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文《游春不醉终不归》设色纸本
408cmX144cm
2000年作
款识:
万壑松涛催绿浪,千山风光信天游。挥笔扫出春满园,群芳梃竞无尽头。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有丰厚的底蕴,孙博文在其写意山水中的色彩应用,正是挖掘和推进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重要体现。可以说色彩的变化是孙博文晚年写意山水最直观、最突出的特征。在孙博文的晚年作品中,色彩既作为他抽象语言的其中一种图式,同时又是其内心与环境的映射。孙博文晚年的山水作品中的色彩是别出新彩,高人一筹。作于2000年的《游春不醉终不归》,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典型的齐鲁地域山脉,在山体结构的塑造上明显体现出密集笔触。艺术家不再将一种颜色明显地混入另一种颜色,而是按照色相进行归类,如山顶处的深黄、明黄与朱红的渐变,让主峰在周边蓝绿色的从峰衬托下瞬间凸显出来。艺术家大胆使用明度极高的白色呈环状排布在画面的中下部,而又不完全掩盖下层的绿色,造成一种强烈的旋转般的流动感,令人联想到梵高的《星月夜》。而在画面的底部,艺术家又将赭石加朱红混合在一起,使用中国画的皴法来描绘近景地面。《群芳满园》这幅作品全由色点和晕染组成,几乎已经走向完全抽象,但我们仍能通过艺术家对颜色的不同处理方式来辨认其中的内容。首先在画面最顶部,艺术家以红、黄等暖色调的淡彩加水晕染形成天空。中部从边缘伸入画面的蓝黑色块则明显是立于“松涛”(画家题诗)中的巨石。画面中剩余的所有部分都被细密的点彩占据,这些色点虽然颜色丰富,但仍然遵循一定的颜色规律,如紫色到红色、红色到黄色的过渡,邻近色总是处于同一位置,这让整幅作品从远处看,就像色点组成的色彩线条互相缠绕穿插,从而真正造成“群芳满园”的视觉效果。艺术家开创性地将这种原本适用于工笔或小青绿的形式用在他近乎抽象的写意山水中。色彩在这里作为一种造型手段,成为艺术家独特的抽象图式。
(文/杨维民,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美术学教授、美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
▲孙博文《群芳满园》设色纸本
411cmX143cm
2002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