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文的绘画气魄宏大,气势雄强,至大至刚,是一种刚健、崇高的美。
他以文化振兴为主题,以齐鲁山水为题材,用青、绿、黄、红、紫、白、黑七个色彩音符,写出了气魄宏大的色彩交响,是回响在古老的齐鲁大地的黄钟大吕。
这种艺术风格,光亮外显,自信大气,流光溢彩,光芒四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张扬,是对雄伟刚健艺术精神的一次唤醒,是现代艺术雄强审美风格的范例。
▲孙博文《云山共舞》设色纸本369cmX146cm2002年作
款识:
平生野然无拘束,万里长空(自)在天。
彩墨倒于宣纸上,任其纵横任其染。
我们说他是中国式表现,根本原因在于,他是在个人主观感受极端强烈以后,情感出现高峰体验,于是极力强化写意性,让写意性肆意到极端,导致写意的溢出,从而自然到达表现。因此,他艺术的表现是中国性的,是一种写意性表现。
孙博文的艺术虽然是西方表现艺术影响下的中国画文脉的自动生成,这个文脉尽管强大,但一旦走上了表现之路,进一步发展,必然会走向抽象,这是“德表”走向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史逻辑已经证明的。
所以,孙博文的艺术尽管一再表明山水画的属性,但其一部分作品已经走向纯粹抽象,这是艺术史逻辑的强大使然,这也是我们将其视为表现性绘画的重要原因。
孙博文的艺术至少凸显出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完全突破了笔墨限制,大胆用色,以色当墨,极大增强了水墨媒材艺术的视觉冲击力;赋予传统中国画媒材强烈的当代价值。
二是,一改传统写意绘画的含蓄内敛为张扬狂放,阴柔而阳刚。突破了传统文人山水题材的程式,由中国传统写意绘画跨入具有世界意义的表现绘画。由民族性、特殊性而普遍性、世界性。孙博文的艺术合乎现代艺术的一般特点,但又超出了西方现代模板,找到现代艺术的中国形态,而且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期待的中国现代艺术,把传统中国画艺术真正转化为现代形态。
在看到孙博文的艺术展览后的我曾经谈到,我突然“遭遇”到这么一个展览,受到的震撼是巨大的,惊奇之余是惊喜,觉得好像是一个不可能的东西产生了,觉得中国艺术突然收获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果实。确实,他的艺术和所有艺术家拉开了距离,让人猝不及防,是我国艺术发展史上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极端案例,但是通过作品细读和分析,我觉得孙博文艺术的出现有一定偶然性,但更多的是一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首先体现为个人的,其次体现为民族的。
(文/刘茂平,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