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画画等水墨干的时候,就把自己忧郁的情绪写成了许多短句和顺口溜,或对联之类的。然后,再根据这些所谓诗句意境画画。画了几天以后,似乎找到了一点感觉,又明显地感到自己现有的能力有限。因为过去没怎么研究过怎样画山水。于是在手机上找出自己喜欢的山水画家的作品,在小本上做一些练习和构图。我知道自己画画是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技术,相对来说,不是画不好,而是不知道画什么。我明白画画就是把心里最想说的那句话,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倒是说的挺好,但不知说什么。这回糟糕的心情,算是有话可说了,而且潮湿的天气,会带来笔墨的氤氲,也适合忧郁苦涩的“语言表达”。
《手稿之三》
知道画什么了,还要解决“合适的语言表达”的问题。还是想在技术层面上做一下探讨。它应该是传统的,又是当下的,从传统上说,我还是想遵循石涛先生的“一画”说。我理解“一画”,就是“一笔画”,就像书法中的“一”,有起笔,有行笔,有收笔,有始有终,有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有了“一气呵成”,就有了气韵生动,就有了自然流畅,可以千笔万笔,但在气息上要归于“一笔画”。以一分万,万以治一。海南的天气也给了我不得不“一笔画”的限制。潮湿的环境,使我只能一气画一下大的框架,一些小的细节只能在下午笔墨干了,再在上面添加,这样起码保证了大的框架的“一气呵成”,保留了笔墨在纸张运行中形成的天然本色、原汁原味儿的笔触。在后面的细节处理上,我尽可能减少建筑、人物、树木等对笔墨的天然性运笔状态的影响,以“气”领笔墨,形会伤气,技法也会伤气,物象也会伤气。
《手稿之四》
对于笔墨的时代性,我是有想法的,就是“抽象表达的客观呈现”。可能不太准确,反正就是这个意思。提炼出绘画元素,或者说是笔墨元素,用这些元素符号的有机组合,来表现物象。就像龚丽娜唱的《忐忑》,不着一字,完全用音乐元素的变化来表达一种心情。就像黄宾虹的山水,局部都是抽象的笔墨元素符号,呈现的整体却是一幅完整的山水。我尽量用提炼、概括的笔墨元素,归纳组合使用,以期形成笔墨元素的不同肌理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再就是在画面的结构上,我运用了类似几何形的穿插构成,使山水画这种形式有一点时代感。运用笔墨元素而表现物象,要求很高,笔墨要有自身的形式美感,它超越物象,又要附着物象。“似与不似”之间,挺难。我想的挺好,没怎么做好。尽管没怎么做好,但就我自己来说,还是有一些进步的,就算没怎么进步,在认知上,也有了一些感悟。
《孤对青山心落寞 独临野水意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