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英勇与信念的永恒赞歌——《跨过鸭绿江》油画主题性创作作品集雅赏

英勇与信念的永恒赞歌——《跨过鸭绿江》油画主题性创作作品集雅赏
2024-10-26 14:32:0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跨过鸭绿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下简称“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之前的一项秘密军事行动。由音乐家周巍峙谱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旋律激昂,歌词中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句响彻大江南北。此后,“跨过鸭绿江”成为中国美术家的创作题材之一。侯一民两度创作《跨过鸭绿江》,两幅作品时隔近半个世纪。郑洪流也结合战地经历与写生素材,创作了《跨过鸭绿江》。吴云华、高阳和陈国力、张志强亦分别创作了《跨过鸭绿江》,作品的构图策略与色彩运用各具特色,共同表现了这场正义之战的宏大叙事特征。

侯一民 跨过鸭绿江 油画 尺寸不详 1957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最早创作“跨过鸭绿江”题材的是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侯一民。1950年10月,侯一民、洪波、林岗、伍必端、张信让作为记者赴朝鲜采访。他们在朝鲜生活了一个冬天,经历了很多事情,也在当地画了不少速写,部分作品曾发表于《人民日报》。1957年,侯一民创作的《跨过鸭绿江》入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会”,即“第一届全军美展”,以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年来的斗争历史为主线。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抗美援朝伟大战争中,志愿军战胜强敌,使得新中国及人民军队的国际威望大大增加,抗美援朝成为“第一届全军美展”的重要创作主题。

侯一民的《跨过鸭绿江》构图为横幅。志愿军队伍横贯画面右上侧。画面背景是江面、天空以及鸭绿江大桥。志愿军战士从大桥跨过鸭绿江时背负着枪支弹药、粮袋、背包等很重的装备,队伍中夹杂着骡马拖着的炮车,显得很拥挤。宏大的场面使人鲜明意识到战争的规模。志愿军战士进入朝鲜后,首先遇到的就是断断续续向北撤退的难民——老人手拄柴棒,婴儿伏在母亲怀里啼哭,牛车上载着不能行走的老人,路边是衣衫破旧的孤儿......朝鲜百姓对志愿军的到来欢欣鼓舞,主动让开道路以便志愿军行军。画面中心,一位朝鲜老大爷作为向导,正在为志愿军带路。白色是画面的主色调——志愿军踏着皑皑白雪前进,朝鲜老人的民族服装亦是白色的。侯一民曾回忆起朝鲜战场的真实经历,“从安东过江,那时江桥已被炸断,从冰面上走了过去。一辆运送邮件的卡车带我们向志愿军总部进发,天上不停地有美机掠过,飞机投下的照明弹为我们一路‘护送’......没有对话,没有招呼......一路上我为朝鲜人民的性格震动,他们的仇恨深沉而无言”。

《跨过鸭绿江》是侯一民参加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毕业创作。这批学员的画作在油画技巧上改变了“土油画”的形态,对形体结构与色彩法则的认识上升到了学理层面。马克西莫夫曾经说过,侯一民“很善于用笔”。侯一民有些中国画基础,用笔上颇为讲究。从志愿军行军路上雪地的白色、朝鲜难民服装的白色到志愿军军装的土黄色,两种油画色彩似乎呈现出了中国画的效果。

可惜的是,侯一民《跨过鸭绿江》的原画下落不明。2003年,他决定重画《跨过鸭绿江》。他认为,“跨过鸭绿江”是家国情怀和历史视野下的重要创作题材,不能被遗忘,而他也对志愿军战士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其二度创作的《跨过鸭绿江》为横构图,犹如一幅中国画长卷。冬天傍晚时天空的钴蓝色和白雪的白色构成了新作的冷调气氛。与原作相较,新作里的志愿军队伍在交通员的指挥下行进,车队从大桥上驶过,与步履匆匆的志愿军队伍共同形成了滚滚洪流。新作仍保留了为志愿军带路的朝鲜老人,同时描绘了更多的孤儿,并将之从原作中偏左的位置移到了中心位置。新作主题有一点转移,更多了一层人道主义关怀。

侯一民 跨过鸭绿江 油画 尺寸不详 2003

郑洪流曾是志愿军第12军美术队队员。1951年3月,他随队从丹东宽甸渡口通过鸭绿江浮桥进入朝鲜。郑洪流在朝鲜前线负过伤。郑洪流在朝鲜战地创作了《一级爆破英雄黄家富》《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这两幅作品收录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地画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64年,郑洪流创作了《跨过鸭绿江》。此作构图为横幅,突出了刚入朝时志愿军战士的英武形象。画面色彩为暖调,夕阳从志愿军战士背后投射过来。人物正面为逆光处理,夕阳的暖色调与地面的土黄色、朝鲜妇女衣服的白色形成了柔和的对比关系。

郑洪流为了在画作中再现当年的地理环境,来到志愿军曾跨过鸭绿江的路口写生。停战以后的朝鲜出于经济原因,中朝边境地区几十年来几乎保持原状,鸭绿江路口坑坑洼洼,地面泥泞不堪。郑洪流是结合曾经的入朝经历与现场采风完成创作的。在画面右侧近景处,朝鲜百姓正在填弹坑、铺平道路,热情地迎接志愿军。在画面左侧远景处,作者描画了中朝老战友热烈相会的场景——两位朝鲜人民军军官热情地迎接志愿军军官,双方紧握双手,热情友好。老战友相会的情节多少冲淡了一些紧张气氛。郑洪流的《跨过鸭绿江》表现了入朝志愿军战士意气风发的英武形象,画面色彩是明亮的,与“第五届全军美展”的主题十分契合。

郑洪流 跨过鸭绿江 油画 150cm×300cm 1964

2005年,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和财政部开始组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塑造国家形象、表现时代精神。辽宁画院的吴云华接受了创作《跨过鸭绿江》的工作任务,开始结合儿时记忆酝酿创作思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的他虽然年仅六岁,但已经记事。东北三省是距离前线最近的大后方,而吴云华就成长在那里。在他的记忆中,为了防备美军飞机的轰炸,家家户户都在窗户上贴满了米字形纸条,防空警报经常刺耳地鸣叫。他家所住大院也住着朝鲜高级干部的家属。他与那些朝鲜的小伙伴常常一起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当时的报纸、宣传画、“小人书”描绘了很多反映志愿军入朝作战的英雄事迹。

2009年,吴云华创作完成《跨过鸭绿江》。画面以横向构图表现了冬夜里志愿军战士跨过鸭绿江的宏大场景。画面中,路上大面积白雪的白色和冬季夜空的深蓝色构成了画面的冷调氛围。鸭绿江大桥横贯画面上部,祖国境内至少有五个探照灯照向鸭绿江上空,说明敌方战机时刻会飞来。鸭绿江大桥的朝鲜一端被损毁,表明了战争的残酷。志愿军部队夜晚秘密行军,正踏着皑皑白雪从封冻的江面上过江。画面左侧路上有一颗未爆炸的炸弹,表明志愿军过江以后即将进入战场,战士们因此保持着高度警惕。画面右侧还有马、骡子拉着野炮等辎重。吴云华十分注重在细节上描绘志愿军,每名战士的身份、年龄、衣帽、枪支、背包、子弹袋皆不尽相同。他们的脖子上都扎着白毛巾,极具历史真实感。

吴云华 跨过鸭绿江 油画 250cm×565cm 2009 中国美术馆藏

2012年,吴云华和沈阳军区高阳合作完成的《跨过鸭绿江》参加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12届全军美术作品展并获得优秀奖。这幅《跨过鸭绿江》也采取了横向构图,只不过志愿军的行进方向改为了朝向左前方。画面背景是冬季雪景中的鸭绿江大桥,近景处是迎面走来的志愿军部队,整体呈现的是暖色调。这幅合作完成的《跨过鸭绿江》与吴云华创作的《跨过鸭绿江》正好是镜像——志愿军部队的行进方向分别为一左一右,色彩运用则为一暖一冷。与冷色调《跨过鸭绿江》不同的是,暖色调的《跨过鸭绿江》在画面右边有欢迎志愿军的朝鲜百姓,突出描绘了近景处背对观者、背着婴儿的朝鲜妇女,而这一形象的塑造也是出于吴云华儿时对朝鲜干部家属的印象。暖色调作品中的暖光寓意着志愿军必将帮助朝鲜人民打败侵略者,走向和平、光明的未来。据吴云华讲述,为了创作《跨过鸭绿江》,他曾准备过两套方案,一套采用冷色调,另一套采用暖色调。靳尚谊当时建议采用冷色调,以突出秘密入朝的氛围。另一幅暖色调的《跨过鸭绿江》则参加了全军美展并获得了优秀奖。

吴云华、高阳 跨过鸭绿江 油画 220cm×470cm 2012

2021年6月,山东画家陈国力、张志强合作完成的《跨过鸭绿江》入选了中央宣传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展览中的作品是党史题材美术创作的最新成果。陈国力、张志强充分参考了前贤的同类题材作品。与吴云华、高阳合作的《跨过鸭绿江》相较,此作构图方面相同的是皆以鸭绿江大桥作为画面背景,志愿军开进的方向也一样。不同的是,陈国力、张志强作品的构图景深旷远,画面中容纳的元素也更多,包括夜空中的几缕硝烟。在陈国力、张志强作品的整个色彩构成中,冷色调使观众产生了一种久远的历史感,与吴云华、高阳以暖色调塑造的现场感有所区别。

英勇与信念的永恒赞歌——《跨过鸭绿江》油画主题性创作作品集雅赏

陈国力、张志强 跨过鸭绿江 350cm×500cm 2021

“为了保密,部队都是在黄昏开始渡江,拂晓即停止。那几天,鸭绿江边,兵士成海,兵器成河,马蹄嗒嗒,炮车隆隆。部队源源不断往上拥。剽健的战马,嘴里喷着气,威武的大炮,炮管伸向天空……鸭绿江沸腾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壮举在文艺作品和媒体平台被不断地传颂和转述,极具象征意义。创作者们尝试运用不同的构图策略和色彩体系,将“跨过鸭绿江”这一标志性历史事件转化为召唤记忆与想象力的视觉媒介,共同表达了这场正义之战的宏大叙事特征。

(来源:《油画》2024年第2期《“跨过鸭绿江”题材美术创作的构图策略与色彩运用》)

(责任编辑:康裕新)
关键词:跨过鸭绿江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