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是美好事物的至高境界,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期许和永恒的愿望。而美却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感受,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不同,感受各异,因此对美的定义也千差万别。我期待自己笔下的枯萎花朵,能带着温暖与美好,呈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它们并非衰败的象征,而是将瞬间转化为永恒。低饱和度的暖色表现了褪去繁华后的宁静,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花瓣上聚满的细纹,每一笔都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灰白与淡墨交织,勾勒出曲而不折、坚韧的茎秆,它们在岁月的风霜中傲然挺立,展现其不屈的风骨。偶有螳螂爬其间,静静地聆听岁月的颂歌,为画面增添一丝生机与灵动。这些画面传递着一个深刻的哲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被松脂凝固的挣扎状态的昆虫,被定格在琥珀中成为永恒。生于方寸池中朝生暮死的浮游,用一日便完成了繁衍使命。正如《庄子》里“方生方死”的辩证——生命的定格反而成就了另一种绵延。
《花间私语》
残缺美,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比完美更打动人心。有个美学悖论:完整性是对永恒的拙劣模仿,而残缺才是存在最具本真的状态。罗丹砍去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残缺本身,成了超越完美的终极圆满。枯萎的花朵教会我们珍惜当下,因为它们提醒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创作过程中,我常常沉浸在这种感悟中,用画笔记录下花朵最后的倔强与优雅。
站在画前,我常常思考:为什么我们总是害怕凋零?或许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欣赏生命的不同阶段。花开花落,本是自然规律。每朵花都有属于自己的时节,绽放最美的姿态。而枯萎不是终点,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正如敦煌壁画中剥落的朱砂,比崭新颜料更接近佛光的本质。枯萎的花朵,虽然失去了往昔的色彩,满是褶皱与痕迹,但却意外地展现了永恒之美。这种美不曲意迎合,也非转瞬即逝。坚韧中亦有豁达,沉淀中展现韵味,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美。
《巳年礼物》局部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会欣赏生命的每个阶段。枯萎的花朵提醒我们:珍惜眼前,因为来日并不方长。它们用最后的姿态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永恒,而在于是否真实地活过。这或许就是我一直执着于描绘枯萎花朵的原因——在凋零中寻找永恒,在残缺中发现完美。
(文/邓云,《凋零之美:在枯萎中寻找永恒》)
作品欣赏
《熠熠闪光》68cmx4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