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如同一束光,凸显了平凡世界的美学意境,艺术之于画家季颁而言,则赠予了他整个世界的干净与纯粹。季颁的画是清流也是“青”流,。观之画作视觉的舒适度如同漫步于雨后的花园小径,萦绕于身心的是云烟的轻盈和森林的空灵。甚至,他的笔触没有炫技的结构,也没有整琐的色彩,然而深邃的笔触,投射出的则是美学力量的厚重积累。
在季颁的作品中,与海有关的题材是主流,也成为他的艺术标签之一。“自从7岁移居青岛,海就占据了我儿时的大半记忆。小时候的夏天,父亲总是带我去海边‘洗海澡’。父亲有一身好水性,我却天生怕水。记得有一天,练了半天浮水依然无果,在往岸上走时,无意间警了一眼旁边游泳的人,我仿醍醐灌顶一般返回水中,居然游起来了。海边自此就成了我暑假最常去的地方,游泳、赶海、钓鱼......这些与海共舞的日子,成为珍贵的儿时记忆,也如同基因一样深刻于骨子里。这也是多年以后海边的生活成为我一个重要创作主题的原因。我创作了许多关于海和渔民的作品,《渔》和《枕海暮归人》这两幅入选十一届和十四届全国美展的作品,都是这种海洋情结的集中体现”于季颁而言,这些作品是对青岛与大海的艺术执念,也是他内心搁置不下的一个梦,更是他艺术上的精神原乡。
季颁的艺术经历行云流水般顺遂,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自认为很幸运选择了绘画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也得以用画笔描摹最美的梦。后来,他赴京求学,研究生毕业创作时适逢全国美展,选择一个什么样的题材成了棘手的问题。“我暑假回到青岛,看到熟悉的大海和赶海的人们,隔着多少匆促年华,儿时的记忆逐渐清晰起来。于是,我背起相机,穿梭于曾经熟悉的海滩、码头和渔港,有一种无法言表的激动在心头涌动,辛勤劳作的渔民,海边落日的余晖,连接成片的渔船,码头堆放的鱼虾......那就画一张以渔民为题材的作品吧!”有了生发于心的情感触动和题材方向,创作变得顺理成章而水到渠成。
在构图上,季颁多方尝试后采用了左右基本对称的中央构图,简单的手法往往最能突出重点,作品在取名字的时候也尽可能直抒胸臆,直奔主题,最后定名为《渔》。创作过程中,他着力刻画主体,而把周围的大海做空白处理,追求一种水天相接的感觉。这种虚实相间、大虚大实的处理手法,正与中国艺术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相符。
精神的传递离不开具体的技法,季颁对造型一贯痴迷,于是在处理好大关系的同时,他把重点放在了一些人物神情的刻画上。沧桑的面部和粗壮的手臂最能表现出渔民的特征,对突出人物个性和整张画的主体有重要作用。所以把人物形象的脸、手臂等做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工笔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加上以前画超写实的经验,他把主要形象的皱纹、青筋乃至汗毛孔都一一再现、强化,达到极致。与注重人物形象刻画相对,在船的处理上则采用大笔大墨的写意技法,以突出老船沧桑厚重的历史感,并产生视觉上的对比。
这张作品《渔》最终入选十一届全国美展,使季颁相信真正好的艺术扎根于人民,他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2024年,季颁的渔民题材作品《枕海暮归人》又入选十四届全国美展。这也是对他立意和创作手法的肯定和鼓励。
近十年来,季颁将艺术的目光投向西方。《塔吉克族》系列作品成为他的另一个艺术符号,并获得业内一致好评。“当代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的肖像画比较少,尤其是工笔肖像需要准确的造型能力,而且还要有对于描绘对象的深刻理解。”在季颁看来,这些纯粹的面部刻画最有力量,最能传达人的内心。有人说,他的那幅《塔吉克族妇女》肖像有些欧洲古典绘画的味道,这可能是某种图式的处理碰巧契合了一些大师的画作,但是就个人来说,这并不是他最关注的,季颁真正追求的还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这或许正应和了他真挚、热烈而自由的艺术初心。
季颁作品欣赏
《渔》(十一届全国美展)
《枕海夜归人》(十四届全国美展)
《塔吉克人物肖像1》60cm×43cm
《塔吉克人物肖像2》60cm×43cm
《塔吉克人物肖像3》60cm×43cm
《塔吉克人物肖像4》60cm×43cm
《塔吉克人物肖像5》60cm×43cm
《塔吉克人物肖像6》60cm×43cm
《塔吉克人物肖像7》60cm×43cm
《塔吉克人物肖像8》60cm×43cm
《塔吉克人物肖像9》60cm×43cm
(来源:观海新闻)
画家简介
季颁,199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省美协人物画艺委会委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青岛市美协主席团委员,青岛市琴岛美协副主席,青岛市工笔画学会副主席,青岛市青年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青岛市当代中国画院副院长,九三学社中央书画社成员。
曾任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青岛画院专职画家,展览部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