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早年随徐正濂先生入篆刻之门后,便更多地沉浸在甲骨、吉金、秦汉印、隋唐印及明清诸大家中,接受艺术汪洋的锤炼。期间,他接触了草书,便一发不可收拾。对他来说,“书从印入”的篆书作品固然也能传情达意,但缠绵而又磅礴的草书才是他潇洒坦荡却又不失细腻的内心写照。
他游云惊龙般的草书像极了明末清初时有“学海”之称的书法大家傅山。在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冲击下,傅山成为了名噪士林的草书“高峰”。他的连绵大草既彰显其气节,又抒发其个人情感,其中婉转遒劲、缭绕错落、反复重叠的圈状线条,犹如古树盘藤、龙蛇飞动,连绵不绝一笔而成,让观者觉得舒适轻快,自然流畅。王瑞的草书亦是如此,缠绵的线条与其对章法的创造性应用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席缤纷绚丽的美学盛宴。
由印入书的王瑞在草书中还凸显出篆籀之气带来的浑厚之感,这与仅习二王一路的帖学书法产生明显区别。金石文字带来的浑厚笔意充斥着他的草书创作,所形成的磅礴气象恰似天边游云与海中惊龙,任意舞动流转,共同在宣纸上营造了一场视觉盛宴。
与朴茂自然的篆刻不同,他的草书呈现更多的是自由而又潇洒的流动线条,在一气呵成正文之后,落款处对空间的突破性应用也让本就精彩的作品增添了一份灵动。他的草书章法充满了突破性,不再局限于纸张的纵横姿态,而是呈现出一种如水般流动的别样形态。草书中的线条既有相互避让又存在紧密连接,在大开大合之中,墨色由浓及淡的变化极大地增添了作品的丰富性。用笔的精熟和对整篇文字的掌控能力,使作品充满了艺术性与审美价值。
王瑞学书自篆刻而入,书法与篆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他的书法充满了篆刻的金石之气。清代至近代的诸多大家都有将书印融合的尝试,其中,吴昌硕将篆刻与书法相结合,以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为基,融合篆刻刀笔之感,遂成就一代巨匠。而王瑞的书法也融入了篆刻气息,铿锵有力的线条背后,是他在篆刻上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对古文字的把握也成就了他在草书上的不凡造诣。
王瑞对古文字的领悟,更多的来源于他在篆刻上的高深造诣,传统印学带给了他对甲金文字的广阔见识,而这种对印学的追求又反作用于书法,真正做到“书从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