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李传真 吴筱蘅《暖》:方寸之间 幸福可期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李传真 吴筱蘅《暖》:方寸之间 幸福可期
2024-09-25 13:40:2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摘要:《暖》以工棚中秋聚餐为主题,用画笔定格新生代产业工人生活中充满温情的瞬间。在创作中,笔者通过细致刻画人物和环境,尝试运用多种技术和材料,以期真实再现新时代劳动者的幸福生活,更好地传达团圆与幸福的主题,使画面更具感染力。《暖》的创作也令笔者意识到,艺术家应该回归生活,以真诚的态度对待绘画,只有这样才能为新时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新生代产业工人;团圆与幸福;工笔人物画

笔者创作《暖》的初衷源于对社会基层劳动人民,特别是新时代工人群体生存状态的持续关注和思考。在农村生长的经历,使得笔者对劳动者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多年来,笔者一直关注那些背井离乡、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的人们。

早年,笔者曾将创作视角聚焦于第一代产业工人,描绘他们在工地上相对朴素的生存状态,展现那个时代劳动者的典型特征。近年来,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80后、90后甚至00后逐渐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与父辈相比,一方面,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不再是依附土地的农民,而是积极融入城市,对城市生活充满了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携家带口进城务工,工作之余享受城市的便捷和快乐,手机、网络、外卖、直播等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城里人无异,甚至在个体意识和自我表达方面更加鲜明强烈。在长期观察中,笔者逐渐萌生了创作一幅作品以展现他们积极向上、充满生命力的生活状态的想法。

为了使作品更贴近这些青年劳动者,笔者邀请了90后博士生吴筱蘅共同创作。她熟悉电脑软件、板绘和AI等新兴网络技术,为创作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她主修工笔花鸟画,对场景、道具等方面的刻画有着较强的把控力,分担了大量细节工作。笔者认为,技术的进步非但不会冲击艺术创作,反而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只要画家保持不俗的艺术修养和品位,合理运用新技术可以为作品增色。

2022年,笔者前往山东建筑工地采风。为了展现新时代产业工人真实的生活状态,笔者将目光投向充满人情味的工人宿舍,工作之外的生活空间更能体现他们与上一辈的不同。以往的工棚条件简陋,居住者多为单身男性,生活粗糙,缺乏娱乐生活,这种场景总是弥漫着一种萧索的气氛,笔者2006年创作的《工棚》就反映了这种状态。然而,这次采风笔者看到的场景已经截然不同。近年来,夫妻结伴打工的情况越来越多,笔者在宿舍里就遇到一对年轻夫妻,他们的床头系着一块蓝色碎花床帘,白天与工友们同吃同住,晚上便用这床花布隔出一方温馨的二人世界。在交谈中,妻子还用手机与孩子视频,并让孩子隔着屏幕向大家问好。这个细节深深触动了笔者,一部小小的手机缩短了城乡距离,填补了思念。于是,笔者决定在创作中加入视频通话的元素,既彰显时代感,又能直观地传达工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如今的工棚因有了女性参与,增加了许多温馨细节,比如五颜六色的沐浴露、护发素、面霜等。年轻一代的私人物品中,也出现了营养品、零食、茶叶等。他们的生活早已不再只是简单的劳动和休息,而是充满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环视整个房间,到处洋溢着干净、阳光、温暖的基调,即便身处工地,他们依然在用心生活。笔者当即决定把这些生活用品作为重要元素呈现在画面中,它们是直接点明人物身份和环境的最好象征。

这次采风恰逢中秋节,笔者有幸参与了工友们的聚餐。他们把自制的桌椅搬到院中,将水果、馒头、啤酒和食堂的饭菜摆在桌上,围坐一团,边吃边聊。虽身处异乡,这群并无血缘关系的工友却亲如一家,共度幸福的团圆时刻。笔者也带去了一些月饼与他们分享,他们开心地收下品尝。席间,一位健谈的90后小伙子也许是思念家人,他告诉笔者,一定会让一双儿女好好念书,将来扎根城市,成为真正的城里人。看到工友们其乐融融地欢度佳节,笔者意识到这正是新时代产业工人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为了充分反映这一场景,笔者抓拍了大量生动的素材,希望在后续创作中再现当时的温馨气氛。

图片

李传真 吴筱蘅《暖》纸本设色

240cm×210cm2024年

采风中,笔者还捕捉到许多有趣的场景:一位工人在工作之余坚持用手机直播唱歌,相对专业的设备的使用展现出其把爱好变成事业的美好想法;一位负责做饭的大姐酷爱自拍,看到鲜艳花丛,必定要拍几张美照发布在朋友圈;一些年轻工人在业余时间会相约一起去附近球场打篮球……这次采风,笔者被新一代农民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深深打动,也意识到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的背景。

至此,创作初步成型。笔者决定以“工棚中秋聚餐”为主题,通过细致刻画人物神态、动作和环境细节,展现新时代劳动者的幸福生活,以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笔者希望传达一个简单而永恒的主题——团圆与幸福。这幅作品赞颂平凡生活中的温情,以及劳动者身上蕴藏的乐观、坚韧、憧憬和希望。

在创作《暖》的过程中,笔者试图以真诚、温情的视角讲述一个平凡却动人的中秋团圆故事,在画面布局、塑造方法、色彩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多层面的全新尝试。

为了讲好这个故事,笔者选取了俯视视角,以画面中央的长方形餐桌为叙事核心,细致刻画的月饼等食物点明了中秋主题,人物环绕餐桌而坐,构成粗略的圆形,与方桌形成对比。俯视围坐的构思源自中国古代名作,如唐代《宫乐图》、宋代《文会图》等—这些作品常采用俯视视角和平面透视,画家以置身事外的姿态静静观察,捕捉人物最真实自然的神态。

在人物四周,笔者筛选并择取了能体现工棚生活特点的陈设,如自制家具、花布床帘、各类食物等,构建出人物真实的生活环境。左右两侧的床铺平衡了整个画面,与环形的人群、方形的餐桌一起营造出聚拢的向心式构图,为画面铺设了稳定、平衡的基调。同时,为避免构图刻板,笔者细心安排了人物与物品的位置关系。例如,左上角粉衣女子与右下角通视频的女子虽处于圆形之外,二者在画面中间形成一条对角线;右下角女子的肩膀与桌边缘处于同一条线上。这些在几何形状间穿插的线性关联成为隐藏在画面中的秩序。

尽管在构图上进行了复杂而精心的排布,但笔者始终追求保留质朴真实的生活气息和画面的生动性。笔者以旁观者和叙述者的视角,真诚地再现一场寻常的节日家宴,让观者似乎能听到嘈杂欢快的人声,感受到温暖的节日氛围,身临其境。因此,画面中的元素必须丰富,却不能过于拥挤和杂乱,失去形式美感。于是,空间营造与节奏把控成为一大挑战。

为了渲染节日氛围,笔者先是强化了人物脸上的喜悦神态,却没有安排明确的人物主角,而是努力塑造一个和谐愉悦的人物群像,这就意味着需要审慎地处理每个人的角度、神态、服饰、坐姿和动作等诸多细节。在人物的空间关系上,如哪条腿在前、哪条腿在后,都须依靠艺术修养完成。此外,笔者还格外关注人物的着装,衣着通常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尤其在这幅作品中,人物服装占较大面积,黑白灰安排得当会让画面呈现出节奏感和韵律感。工友们的个性化打扮和一些有趣的细节,都如实再现。譬如,画中左上角床铺上女子的爱美之心让笔者印象深刻,她不仅佩戴首饰还精心修饰指甲,生动地再现了当代女工的时尚追求。几位男士的着装却给笔者出了不少难题,他们的衣裤款式高度相似,尤其裤子几乎清一色的黑。为此,笔者多次跑到附近的工地写生取材,搜集不同款式的男装,最终才在画中呈现出几款各具特色的上衣,而对于裤子则利用极细微的色差来加以区分。

为使画面层次分明、节奏协调,笔者曾对许多细节之处反复修改。以背景中的置物架为例,随着前景人物刻画愈发深入,置物架若刻画得过于清晰,反而会给人一种悬浮之感。为了塑造出空间纵深感,作为整体画面空间的背景,置物架上下所有的物品细节必须控制在一定色阶范围里,在明度和灰度上寻找细微差别,以免喧宾夺主。相反,笔者对桌上食物这一画面焦点进行了精细刻画,对于这些物品的表现既要做到细节丰富,又要避免色调过于浓重而破坏整体效果。

虽然创作一幅全面而完整的作品涉及诸多方面,但作为一位工笔人物画家,人物形象的塑造始终是笔者关注的重点。笔者尤其想谈谈在作品《暖》中人物塑造手法上的一些新探索。为了创作这幅作品,笔者先完成了20余幅素描稿作为基础,并从中尝试在形体塑造上融入明清肖像画中克制简练的线条处理手法,兼顾人物面部刻画的平面性与真实性;同时,广泛吸纳了中国古代画像石、画像砖等简约而生动的造型特点。通过这些努力,笔者能够真实地刻画出裸露的肌肉结构,对于有衣纹遮挡的部分,也能梳理出体现人体结构的线条。经过反复实践,逐渐找到一条工笔线描、平面性和写实手法三者相结合的个性化表达方式。

在《暖》中,笔者对工笔画勾线填彩的传统,进行了个性化的发展与表达。笔者绘画风格的形成,是通过将线条层层洗染、反复挤压,最终形成扎实、厚重的质感。此次创作,笔者更加注重线条的简练、精准,用线必须紧密贴合面部结构、身体肌理;人物的衣纹也严格围绕骨骼肌肉生发,经过精心梳理和反复晕染成形,力求达到简洁而传神的效果。

在场景物品的刻画方面,笔者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笔一画地刻画出画面中的绝大部分细节。每一件物品都源于真实的生活,在极致精细刻画的前提下,为了与人物的表现语言保持一致,笔者围绕物体的体积结构梳理并提炼出浑厚的线条。在这个基础上,为了避免单一的塑造方式,笔者运用多种材料来丰富物品细节。例如,延续以往创作中常用的立德粉制造肌理效果,同时尝试了较新的拓印和拼贴技术。许多生活小物品的商标和图案,都是先在电脑中制作变形、改色,再通过特殊方式拓印在纸面上的。这一过程虽然比直接在画面上绘制更为耗时费力,但最终达到了理想中的工业感和非手绘感,丰富了作品的可读性。此外,笔者大胆地在手机视频通话界面处拼贴了一张真实照片,营造出手机内外空间的反差感。为使手机中的图像与画面整体和谐,笔者反复调试色调、饱和度、明度等,最终呈现出既有趣味、现代的视觉效果,又与画面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笔者尽量降低材料在画面中的存在感,让材料与物品质感相契合。材料的运用是为丰富画面内容服务的,而非炫技。笔者始终相信,真正的艺术创新应源于内在的表现需求,使用多种方法只是锦上添花,不能本末倒置,这也符合笔者力求真诚、讲好故事的创作理念。

图片

李传真《暖》素描稿

最后,笔者想谈下这幅作品的显著特征——极其浓郁响亮、高纯度的颜色设置。劳动者在生活中更侧重物品的实用性而非审美功能,因此杂乱、高饱和是工棚里的真实色彩;同时,一幅作品的色彩往往能最直观地传达感情,这种高纯度、高饱和的颜色可以反映出一种暖洋洋的节日氛围,与笔者想讲的故事十分吻合。然而,处理如此复杂纷乱的颜色组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对此,笔者提取了物品的真实颜色,再通过轻微改动物品的色相、增强或降低纯度、改变明度,使色彩搭配既真实又和谐,尽量做到同类色相的物品都有微差,体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

画面上如此响亮、热烈的颜色呈现,取决于笔者突破了既往的创作观念。近年来,学界的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美术,在特有的美术体制下,潘絜兹、刘凌沧、任率英等工笔人物画家,探索出一条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新传统——这种工笔重彩人物画融合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泛流传的新年画、连环画的视觉样式,它以热烈浓郁的色彩、精细传神的线条塑造人物,营造出构图饱满、氛围积极乐观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人们向往的现实生活。这种新传统实际上引领了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复兴。作为一幅贴合大众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笔者在该作中重拾这种属于中国美术的独特传统,一种曾经与大众最为亲近的视觉形式。这种创作手法与笔者所表现的劳动人民题材高度吻合,以一种真实且高度概括的艺术方法反映新时代人民大众的形象。

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承担着反映社会生活、传递时代精神的重要使命。然而,纵观当下工笔人物画创作,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课题。

首先,在全国性美术展览的作品中,一些作品偏离了艺术创作的初衷。一些画家急于寻找一个主题,过度强调主旋律,却缺乏对生活的深度思考和直观感受,使作品内容陷入空洞的宏大叙事,表现为对历史与现实世界的规避。这种创作态度导致作品散发出一种不熟悉与生硬之感,难以引起观者的共鸣。事实上,现实主义题材的工笔人物画创作,最具感染力的部分往往来自艺术家对真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与提炼。

其次,过度强调主题性,导致对工笔人物画本体语言的忽视。不少作品陷入千篇一律抄照片式的形象塑造和同质化的绘画语言,流于多快好省的庸俗策略,通过一种程式化的制作,追求视觉冲击力的虚假效果。在这一系列操作中,工笔人物画丧失了其原生的精工细作的艺术要求,更谈不上达到以形写神、象外之意等更高的审美追求。工笔人物画要真正触及人心,必须回归绘画语言的基础训练,在形象塑造、色彩运用、构图布局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方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总而言之,当下工笔人物画创作存在的最大弊端在于许多画家不真诚地对待艺术,面对这一问题,美术工作者应该深入现实生活,用心去观察体验,用笔去记录提炼,在生活中发掘蕴含正能量、彰显主旋律的优秀题材。当然,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能速成的。全国美展作为中国美术领域的最高展览平台,在引领美术创作方向、推动美术事业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既是中国美术成就的集中展示,也是美术家切磋技艺、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身为美术工作者,应该以更加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投入创作,力求在展现时代风貌、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不断提高艺术作品的质量,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力量。唯有如此,工笔人物画才能真正成为反映时代生活、引领社会风尚的艺术旗帜,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注释从略详参纸媒)

(文/李传真,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理事;吴筱蘅,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来源:美术杂志社

画家简介

李传真为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讲授《工笔画创作研究》

李传真,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  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人物画艺委会主任,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以农民工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工笔人物画创作,作品《工棚》曾获“十一届全国美展银奖,《工棚·家》获十二届全国美展提名奖;《工棚》、《在路上》获第三、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民工图》第三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守望》获2007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等全国性奖项 ,近期承接6项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项目。

(责任编辑:董硕)
关键词:李传真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