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徐卫国山水画 | 峻厚深远,自然灵动

徐卫国山水画 | 峻厚深远,自然灵动
2024-04-03 11:09:1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20世纪以来,中国画的体格从“文人画”向“画人文”转变,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中国画强调绘画性,这是从本体语言层面取得的一项非常具有建设性的突破。自此,中国画不再只是自我的纵向比较,而是加强了与世界艺术的横向交流。于是,中国画开始在西方艺术中汲取营养,这其中写实方法和现实主义成为发现和解决中国画问题的一个参照系和方法论。

北京画院山水画家徐卫国始终坚持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与根基,他擅长观察和捕捉自然景象中的鲜活因素,力求将个人的思想感悟和细腻情愫融入画面,把不同地域的个性特征运用中国画的方式进行精到而深入的解读与表现,创作了众多凝聚着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的作品。总体而言,徐卫国的画面中凝结着他对生活的感受,山峦、房屋、树木的形态来源于生活,而非传统绘画中的程式化样式。他以写生的方式对笔墨语言进行了转换,并画出了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使得画面中种种物象的组合都能给予读者遐想的空间。徐卫国在精心的画面布局中又带入了诸多细节性的塑造与表现,进一步强化了每段风景的特色。例如在层次分明的近景与中景的过渡之间,运用山路的渐行渐远把整座大山的厚度和走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近景中茂盛生长的树木以及近处的村落都刻画得十分具体,而远景的屋舍则刻画得较为概括,但从坡路与房屋的位置搭配上又可看出画面布局非常合理,充盈着一派自然的景象之美。包括峡沟中的云雾与山坡上云雾遥相辉映,形成了“山外有山”的视觉效果。

在此通过赏读徐卫国的五幅山水画新作,窥探其山水画的个性面貌和整体风格。

图片

故塬瑞雪 徐卫国

215cm×185cm纸本设色2018年

《故塬瑞雪》

作为陕西籍画家,黄土高原是徐卫国艺术生涯中一个难以割舍的创作主题,《故塬瑞雪》便是他情系黄土的产物。从传统文人画的创作角度来讲,陕北的黄土高原很难入画,但徐卫国以现代人文关怀的视角,画出了黄土高原深远而广阔的大境界。

整幅画是鸟瞰式的视觉构图,乍一看描绘的只是一处有溪涧的黄土高原寻常场景,仔细一看,作品整体的布局由几个大的块面组合而成,通过水流与山路对于视觉的引导带动了整幅画作的节奏,尤其是隐现的细水浅流更让整幅作品的气脉贯通起来。沉稳的笔墨塑造的皑皑白雪弥漫着一派静气,凝结成雪塬的深沉与安静,透着雪后空气中弥散的清冷和透亮。这种沉静之气中蕴含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给我们带来安宁祥和之感和对未来的憧憬。

《故塬瑞雪》这幅作品与徐卫国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融入了他在细致观察生活和长期积累中提炼出的人生态度。该作品源于生活,合乎现实自然,契合黄土高原雪后的真实场景。相比古代绘画,徐卫国显然在情景塑造上找到了更多的方法和技巧,尽管雪景依旧沿用传统绘画的留白法,但画中的雪具有强烈的肌理特征和积雪的蓬松感、重量感。他通过强化天空、树木、山石的暗部来衬托雪景的洁白,同时,细腻地刻画了冰流中的积雪和冰面上冰气的逸卷等种种独特的物理态势,让人感受雪塬的苍茫;他还结合写实绘画的塑造方式为画面增添了很强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例如中景的几座房屋既是形式语言层面上的块状元素,也暗示人类生活的空间,为画面生成了一种恬淡的田园气息。

图片

金秋太行色正浓 徐卫国

180cm×180cm纸本设色2021年

《金秋太行色正浓》

《金秋太行色正浓》是以对角构图的形式来展现太行风采。表现了绵延起伏的山路、曲折蜿蜒的公路以及回荡在沟壑中的云雾等,这些景象与远山的排列组合,成了一种线性的视觉引导,这些平行分布又各有变化的线,成为画面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纵横线”,使得画面丰富而整体。

中国山水画有“三远法”这个优秀的观察方式,就《金秋太行色正浓》来说,徐卫国没有立足高远的视角,取而代之的是运用深远和阔远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现太行山脉。一般来说,画家画太行山都是表现它的高远,往往竭尽全力把山峰拔向高处,而徐卫国却是致力于太行山的宽厚,这也为他带来一个新的难题,即面对山顶上大块的平面,必须要找到其中精微的变化并予以精彩表现。

画面前景与中景都是树木,中景的树塑造相对概括一些,而远景则全部转化为苔点,这种手法既源于徐卫国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营造,也是其笔墨语言的转换和突破,如此他终于游刃有余地将太行山独有的宽厚和峻厚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了一种可居、可游的山水情境。

为了让整座山的颜色都配合秋天的寓意,徐卫国将近景中树木的颜色统一在同一色相中,但同时又有一些变化,如有些树木仅用墨点表现,如此便使得画面更加整体。尽管画面中只有两种颜色,一种是赭石色系,多用于描绘树木;另一种便是黑色的墨;有些笔墨中也带有一点点石绿,微妙的用色方法仍能把太行山中秋天的味道转化得恰到好处。

从画面结构的处理来讲,留白的盘山公路好似飘舞的绸带,与精细刻画的山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两者的视点又都汇聚于右上方,从而赋予了画面一种升腾的感觉。从审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升腾感让这个秋天不再荒凉萧瑟,而是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传递着一种阳光饱满的精神指向。

另外,中景的树木之间的空气似乎在流动,而远处的重墨又能稳稳地压住画面,形成了“四周包住,虚在中间”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徐卫国山水画面得以生成饱满情绪的重要手段。

图片

秋暝卧溪山 徐卫国

180cm×90cm纸本设色2021年

《秋暝卧溪山》

《秋暝卧溪山》是一幅以“溪涧”为主题的作品,徐卫国在中开的构图中用流水生成一个回湾的视觉形象,成为画面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整体而言,徐卫国的绘画始终是在强调一种“可居可游”的山水观,近景中的山路、木桥以及远景中的房屋,均是洋溢着生活气息的场景,而留白的溪流则是引导着观者的视线逐渐向上游走。

这幅作品用笔相对轻松,构图上是典型的对角实对角虚,他将主要视角向上提拉到中景,让房屋、溪流以及山石、树木共生于同一空间,左侧进行多重强调,而右边却力求疏朗概括。此作的视觉中心在于中景,而近景和远景均以虚化来处理,如左侧的树木十分浓密,尤其是其中的几笔重墨,显得树木非常茂盛,而这些特征既是一种贴近自然的情景描绘,又与现实的生活空间形成了对比,隐藏着一种精神上与心理上的舒适,暗示着此地是一处宜居的山水佳境。虽然画中表现的是秋景,实际却是青山绿水的心理指向,营造出一种富有田园诗意的美好生活。

这幅画还要强调一下他运用水流来勾连画面的艺术处理方式,但水流不是他重点想强调的因素。这幅画中上下各自留出空间,中间区域塑造为一个团块,尽管细节刻画得繁杂,但仍未失之琐碎,画面中的整体空间感很强,假如过分突出了流水,反倒会弱化了境界,缩小了格局,而现在的画面是向外无限延伸与扩张的状态,不失为徐卫国山水绘画中的佳作。

图片

黄河湾 徐卫国

160cm×145cm纸本设色2021年

《黄河湾》

通常描绘黄河都是采用中前景的方式,而徐卫国的《黄河湾》则是选择中远景的构图,黄河穿行在黄土高原的峡谷之中,这才是黄河真实的状态,徐卫国把黄河及其周边地形地貌的关系勾连一体,例如近景中树木把整段黄河全部遮盖,然后从左下方静静地延伸出来,画面上的一段黄河形象地体现出了“九曲黄河”的特点。画面中留白的云雾交叉构成了“C”字,也展现了山脉绵延不绝的走势,画面中的每一层都转得非常合理,综合生成了一种情境的氛围。

同时,这幅作品中水波的刻画非常精湛,水的透明感和泥沙感都塑造得非常到位;浑浊的河水中峻厚的山石,既显示了黄河奔腾的力量感,又增添了流水的动感与活性;黄河水流,不是一览无余,而是通过藏、隐等手段让人感觉到在山峡里穿行奔腾的黄河是源远流长的。近处坡岸上树和山的层次贴合现实来画,远景中隐约呈现着起伏的梯田,包括山路,借此阐明了黄河与人类生活的关联。他在中景画了黄河人家的房子,升起袅袅炊烟,一条弯曲的山路接上来,“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感觉油然而生。作品把人类的生活空间与自然万物的关系融为一体,给予人们另外一番人文精神的思考。

所以说,徐卫国表现的是黄河的一种生态和情愫,通过这种方式画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画面中每个山头的处理又有所区别,而且他将峰、岭、塬、坡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画面非常丰富。包括画面中几处云雾的处理,不仅让画面更加透气,而且符合自然中的形态,通过云雾的缭绕遮掩强化了的空间的层次变化和蔓延纵深。

图片

峡川揽胜 徐卫国

120cm×240cm纸本设色2021年

《峡川揽胜》

作品《峡川揽胜》仍是“C”字形构图,由左右两侧围合的中景作为视觉中心,而且左侧和下方均以重色塑造,由此营构出一个清晰且整体的画面。而从黑白效果的角度来讲,左侧的河流延伸至画面中央与云雾勾连为一个整体;峡涧与瀑布之间形成了一种关联,而瀑布又会引导着视觉稍微往上变化;与此同时,左侧山边的云雾作为辅线,加上山顶也有云雾的环绕,因此在整体的视觉空间上围合成了一个稳定的圆形。所以说徐卫国山水绘画中既有整体清晰的主线,也有很多变化的辅线,使得画面非常丰富。

徐卫国十分擅长近景的塑造,尽管此画中的物象并不特别,但是如何能让树木和房屋变得有节奏却非常重要。例如右侧瀑布下方散布的房屋与左侧的房屋形成了呼应,如果仅有左侧的几所屋舍,那么画面不免会显得有些单调。所以右侧屋舍实际是左侧景象的视觉补充,而且左侧的房屋造型有藏有露,尤其是在水面上露出了一个位于坡下的房子,这种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的趣味感,势必给人一种既合乎逻辑又异常灵动的亲近感受。

《峡川揽胜》依然是以深远的视角去描绘大山的峻厚和深厚。从山体的结构来讲,徐卫国延续着北派绘画的特征,但不同的是以“小笔头”进行塑造,画面中的细节性因素尤其丰富,而大的布局又很完整,这些细节的刻画不仅没有让画面显得琐碎和拥沓,而且赋予了北方山石一种特殊的文气。一位画家能够让读者从他的画面中从“少许许”看到“多许许”,不论是艺术功底还是对生活的体验,都是难能可贵的。只有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和感受,作品中的自然因素才会丰富,例如徐卫国描绘的山中悬崖绝壁、山岭土坡等元素,都对应着不同的表现手段,于是读者就能在一幅画作中看到多样的形态和结构。

(文/王平,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文旅部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2021年10月

(来源:北京画院)

画家简介

图片

徐卫国,1970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北京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协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市艺术系列(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兼任华夏湿地水墨画院副院长、北京丰台美协副主席。参加中国美协、中国画学会主办的全国性美展获奖、入选共十多次。出版个人画册、作品集十多种。众多巨幅作品(包括合作)布置在京西宾馆(党代会、两会会场)、中南海紫光阁、人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国家博物馆、驻外使领馆、北京市委、市政府、纪委、党史馆等国家及北京市重要场所。

(责任编辑:周龙、李焕玉)
关键词:徐卫国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