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油画界,杨继锋是一位以“写意精神”为内核、以自然为师的艺术家。作为泉城油画学社的核心成员,他的作品既扎根于齐鲁大地的文化土壤,又饱含对生命与自然的炽热情感。杨继锋的艺术之路始于扎实的写生训练。早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的他,深谙传统油画的写实技法,以细腻的笔触捕捉自然物像的肌理,展现其绘画造型的深厚功底与绘画语言的熟练把控。在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写意精神”课题组的实践中,其风格逐渐转向表现性与抽象化。范迪安曾评价其作品“从写生色彩跨越至非叙述性表现”,画面中“恣意的笔触与强烈的色彩”成为情感的直接载体。作品中笔触如刀劈斧凿,色彩纯度与明度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张力,既保留了自然光影的真实感,又赋予其诗性的升华。
杨继锋的作品始终围绕自然物像展开,但其笔下的山川、港湾、村落并非简单的风景再现,而是承载着文化记忆与生命哲思的符号系统。作品《在遥远东方的渔港码头》以冷峻的蓝灰色调勾勒出渔港的沧桑,船桅与海浪的抽象化处理形成几何化的节奏感。此作被中国外交部收藏,成为驻外机构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在《海风》中,他通过短促的笔触与跃动的色彩,将海风的流动性凝固于画布,实现了“写实”向“写意”的升华。山村原野系列是杨继锋笔下反复表现的绘画题材,在他此类作品中,不断的将山村民居解构为色块的交织,屋顶的斜线与山峦的曲线形成韵律感,既呼应了中国山水画的“骨法用笔”,又融入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构成意识。
杨继锋的色彩语言是其艺术的核心密码。他擅长将自然色彩提炼为高纯度、高对比的色域结构,如《秋歌》中以朱红、橙黄与深褐的碰撞,将秋日山林的热烈转化为视觉的狂欢。这种处理既受到梵高表现主义的影响,又暗合中国传统绘画“随类赋彩”的理念。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对“写意精神”的探索。在《春归》中,他以松动的笔触描绘杏花初绽的场景,花瓣的粉白色与枝干的苍劲形成刚柔对比,画面虽无具象细节,却通过笔意的流动传递出春日的生机。这种“以笔写形、以色达意”的手法,正是中国写意美学在油画媒介中的创造性转化。杨继锋的艺术实践具有鲜明的文化自觉。他多次参与“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要展览,并推动泉城油画学社成为齐鲁地域艺术的重要力量。范迪安曾指出,其作品体现了“中国油画建构本土形态的探索”,在“写生”与“写意”的双向路径中,开辟了一条兼具国际视野与民族根性的艺术道路。
杨继锋的油画艺术是自然与心灵碰撞的火花,是东方美学与西方技法的交融。从泉城到国际舞台,他以饱含激情的笔触,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视觉史诗。正如王克举所言:“他的画作让人大呼过瘾,因为那是心性的自由抒写。”在形色交响的深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画家的技艺,更是一个生命对艺术赤诚的信仰。
(来源:泉城油画学社)
杨继锋·2025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