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很喜欢静这个字的。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江南难得的大雪纷飞的日子,江阴画家夏静和大西北的版画家李静在江阴举办美术作品双个展时,我写过一篇小文《静·静待花开》,因此那次画展的名字就叫“静·静待花开”,表达一种灵气质朴、淡然宁静的心态,我曾经为想出这个标题暗自嘚瑟了好几天。如今看到“静默如初”这个富有诗意的词,更有忙碌和喧嚣中的豁达淡泊,平静安宁,感觉我曾经的嘚瑟很是浅薄了。
我跟着夏静看过一些画展,记得有一次看到一张画,我对她说这是陆庆龙老师的,夏静惊讶地说:“呀,不错哦,居然看得出是陆老师的画了!”我翻了个白眼腹诽了一下:“切,你不知道这是爱屋及乌嘛!”所以我是跟着夏静先在画上认识了陆庆龙老师。
后来,在一次画展上,远远地见到陆庆龙老师,惊诧于他独特的有个性的一头天生卷发。我是一个经常要去理发店折腾头上像枯荒秋草般几根头发的人,在头上这块田里吐故纳新各种烫捯饬出一头“方便面”时,就很羡慕那些有自来卷头发的人,且庸俗地想:那可是能省下大笔银子的哦!
陆庆龙老师不仅有独特的头发,更有独特的才情,所以有幸在一如堂与“静默如初——陆庆龙的绘画艺术”展相遇,心情还是雀跃的。
一如堂办的画展,总是很高大上,经常会请一些大咖大家,为小城的人们打开一扇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潜移默化地让更多的人去领略艺术的魅力。每次展出的画家都能让我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戴家峰老师的画让我想沉进去痴痴地发呆,比如张新权老师的作品带有沉吟的闷骚的调调(用我们江阴话来说,就是有那么一丁点“骚欠欠”的味道),他们的画在我心里构建着很清晰的辨识度。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看陆老师画作的感受:那就是静水深流。
静水深流,是以柔克刚,是韬光养晦,是磨刀不误砍柴功,是冷水泡茶茶亦开,是小草的萌发,也是平原的辽阔!画面看似平静无波,实则蕴含着强大的力量与深沉的情感,细腻、内敛而又深邃。让人在静谧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日常的、近乎哲学层面的思考,画面有着深沉不张扬的特质、沉稳冷静的心态以及低调谦逊的品格。
记得大前年的大年初一,我和家人开启了“二个人、一条狗、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自驾之旅,大半个月后归途,行驶到合肥东,广袤旷野,眼前一片枯索的土黄,野苇荒草幽伏,却隐隐地发青,似乎蓄着劲儿等着春来草长莺飞。正巧下了雪珠,打在车上,响着悉列索落的质感,冷冽,清寒,薄凉。这时候,脑海里跳出来的,这就是陆庆龙老师的画,眼前所见的恍若就是陆老师把他的画铺在了这大地上。
当时,我很矫情地感叹:啊!这就像张爱玲写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正巧赶上了,那也没有什么别的可说,唯有轻轻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所以,我套用了一下:哦,陆老师的画就在这里!眼前的景与情完美地和陆庆龙老师的画契合了!这一瞬间便深深地烙刻在记忆里!
我看陆庆龙老师的画,有一些温暖还有一缕伤感,还会在脑海里衍生出画面外藏匿着的一些场景:
比如,那静止的画面里,会立体地浮现出小小的我追随着外婆,外婆那一双裹得粽子般的小脚,一拧一拧地走在蜿蜒的乡间小道,仿佛地上绽开了一朵一朵花骨朵儿般的圆点,还有外婆那阴丹士林布褂子在风中扬起一角,永远地飘在旧时光里……
比如,那一片静谧的雪地里,仿佛后面隐着一群孩童,红红的脸上挂着“萝卜丝”,拖着鼻涕,长着冻疮的手捏着雪团堆着雪人……
比如,我似乎能看到从等待耕种的田地上升起了银白色的薄雾,宛如月光,在树木间缭绕不散……
比如,我在他的画前可以闻到植物的气味,像一种古龙水,是前调苦凉,尾调温暖,既温润又沉静。有时又夹杂着泥土的腥气,还有粪肥烘烘的味道,让人忍不住鼻子痒痒的……
那些故乡小河、故土家园、田野乡道、衰草杂树都是凝固在画布上的乡情、乡韵、乡愁,可以被一片清晕的月光包裹,被一抹湿润的暖风轻拂,有了从桑间陌上飘来的《诗经》里的采薇、蒹葭,有了白居易《缭绫》里那“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的织锦之精妙、色彩之清丽……
我想,我找到了一些念想慰藉的所在,在陆老师的画里可回味静守岁月的魅力,可共情心灵过滤后的淡然澄明,可抚慰翩跹飞扬的思绪。故土、乡情、原野、春花、月夜、秋水、伊人……如歌的行板,款款有致地在画里流淌着,这将会是我十分温暖醇厚的追随。
(文/陆文勤,《陆庆龙画里的静水深流》)
作品欣赏
《雪野1》 布面油画 24cmx35cm 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