟子,刘先生带来了一种不太同于彼时处于主流的苏派画法,其色彩响亮的法国风对张国平影响很大,这从他1994年创作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中可见出明显的渊源关系,孩子的单纯与执着在明丽的阳光下愈显动人。或许,这幅画也可成为张国平数十年来对艺术一片赤子之心的比喻,正是因为怀抱这样一颗赤子之心,他坚持并发展了自己如在眼前的风格。(屈波)

张国平作品欣赏

张国平《兄弟》130cmx180cm 2017年

张国平《牧歌》60cmx80cm 2000年

张国平《转场》80cmx100cm 1996年

张国平《高原红之五》80cmx100cm 2006年

张国平《高原红之一》100cmx80cm 2006年

张国平《高原红之三》100cmx80cm 2006年

张国平《高原红之二》100cmx80cm 2006年

张国平《妻子》180cmx120cm 2006年

张国平《女军医》102cmx77cm 1983年

张国平《小喇叭》80cmx60cm 1995年

张国平《圣洁》100cmx80cm 2012年

张国平《村口》60cmx80cm 2000年

张国平《远山》80cmx100cm 2001年

张国平《金色海子》80cmx100cm 2008年

张国平《沟壑》80cmx100cm 2008年

张国平《晖》60cmx80cm 2013年

张国平《金色亚丁》300cmx200cm 2013年

张国平《温暖的阳光》120cmx150cm 1996年

张国平《 高原红之四》100cmx80cm 2006年

张国平《 太行山》80cmx100cm 2011年

张国平《小荷才露尖尖角》120cmx80cm 1994年

画家简介


张国平,1955年出生于重庆市,1972年入伍,副团中校军衔。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美术系井获学士学位。1993年就职于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馆。历任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兼副馆长、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兼馆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委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成都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代表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油画,入选全国八届美展;获全国第六届人口文化优秀奖;《却敌之后》油画,获全军美展优秀奖;《阳光》油画,获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二等奖。

(责任编辑:周龙)
关键词:张国平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