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娑婆世界瞬息万变,这个娑婆世界的人当然也不停地在变,如如不动的修炼功夫,仿佛是远古时期的传说。从一月画到十二月,从南画到北,从西画到东,从亚洲画到欧洲,似乎写生在我这里从来就没有停歇过。
——张伟觉圣
天目山写生的画家在瑾熙农家合影
右起:夏伟革,蓝耀,赵文火,徐玉武,汪健,李桂东,清咖,李晓兰,李之河,觉圣,张斯砚,李之河夫人。
留在瑾熙农家的一幅小品
应伟革主席邀请,昨天(12月1日)下午到了天目山,感觉这里的气温比较低,有点冷,晚上睡觉时,屋里的气温很低,发现空调的遥控器没有电池,开不了空调,于是两床被子、两条毛毯全部盖在了身上,睡到天亮,似乎也没有把被窝暖热,一大早开车去四面峰,开始了天目山的第一幅写生。
据记载,1934年,绘画大师徐悲鸿率中大艺术系学生来西天目旅行写生,住开山老殿,并在此作画,留有油画作品《天目秋色》。徐悲鸿在天目山画了三幅写生,今天在他写生的地方,我也画了两幅。中午的太阳在寒冷的山里显得无比珍贵,暖洋洋的阳光,让人昏昏欲睡,不过我还是在兴奋中完成了三幅写生,忘却了昨天晚上的冷。这里的山峰周围森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峰突出众壑之间,居高临下,峭壁万丈,形胜险绝。峰前远眺,犹如万马腾云,山峦起伏,林海苍茫,深谷幽壑,云蒸雾绕,色彩绚丽,如入仙境。明代慎蒙《游天目记》称四面峰“深、邃、幽、寂、奇、丽六者兼之,古称蓬莱仙岛,真为不忝,此天目第一奇绝处也”。其峰顶有立玉亭,驻足亭内,可将全山景色一览无余。
(文/张伟觉圣,2024/12/2,《天目山写生随笔》)
天目山写生之一 45cmx70cm 卡纸设色 2024
天目山入画的地方不少,一天画了三幅,算是不多不少,边画边了解这里的一切,画的第二幅在开山老殿,当年徐悲鸿与天目山的开山老殿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此老殿非彼老殿,我在画开山老殿的位置几乎和徐悲鸿当年画的角度都一样时,周边的人开玩笑说,你的写生比徐悲鸿画的好,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每个时期的绘画都不可离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可分割开与不同时期的绘画作比较。
1934年9月,徐悲鸿从意大利回国后,率领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学生前往浙江天目山写生。天目山素有“大树华盖闻九州”的盛名,其老殿古杉参天。徐悲鸿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绘制了《西天目山老殿》等作品。
在这幅图中,徐悲鸿构思富于机巧,运用对比和遮掩的手法来表现杉木的参天气势。他在古杉前面描绘了一圈低矮的古殿围墙,墙体的低矮衬托出古杉的高大。墙体的遮挡虽隐去了古杉的根部,却扩大了观者想象的空间,巧妙地增强了古杉挺拔参天的气势。
他的画作在写出深山老殿清苦悲凉氛围的同时,又通过画面中的一些元素彰显出生机与韵味。有人评价说,观红叶在香山,赏秋景在天目,天目山丰富多彩的秋色互相辉映,绚丽而完整。也无怪徐悲鸿先生慕名而来,并留下佳作。走进他的《西天目山老殿》,仿佛能走进徐悲鸿先生的世界,感受到他历经沧桑又欲拼搏的沉稳,以及收获成熟的幸福等各种情感和力量。
(文/张伟觉圣,2024/12/2晚10时,《天目山写生随笔》)
天目山写生之二 45cmx70cm 卡纸设色 2024
写生的第一天的第三幅,画的是“五世同堂”的古银杏,它是一棵中生代孑遗植物,拥有12000余年树龄。它位于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山老殿下方,海拔约1040米处的悬崖峭壁上。这棵古银杏树被称为“五世同堂”,是因为在其基部世世代代已萌发出22枝小枝,大者苍劲古朴,小者挺拔幽雅,树姿各异,若祖孙五代。每年晚秋,其叶色金黄,意境浓郁,极具观赏价值。秋天是观赏这棵古银杏树的最佳时期,此时天目山层林尽染,景色迷人。村民们会来到银杏树下祈福,这也成为了一项美好的传统。我们来的这个季节只能看到古树在冬季的样子,但仍然壮观。
(文/张伟觉圣,2024/12/3晚8点,《天目山写生随笔》)
天目山写生之三 45cmx70cm 卡纸设色 2024
到了禅源寺,不仅想起了月照上人,他己走三年,看到如此壮观的寺院,心中不仅赞叹,更多的是一种遗憾,月照上人生前与我见过二次面,谈及过许多事,包括他要在政协礼堂帮我办展,天目山这个寺院,我早知道,一直无缘过来,感叹世间的事,一切如过眼云烟,如梦幻泡影,禅源寺位于天目山镇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四周被茂密的森林环绕,景色极为幽雅,寺院极为殊胜,赞叹月照上人为此做出的努力,为天目山留下这么壮观的一处佛教场所。
寺内建筑宏伟,其中殿前的罗汉松据说是由清代顺治皇帝的国师玉琳亲手所栽,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屹立不倒。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宁静与祥和,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与纷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它不仅是一个修行的好去处,也是文化交流的平台。
天气预报说有雨,写生期间却是晴朗明媚,阳光灿烂,这幅写生作品完成得非常有感觉。
天目山写生之四 45cmx70cm 卡纸设色 2024
此次天目山写生与以往的写生相比,我更专注于写生的本身,少了许多写生以外的敷衍与应酬,少言,多画,聆听是短短几天的状态,越来越不愿意说话,语境与同频很重要,虽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置身写生过程中乐趣只有自己知道。热衷与执着使我的每次写生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回味无穷。
置身于天目山的怀抱中,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层峦叠嶂的山峰、郁郁葱葱的森林,每一处景致都仿佛是一幅天然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
在写生过程中,我能够亲身捕捉到光影的变幻。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斑驳的光影。中午时分强烈的光线则凸显出物体的轮廓和质感,傍晚的余晖又为山峦蒙上一层温柔的面纱。这种光影的变化为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和素材,所不同的是此次写生中的画面多了许多光影的色彩成分。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鸟儿的啼鸣声和溪流的潺潺声,让人的心灵得到极大的放松和滋养。仿佛所有的障碍都在这宁静的氛围中渐渐消散,只剩下对写生、对艺术的热爱。
天目山丰富的生态资源让人惊叹。种类繁多的植物、形态各异的岩石,还有偶尔出现的小动物,都为写生增添了生动的元素和乐趣。天目山写生不仅是与大自然深度交融,更是养心、静心、安神难得的体验。
(文/张伟觉圣,2024/12/4晨3时,《天目山写生随笔》)
天目山写生之五 45cmx70cm 卡纸设色 2024
其实文字是一种思考,更是一种力量,是不同于绘画的一种对生存,对生命,对艺术,对这个世界认知的一种思考。有人说,画画的都没有文字功夫,大都不会写文章。我听后,觉得他说的也对,因为真正思考的人的确是很少,画画的人群更加少之又少。今天画天目书院,李总从小跟着他父亲住在书院,他对书院既有深厚的感情又了如指掌。
坐在天目书院写生,是与自然和历史交融的心灵对话。
踏入书院的那一刻,古朴的建筑和宁静的氛围瞬间将我包围。岁月在墙壁上留下的斑驳痕迹,仿佛是历史的低语,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书院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光影的拼图。进到院内,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画具,捕捉这古老的气息。写生并非简单地复制,而是要用心去感受,用情感去诠释。放下所谓的准确,去关注内心的表达。
写生的过程,时间仿佛静止,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每一笔墨,每一抹色,都是对天目书院的理解和感悟。
写生是用心观察、感受的过程,不仅仅是技巧、技术、技法,更是认知世界的情感传递和灵魂的表达。
(文/张伟觉圣,2024/12/4,《天目山写生随笔》)
作品欣赏
天目山写生之六 45cmx70cm 卡纸设色 2024
天目山写生之七 45cmx70cm 卡纸设色 2024
(来源:美篇@美术观察)
画家简介
张伟觉圣,当代佛教绘画最具代表性画家。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和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后入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课题班专题研究水墨人物画。现任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山西民盟中央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原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艺委会委员、中国五台山佛教艺术书画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