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通过赞美陋室来表达作者守身如玉,不骄不躁,甘愿“闭关”自守的情操与志趣。
古人的操守,高山仰止,然而在乱嚷嚷的世俗社会中拥有属于自已的一片净土,尽管稍显凌乱、尽管简陋一点,却可以俯仰天地,逡巡古今,每天进步一点点,是乃实境,其善莫大焉。
在丝绸印染厂旮旯的杂物间收拾成的“方丈”里,郑忠创作了《米字格系列》。
古寺庙中的住持或高僧居住的房间通常被称为“方丈”。这个房间的面积通常是“一丈见方”(即长宽各一丈,约3.3米),因此得名“方丈”。
“方丈”一词的字面意思就是“一丈见方的空间”,象征着简洁、朴素和清净。方丈之间,自是洞天福地。一间小小的陋室,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没有宽敞明亮的空间,(甚至我从来没有邀请人过来作过客)把客厅当作“作坊”,走廊当作“实验室”,书斋兼作茶室、发呆间……游走其间,或驻足、或行走、或面壁、或挥毫、或呓语,行于所当行,时有小作令人品咂、回味,又不时引起媒体朋友们的关注、共鸣与捧场,一缕春光承载着游子的梦想与追求,能让我时而心静如水,抑或心旌飞扬,时而让我如痴如醉,抑或又莞尔一笑、回眸一粲。
“方丈”中的那个年轻设计师,离开工厂已整整三十年。顾首回眸,最让我牵挂的就是这印花车间顶头的“工作室”,那一方宁静与青春的躁动啊!那是我艺途千里之行的驿站啊!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便是净土,有道是坐地日行八万里,画室虽小,却有一根无形的天线与天地、古今相连,仰承阳光、雨露,俯接大地、江海,春生夏长,四时行焉,邀天共舞,让一缕灵思在有限的空间里绽放出无限缤纷绚丽的可能。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书斋,往往也不过是方丈之地。宋代文豪苏轼在《记先府君事》中写道:“室仅容膝,窗才通明”,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创作出了传世佳作。明代画家沈周,其画室“石田山房”不过数楹,却在此绘就了《庐山高图》等不朽名作。这些艺术大咖用实践证明,创作的空间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心灵的高度与深度。
在砂洗厂二楼的工作室,郑忠创作了《惊蛰系列》。
在中央美院版画系的画室里,郑忠创作出入选“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素描精品邀请展”的作品。
在中央美院版画系的石版工作室里,郑忠创作了石版画《颤音系列》,后来这些作品成为1999年中央美院版画系年度优秀作品奖作品。
在丝绸印染厂旮旯的杂物间收拾成的“方丈”里,我创作了《米字格系列》;在砂洗厂二楼的工作室,我创作了《惊蛰系列》;在中央美院版画系的石版工作室,我创作出《颤音系列》;在深圳观澜版画村的工作室,我创作了《谷音系列》;在523园区的工作室,我创作出《海韵系列》……在三塘村的农宅小院工作室,我正在谱写《甲骨纪事系列》,《帛书系列》也在孕育中……
在深圳观澜版画村的工作室里,郑忠创作出《谷音系列》,后来入选2017年香港·全球水墨画500强大展。
2009—2012年,郑忠客居深圳观澜版画村的工作室。工作室门前有潺潺的流水,窗外有一棵芭蕉树,雨天时临池习书、听“雨打芭蕉”,令人心醉,逸兴遄飞。偶尔散步一抬头,一棵硕大的菩提树在眼前摇曳,在版画村恩赐的“百年孤独”中,他不务正业,缘木求鱼,作为入驻的版画家却无师自通地画出了颇具特色的现代水墨画。
在523园区的工作室,郑忠创作出《海韵系列》,后来入选2022年香港·全球水墨画500强大展。
在三塘村的农宅小院工作室,郑忠正在谱写《文明之光——甲骨纪事》系列。
在三塘村的农宅小院工作室,郑忠正在谱写《文明之光——帛书纪事》系列。
艺术创作需要内心的沉淀与专注,其独辟蹊径的领略、感悟与表达往往打破常规,惊起一滩沙鸥,得到的是人们的“不理解”甚至“曲解”,然郢书燕说:“这又何尝不是艺术的变奏!只要能打动人心,引起审美的共鸣与批判,就怕温吞水一样的老调重弹、不甜不咸。青菜萝卜式的绘画方式个个皆能,梅兰竹菊式的通俗易懂人人皆知,‘不似之似,乃得其真’。这种在有限空间里的无限探索,正是艺术的真谛。”
艺术不在空间的大小,而在心灵的宽广。正是这种在有限空间里的无限追求,让艺术创作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相伴寂寞年复年,画室虽小能邀天,常在忘情忘我地,只做画痴不做仙。
画室虽小,却能邀天共舞。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艺术家们以心灵为笔,以想象为画幅,酣畅淋漓,纵横捭阖。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或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方小小的天地,让心灵与艺术相遇,让生命与永恒对话。
(文/郑忠,来源:新意象水墨)
艺术家简介
郑忠,1962年生于江苏海安,1979-1985年为海军南海舰队潜水员,1988年毕业于南通大学美术学院,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班,2000-2004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1997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美术名家”隆重推介。1998年北京文艺出版社出版吴冠中自传《生命的风景》遴选郑忠作品做封面,2002年为南通市档案局审定为南通历史上第144位历史文化名人。
现为中国文化艺术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日本国际艺术研究院会员,香港画院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会分会理事,北京中投文化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经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国艺轩书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