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润文油画展
Guo Runwen Oil Painting Exhibition
出品人:贾新伟
展览时间:2025年4月19日—2025年6月19日
开幕酒会:2025年5月24日 15:00(周六)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
东街D10方圆艺术空间
方圆美术馆与艺术家郭润文合作,将于4月19日推出“郭润文油画展”,本次展览共呈现艺术家30余幅近年及往年油画作品,在作品中展现其对于油画语言的独特探索。
我认为,当代艺术强调的是文化针对性,强调的是提出有价值的文化问题。至于采用什么风格、手法,甚至采用架上还是装置实在无所谓。那么对古典油画技法接受还是排斥的争论也就没有意义。不过站在美术史的角度上来看,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末期对油画技法的争论和改革是相当激烈的,因为当时的画家几乎在同类型的绘画模式下创作,也就是说,采取的是古典写实手法。那么油画技术的高低和改革决定了画家作品优劣,以及在有限范围内的个人艺术风格的突现程度。
《理想生活》 布面油画 130×50cm 2011
在十九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对古典油画技法的革命依然有空间,这点我们可以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画家的作品中进行比较而得知。但这些依然是建立在古典写实之上的。直到印象派之后,人们从精神上到绘画手法上都背离古典写实的宗旨,画家们各自在所建立的绘画样式的支持下,对自己的绘画技术进行研究和发展,以便有效地表达思想,体现对时代的关注(当然这里也包括“借用”古典写实手法的画家)。
《等待》 布面油画 130×80cm 2024
那么,在这样宽松多样化的艺术氛围内,还继续纠缠对古典油画技法接受还是排斥问题,并同现代还是保守同时牵扯到一起去,就没什么意义了。每个艺术家的学术背景不一样,艺术气息也不一样,他们有权力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艺术形式和手法。如果把追随时尚风格当作评判一件作品是否具有当代性的标准,无疑是不妥的。
《沉睡》布面油画 70×50cm 2024
多年来对油画技术和材料的研究、实验以及追寻油画质地的“纯正”性,使中国油画界逐渐对油画形成一种严格的操作概念,也对油画的完整性与物质感有了一点体会。很多人多次赴西欧各国考察博物馆,仔细观察大师们的原作,反复进行比较,发现虽然古典写实大师们的风格各有不同,但油画质地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对此我直观理解为:“透过一层珐琅般晶莹剔透的物质形成的空间,探视到深厚结实的色层(这决不是上了光油的原因)。”
《阿蓉》 布面油画 80×60cm 2022
这肯定是大师们对画面的质地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并精心制作才会产生的效果,因而我认为油画质地实际上是一种艺术品质,高低之分便体现出高贵与平庸的区别。由此可见,对传统写实油画技术的认识应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倘若采用这门技术就不要奢望对这门技术有原创性的改造的空间。因而我们在技术学习上所要做的就是主动地“向大师学习”!面对自己的创作,全盘照搬西方油画语言体系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我们所处的位置上,认知是有限的,另外也没有必要。我们向大师学习技法不是为了超越而是借鉴,在借鉴基点上的学习是有选择的。我们应该为作品中所设定的一个目标、一种效果而学习所需的东西。
《小梅》 布面油画 40×30cm 2025
因此必须了解几百年总结出来的油画材料的特性,以及程式化的运用过程。这样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就能主动地、有目的地将这种技术渗透进作品中去。当然,技术不仅仅是油画质地,它包括所有绘画本体的因素。而且油画质地恰恰是建立在这些因素之上的。如果没有掌握这些绘画本体因素的能力,就根本无需论及油画质地的问题。
(文/郭润文,《油画语言体系与“当代性”》节选)
作品赏析(部分)
《一个女人》 布面油画 40×30cm 2023
郭润文的画面构图富有戏剧性,光影交织,使作品不仅是对现实场景的描绘,更带有对时间流逝的思考。他笔下的人物常流露出或眷恋、或沉思、或沉浸于白日梦,或寂然入睡的神情。这种对“别处”的向往,似乎既是对现代社会中流离无定的叹惋,也是对时间不可逆转的惋惜,而这正是现代性深处的核心忧思。
(文/郭笑菲)
《立秋》 布面油画 56×53cm 2022
《守家的女人》 布面油画 30×40cm 2013
《黑色的海》 布面油画 50×80cm 2014
《英伦男孩》 布面油画 40×30cm 2024
《碎花》 布面油画 73×63cm 2020
《红茶》 布面油画 80×50cm 2013
(来源:方圆美术馆)
画家简介
郭润文,1955年生,浙江人。198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设计专业。198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助教进修班。现为广州美术学院绘画学院油画系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油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油画院副院长,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协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