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静水流深:杜大恺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盛大开幕。在展览中,可以看到杜大恺多样的艺术表达。他的作品在绘画风格上可能融合了多种技法,线条与色彩交织出独特的视觉感受。
杜大恺曾遍访欧洲、亚洲及南北美洲的众多国家,他始终致力于探索一个难题:如何运用富含深刻中国文化内涵的水墨技法,去描绘不同地域的独特风情与地貌,同时保持水墨画特有的韵味。经过漫长岁月的探索与实践,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画坛中,杜大恺是极少数能够用水墨成功捕捉并表现异域风情背后深层文化精神气质的画家。
在描绘中国景致时,杜大恺的视角也与传统中国画大相径庭。他独具慧眼,能从日常平凡之物中发掘出美感与意趣,无论是他笔下的乡村景致、果蔬、动物还是人物形象,总能带给观者耳目一新的触动。相较于古代山水画中,村落常被山峦林木所掩映,仅作为风景的点睛之笔,杜大恺笔下的乡村则更多地以中景或近景呈现,即便是现实中看似不起眼的现代房屋,在他的笔下也仿佛被赋予了淳朴之美,成为了当代乡村风貌的生动写照。
自1990年起,杜大恺开始以苏州及其周边村庄为主题进行创作,他对乡村的热爱与理解也随之日益加深。他曾言:“我描绘乡村,既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些记忆,也是为历史保存一份印记。”未来,当这些乡村建筑因城镇化进程而逐渐消逝之时,人们仍能从杜大恺的画作中,感受到那份源自平凡生活的诗意与温情。
杜大恺绘画的主题多源自他质朴无华的生活情趣。那些生活中俯拾即是的水果、蔬菜、花卉,以及一些触手可及的日常小物,都纷纷跃然纸上,成为他画作中的主角,生动地记录着他的日常生活与独特品味。在他看来,“蔬果的背后其实映射着人生百态,每一种蔬果的不同色彩与形态,都象征着各不相同的人生轨迹。”
杜大恺在绘画中极为讲究构图,这一特点在其风景画中尤为显著。他首先以线条精心勾勒房屋结构的疏密布局与节奏韵律,随后运用淡墨或色彩进行渲染,巧妙塑造出体积感与空间感,而点缀其间的树木则起到了缓和建筑体块间冲突、增添画面和谐的作用。杜大恺擅长使用淡墨来调和画面中大面积的色彩,与局部的纯色区域或留白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个画面的色调既雅致又沉稳。现代建筑往往缺乏繁复的装饰,其大面积的墙面与简洁的结构恰好适合这种表现手法,这或许正是杜大恺偏爱描绘城市和乡村建筑的原因之一。此外,建筑作为承载文化差异与内涵的重要载体,杜大恺能够精准捕捉并表现其“真”的本质,这也正是他“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艺术追求所在。
杜大恺对艺术语言的探索从未停歇,他始终秉持着不重复古人、不模仿他人、不固守自我的创作原则。自2008年起,他立下每年编纂一本画册的志向,精心挑选前一年中的满意之作收录其中,至今已累积成厚厚的画册系列。翻阅这些画册,无论是旅途中的风景、偶然捕捉的静物,还是授课时的写生人体,尽管画作数量数以千计,却从未让人感受到丝毫的雷同与重复。然而,这些画册仅仅是杜大恺创作生涯的一部分。此次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杜大恺举办的展览,还展示了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作的部分公共艺术作品与连环画,令人由衷地赞叹其不懈的勤奋与惊人的创造力。
形式
自然界的形态千变万化,但大多可以归结为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三种基本形态,它们在形态学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并蕴含着明确的精神指向。方形代表着规整与正直,其不偏不倚、端庄威严的姿态,仿佛蕴含着坚不可摧的力量,常被用来象征权力、人格等强大而稳固的事物;圆形则寓意着圆满与丰盈,它无缺憾的完美形态,传递出美好与喜庆的意象,能够与人们内心最渴望的愿望和理想相契合;三角形则象征着稳定与崇高,其向上的姿态展现出一种不懈的追求,令人心生敬仰,带有一种统领全局、威仪天下的气势。
《水》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145cm×360cm 2024年
《一山》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270cm×400cm 2024年
《南瓜》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145cm×360cm 2024年
《静水流深》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250cm×720cm 2016年
原作位于南京市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
本展展出复制件
山水
身处江南,那里的山峦多显妩媚,水流则柔曼蜿蜒,人也因此显得温润如玉;而在江北,山势多伟岸挺拔,水流湍急,人的性格则倾向于粗犷豪放。这是地域山水不同,造就人性情各异的一个体现。再观历史变迁,魏晋时期的人们放浪不羁,性格偏向于疏放粗犷;而到了两宋,社会尊礼崇节,人们的性格则更加恭敬谨慎。这是时代变迁,影响人性情的一个极端例证。每个人都是独特存在,生于特定的时空背景,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出独特的情感与志趣,因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山水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的性格差异,而人的性格差异也反过来影响了对山水的感知。正是这种山水与人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艺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个体间展现出古今之别、中西之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独特风貌。
《云蒸霞蔚沐日出》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620cm×420cm 2021年
青岛旅游集团提供
《梦里难觅此山水》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75cm×146cm 2008年
《青山如屏迎人立》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250cm×237cm 2012年
《潭深影亦深》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199cm×103cm 2012年
《为有碧水林影稀》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149cm×75cm 2008年
《匡山辛夷花开时》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61cm×400cm 2012年
乡村
杜老热衷于描绘农村景象,而房屋作为农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成为画作中的重要元素。从生存的角度来看,房屋是人类居住之所,与人息息相关。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房屋风格各异,这些不同的形制不仅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深刻认识,还体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在我的绘画中,房屋不仅是主要描绘对象,更是构建画面秩序的基本要素。
杜老尤为重视房屋在现实中的存在状态,并致力于将它们以富有观赏性和情感表达的方式融入画作中。农村在任何情境下都散发着一种朴实无华的气息,他在创作中尽力保留并强化这种朴实性。杜老认为,朴实不仅是人生中最崇高的品质,也是艺术创作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梅州行之一》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123cm×248cm 2015年
《梅州行之二》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123cm×248cm 2015年
《梅州行之七》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248cm×123cm 2015年
《拉卜楞寺》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73cm×143cm 2011年
《黄土千年话今昔》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117cm×201cm 2012年
《蒙古》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123cm×245cm 2018年
异域
当边境检查不复存在,且语言与文字的差异难以辨识国界之时,你或许会有种错觉,仿佛一直在同一个国家内漫步,沿途是薰衣草、橄榄树、葡萄园和向日葵的陪伴。然而,这些元素对于水墨画而言却是陌生的,我面临着如何将它们巧妙地融入画面的挑战,而缺乏现成的借鉴。欧洲,这片土地从不缺少艺术家,我曾无数次在欧洲艺术作品中见到相似的人物与景致,它们无疑可作为创作的参考。但我对这种直接借鉴心存疑虑,害怕自己沦为简单的复制者。我渴望用水墨描绘出一个中国艺术家眼中的独特欧洲。语言虽有固定的表达对象,但面对不同的情境,或许应当发展出不同的表达方式。
《欧洲街景之三》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66cm×97cm 2011年
《爱尔兰之二》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65cm×95cm 2013年
《梦回爱琴海》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89cm×356cm 2012年
静物
以空白作为画布的基础,它既不承载时间性,也不具备空间性,这种没有预设的状态,为绘画者的心灵提供了无限的自由,使其能够自由驰骋。因此,在这样的画布上,人可以与鬼并列,四季可以同框出现,晨昏可以相互拥抱,万物能够共生共存。不仅如此,空白作为底色的另一个特点是其随机性,它允许画家随意发挥,没有先后顺序的顾虑,也没有南北方向的限制。
《南瓜图》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42cm×306cm 2015年
《花卉》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93cm×63cm 2019年
《椰祭》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63cm×93cm 2019年
人物
人类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是各类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现。此处所指的“人”,并非单纯指自然状态下的人,即不仅仅局限于生理构造上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或是性别、年龄、种族、体型、身高、肤色、外貌美丑等物理特征。尽管这些物理属性同样重要,但此处更侧重于强调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与志趣是人类固有的特质,然而,这些情感与志趣的倾向性却会因人而异,同时受到时间、地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丹拾忆》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93cm×64cm 2013年
《傣家集市》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78cm×48cm 2011年
《法国阿尔集市》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69cm×260cm 2011年
《人物之四》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48cm×37cm 2011年
人体
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都可能成为一个独特的语系,当他们行动起来时,会展现出千姿百态、风情万种。
每个活生生的人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他们各自拥有无法被其他个体所替代的独特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体艺术才呈现出了千变万化的风格。
人体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它诉说着生命的故事;人体也是一个宇宙,蕴含着无尽的奥秘;人体更是生命的象征,彰显着勃勃生机。
《人体》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47cm×45cm 2015年
《人体》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70cm×140cm 2016年
公共艺术
机场壁画之后,形式美的绘画风格迅速风靡全国。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壁画热潮也席卷了整个国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成为了壁画项目的中坚力量,几乎所有参与机场壁画创作的艺术家都获得了相关的壁画项目。
壁画的黄金时代就此拉开序幕。机场壁画引领了当时的潮流,其实用主义风格旨在美化环境、服务人民,使得壁画逐渐摆脱了殿堂般的神圣感。然而,除了少数作品外,大部分壁画在形式语言上仍然未能跳出机场壁画的框架。失去了机场壁画的集体效应和时代效应后,即便是新的突破也难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在这一阶段,壁画不再局限于纯粹绘画和平面的范畴,而是变得更加复杂多元,材质也不断创新,成为与环境相融合、与建筑相映成趣的公共艺术形式。
(文/景明)
《唐宫佳丽》杜大恺
重彩壁画 320cm×7200cm 1992年
原作位于西安皇城宾馆
本展展出复制件
《香山双清别墅》杜大恺
纸本水墨设色 240cm×560cm 2019年
原作位于香山革命纪念馆
本展展出复制件
(来源:全景博物馆)
艺术家简介
杜大恺,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院长,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