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DeepSeek谈艺 | 杨参军:写生不是目的,而是通向真实的路径

DeepSeek谈艺 | 杨参军:写生不是目的,而是通向真实的路径
2025-04-16 15:53:2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艺术界对观念艺术趋之若鹜的潮流中,杨参军的油画作品以其对自然景观的执着描绘构成了一种近乎固执的抵抗。这种抵抗不是简单的怀旧或保守,而是一场关于视觉本质的深刻哲学辩论。当我们的眼睛被数字屏幕“驯化”,杨参军笔下那些看似传统的风景画实则是对视觉自主权的一次次夺回。他的画布上,色彩重新定义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于色彩的处理方式不是对自然的背离,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忠诚——忠诚于绘画作为独立存在物的尊严,忠诚于艺术家作为创造者而非模仿者的主体性。

杨参军 Yang Canjun

祁连山下,2024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10H X 20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杨参军的画作中存在着一种深刻的矛盾——越是追求对自然的忠实,就越是凸显出绘画的人为性。在他的《肃南风光》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肃南,而是“肃南”这一概念在画家意识中激起的全部感官记忆与情感反应。画面中的沟壑纵横与其说是对大地的描摹,不如说是内心图景的外化。杨参军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对自然景观的“祛魅”与“复魅”同时进行的过程——剥去自然作为外在于人类的客体神话,又重新赋予其作为人类精神对应物的诗意光辉。

杨参军 Yang Canjun

肃南风光,2024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80H X 12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将杨参军置于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谱系中考察,其独特性更为凸显。杨参军保留了绘画过程中的“手迹”,相对于其他人将自然符号化的表现方式,他又坚持了景观的可辨识性。这种中间立场使他的作品成为讨论“绘画性”这一概念的绝佳案例。在他这里,写生不再是习作,而是一种修行。在杨参军的艺术世界里,写生不是目的,而是通向真实的路径。他的每一笔都在追问:当所有技术手段都可以完美复制自然外观时,绘画存在的理由究竟是什么?杨参军的回答似乎是:绘画的理由恰恰在于它的不完美,在于它作为人类手工产物所必然携带的主观印记。

杨参军 Yang Canjun

春风已渡,2024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10H X 20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杨参军对自然景观的持续关注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获得了特殊的当代性。当气候变化威胁着我们所知的自然形态时,他的作品无意中成为了一种视觉档案。但更重要的是,这些画作提供了一种超越简单环保主义的思考路径。他的风景画本质上是人文主义的,是对人类在世存在状态的持续探索。

杨参军 Yang Canjun

立夏骆驼城,2024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10H X 20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杨参军重建了画家作为“世界的解释者而非记录者”这一传统角色。他的画布不是透明的窗户,而是有厚度的存在物,迫使观众在“看什么”之外还必须思考“怎么看”这一更为根本的问题。他的实践证明,传统媒介的潜力远未被穷尽,问题不在于使用什么工具,而在于如何使用。当虚拟现实技术承诺给我们更“真实”的视觉体验时,杨参军的画作提醒我们:艺术真实与技术真实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观其画作,画家似乎在问:当我们可以用数字技术创造任何想象中的景观时,为什么还要用手一笔一笔地描绘?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无法被算法还原的笔触韵律中,藏在那些偶然产生的色彩反应里,藏在那些只有人类的手与眼才能捕捉的微妙差异间。

杨参军 Yang Canjun

春风已渡,2024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10H X 20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杨参军的油画作品最终指向了一个根本问题:在一个图像过剩的时代,我们如何重新学会看?那些看似不自然的色彩、那些刻意保留的笔触、那些偏离常规的构图,都是对自动化观看方式的打断。在这种打断中,我们得以重新发现自然的陌生与绘画的惊奇。也许这正是杨参军艺术最珍贵的馈赠:在教导我们如何看画的同时,他也重新教会了我们如何看世界——不是通过画布这面镜子,而是通过绘画这扇窗,一扇既能向外看又能向内看的窗。在这个意义上,杨参军的油画艺术实践已经超越了风格或流派的范畴,成为一种关于视觉伦理的持久思考。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杨参军 Yang Canjun

马碲寺石窟,2024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80H X 12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杨参军 Yang Canjun

沙枣,2024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10H X 20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杨参军 Yang Canjun

西塔远望,2024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00H X 10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杨参军 Yang Canjun

雨后芭蕉,2024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00H X 10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杨参军 Yang Canjun

南浔春闹,2024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00H X 10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杨参军 Yang Canjun

观雪亭,2024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00H X 10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杨参军 Yang Canjun

小莲庄读书亭,2024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00H X 10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杨参军 Yang Canjun

屏山四月天-3,2024

布面油画Oil on canvas

100H X 10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艺术家简介

杨参军|往返于乡土之间 穿梭于生命之途

杨参军,1958年生于安徽濉溪县。1982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学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

现为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协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薛筱蕙)
关键词:杨参军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