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策展人崔灿灿和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从深圳出发,启动了南方9省市青年艺术家实地调研访谈,分三路走访了一百多位青年艺术家、观察员和艺术机构负责人;邀请了纪录片导演雎安奇合作,跟随拍摄了所有访谈。本期分享江西南昌艺术家孙晓的故事。
——编者按
采访者:你是哪里人?
孙晓:其实我严格来讲是海南人。这次看到有很多优秀的海南艺术家参展很欣喜,可能夹带了一丝对故乡的怀想。在南昌工作已5年有余,不止如此,我与南昌的连接也十分紧密。我的父母是从南昌出发的,在海南建岛的88年时搬到那里,当时十万人才下海南,他们正好是其中的一批。我在海南长大,之后曾在重庆和杭州读书,可以说我奔走过很多地方,最终又回到南昌,尽管我没在南昌生长过,居然还能见到很多亲戚。
采访者:你在南昌生活的原因,还有别的吗?
孙晓:选择在南昌生活的主要原因是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我真正的家乡海南至今还未完全摆脱文化沙漠的阴影。毕业后,我来到南昌,从科班毕业生的身份转化到国家美术师的身份,南昌为我营造了个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
采访者:你目前在哪里工作?
孙晓:在江西省画院工作。
采访者:省画院负责创作还是什么?
孙晓: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为国家所需要而创作,除此之外还能搞点符合自身审美趣味的作品。虽说我的专业是中国画,也没将自己固定在这一个领域。我平时会研究油画、雕塑、陶艺,和综合材料等等,想想这些传统材质划分好像也没有多大必要。
采访者:你在南昌工作什么感觉?
孙晓:南昌的优势说起来很特别,恰恰因为它是一座欠发达的内陆城市,与其他地方相比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使得传统文化在此根深蒂固,成为了一个非常纯粹的地方。我本硕学的都是中国画,从川美到国美,我先谈谈我对这两地的感受差异。
我惊讶地发现,川美位于重庆地处内陆地区本该传统,其观念却格外开放。而国美位于杭州是一座沿海城市,经济发达传统底蕴却很深厚。我一直夹杂在当代与传统交织间,最终却落脚了南昌。
南昌作为一座红色文化的城市,似乎还没有准备好接纳当代艺术。我曾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利用画院开设的课程来传播现当代艺术,在南昌这样的城市,能接受当代艺术的人凤毛麟角。
采访者:你为什么选择在南昌工作?
孙晓:有这么一个机遇,进入到画院系统,也许是很多画家梦寐以求的相对稳定的职业,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对艺术家来说有个起码的保障。
采访者:你比较在意这个保障?
孙晓:刚开始并不是很在意,但是疫情之后同自由艺术家的生活状况对比有时候也存在一些优势。
采访者:那它的劣势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