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常朝晖精绘二十四节气作品”创作完成之际
从立春到雨水,从立夏到小满,从立秋到处暑,从小寒到大寒,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时间观。它更加重视生命的基本特征,以流动的时间去统领万物,并将世界看作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整体。这种独特的时间观,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和生命精神。在这里,时间成了一条隐藏的线,对空间的布置、对内涵的表达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淮南子》中最早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说法,每两个星期左右就会有一次节气的推移,周而复始。根据日照的长短定出春分秋分,大地万物从沉睡中苏醒,这是惊蛰,处暑的秋老虎预示着夏天的结束……中国人将生活与万物都纳入时间的过程中,并用生命的节奏去填塞,从一个时间到另一个时间的移动,黏合着丰富的生命内涵。”常朝晖在谈及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时讲到,翻看着一年年的绘画创作,才发现这些作品中,明显贯穿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时间在笔下流淌,成为富有生命节奏的吟唱,节气的划分让我们对生命过程的描绘变得越来越细致。
家山 45 cm×35 cm 2023年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先民利用土圭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以此确立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十四节气不断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名称已经完全确立,并被记录在《淮南子》一书中,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录。常朝晖说:“作为一名艺术家,在时间和空间的感受度上应该会高于常人,不仅是因为自小接受专业的熏陶和历练,更重要的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资质。二十四节气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虽是传统但一直是新鲜的。因为时间是一个由衰到盛再由盛到衰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循环的也并不是时间本身,而是一种生命时间,从生命的角度看待四季运转、节气变化,从这个角度切入,则无不融通。”
“北宋郭熙有句:‘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从时间的角度审视空间,了解各时间段的不同生命特点,才能了解生命运转的内在脉络。比如我们身边的趵突泉、五龙潭、灵岩寺、黑虎泉……它们都是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响亮的符号,生活在这里几十个春秋,熟悉它们在每个节气的不同风貌,因而能捕捉到它们在每个节气最动人的姿态,捕捉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情感及那些让生命感动的瞬间。”
实际上,倪瓒之精微、龚半千之厚润,都是常朝晖在绘画方面追求的目标。常朝晖的作品也多为写生而来,他痴迷于拥抱大自然,从中寻找灵感和笔墨的感觉。在此基础上,他又在绘画创作中融入了对传统的领悟,展现出自我的真实状态及一种活泼的生命感。山水画的动人之处是人的自觉,是在时间中把握空间,达到对自我生命认识的深化。
立秋 105 cm×69 cm 2023年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按照陆游的说法,最舒适的节气是暑热消尽的新秋时节。元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后那笼罩的暑气开始消退,虽然“秋老虎”还是厉害,但是天地间的风致已然不同。置身于常朝晖笔下的五龙潭,已是满目清朗,与人相邀一处共赏秋水清澄,饮一杯清茶,赏一缕清泉,涤荡心胸。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不仅为立冬赋诗,而且与《立春》《立夏》《立秋》并赋,均为六言诗。立冬通常是一年之中气温下降速度最快的时节。常朝晖认为:“秋尽冬来,有人畏惧凛冽的寒风,有人偏爱冬日的暖阳,每个人都有对生活和生命不同的感悟,每个节气的每个地区也都有不同的状态。与北方的其他地区不同,立冬时节的趵突泉却多了一份静谧的美。立冬后的泉与树,不再以势夺人,色彩愈加温和,多了一种无言的述说。细听之,可静心神。”
大暑 105 cm×69 cm 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