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水彩画的艺术世界里,张小纲的作品如璀璨星辰,散发着鲜明个性与独特魅力。他似洞庭湖畔孕育的诗意使者,又像深圳湾区奏响艺术华章的吟唱歌手。其艺术人生,发轫于人文底蕴深厚的湖湘大地,在这里沉淀出对艺术最初的感知与表达;而后在充满创新活力的深圳湾大胆开拓,完成艺术风格的蜕变与升华。他笔下的每一幅水彩作品,都宛如用独特诗性语言撰写的抒情篇章,闪耀着独有的艺术光芒。这是我在湖南美术馆观看《捐赠与收藏研究展·南去北来为何事——张小纲艺术展》时,内心涌起的强烈感触。
回溯到35年前,我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求学,张小纲是我们基础素描、水彩静物与风景写生等课程的任课教师。他倾囊相授,悉心指导,尽显极高的专业素养。那时我担任班长,与张老师交流较多,他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大家,是同学们最喜爱的老师之一。
《1979年7月·蛇口开山第一炮》
创作草图2018年
25cmX56cm纸本、水彩
1991年上学期的水彩静物写生课,至今仍历历在目。课程伊始,张老师展示部分精美的静物范画,一边展示,一边从色彩表现、笔触运用到构图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解,还亲自示范,让我们直观领略水彩画的独特魅力与创作技巧。我们写生时,他穿梭于同学之间,逐一观察指导,耐心指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在他的鼓励下,同学们绘画水平进步显著,画面中的笔触与色彩渐渐有了艺术气息。
《芦花浪》2021年
35cmX50cm纸本、水彩
静物写生课接近尾声时,有一天上课,张老师在一块棕色衬布上精心摆放了一个双耳吊环花瓶、一个盘子、一个茶杯和三个桔子,要求以此为素材创作写生作品。我们都开始画画时,他也架起画架与我们一同画起来,并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班长为大家忙前忙后辛苦了,我今天这幅画就送给你们班长。”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让我既感动又兴奋。转瞬之间,上午的两个多小时便在专注的创作中悄然流逝,此时张老师的画作已基本完成,色彩与质感表现得生动鲜活。吃过午饭张老师和我们一起继续深入创作,大约又过了40分钟,张老师停下画笔,笑言:“不能再画了,再画就舍不得送了。”这幅画我倍加珍视,至今一直挂在我的画室里,看到它,张老师亲切和蔼的面容便立刻浮现在眼前。
《窗系列之二》2024年
79cmX117cm纸本、水彩
1982年,张小纲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这段在湖南的时光,无疑是他艺术生涯至关重要的奠基阶段。这一时期,他创作了《春堤》《水乡端午》《村口》《晨雾》等一系列佳作。这些作品不仅彰显出他对水彩画工具材料、技法语言的运用已达炉火纯青之境,更流露出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在风景画与花卉静物作品中,他大胆采用滴彩、泼彩等创新技法,构建起独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体系。这种独特技法的运用,赋予画面别样的质感与韵律,引领观者沉浸于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之中。《春堤》中,淡绿的色彩如灵动的音符,巧妙地晕染出堤岸鲜嫩的青草与朦胧的春色,几只耕牛觅食堤畔,牧童在牛背上悠闲的哼着小曲,画面清新淡雅,却又呈现出丰富的层次,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春日堤岸上的蓬勃生机。
《窗系列之七》2025年
117cmX79cm纸本、水彩
张小纲早期作品营造出的恬静意境和浪漫唯美的氛围,展现出一种诗性的内在人格。这种诗性并非刻意雕琢,而是源自他对生活炽热的爱,对自然由衷的敬畏,以及对内心世界深刻的洞察。他笔下的风景,无论是宁静秀美的水乡,还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村口,都宛如一首首无言的诗,让观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体悟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农家小院》2011年
23cmX30.5cm纸本、水彩
1998年,张小纲移居深圳,任职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担任设计与艺术学部主任、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等职。这座处于中西文化交汇碰撞前沿的城市,为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在这里,他一边投身教学管理工作,一边坚守水彩画的创作实践。深圳的多元文化和浓郁的现代化气息,为他的艺术创作注入新的灵感。他创作的《1979年7月·蛇口开山第一炮》,以鲜明大胆的色彩、富有张力的笔触,生动地记录下深圳这片土地变革与发展的重要时刻,体现了他对新环境下题材的大胆拓展。画中,浓烈的橙黄与赭石色交织,描绘出开山瞬间的磅礴气势,飞扬的尘土与迸溅的石块以灵动且富有力量感的笔触呈现,仿佛能听到那震撼人心的开山炮声,见证着深圳特区建设初期的热血与激情。
《土耳其·斜阳下的城市花园》2024年
18cmX26cm纸本、水彩
2012年,我参加“丝路印象·新疆采风写生”活动,在塔什库尔干一个小店吃早餐时,竟偶遇带学生采风写生的张老师,这种缘分实属难得。他到深圳以后,我们10多年未曾谋面,却在偏远的南疆偶然相遇,心中满是惊喜。这次相遇,也让我看到他在新环境下,对艺术教育依旧满怀热忱,对艺术创作依旧初心不改。
《意大利·贝拉吉奥街景之一》2012年
15cmX21cm纸本、水彩
2014年,他以“荷问”为题在长沙举办画展,成为他艺术生涯的又一精彩亮点。“荷问”系列作品是他在水彩艺术领域的一次自我超越,展现出他多年来在艺术探索之路上取得的新成果。深圳的生活体验让他对中西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融合,这在“荷问”系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不再局限于对荷花的客观描绘,而是融入了大量的主观情感与哲学思考。在这些作品中,他巧妙游走于物象、抽象与意象之间,艺境、心境与禅境相互交融,难解难分。他以水彩为桥梁,在物象与心象之间自由穿行,在意境上实现东方与西方的往返交流。他重新诠释荷花这一传统题材,赋予其全新的内涵与意义,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正如张小纲谈创作时所说:“意境与神韵应视为山水画生命与灵魂。荷,是我的观道之物”。在《荷问之一》里,画面中大片的留白恰似浩渺的水面,几枝荷花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呈现,花瓣半透明的质感在水彩的晕染下栩栩如生。荷花或含苞待放,或肆意舒展,仿佛在与天地对话,传递出一种宁静、悠远的禅意,让人不禁陷入对生命和自然的沉思。
《英国乡村风景·农舍》2018年
18cmX26cm纸本、水彩
张小纲的艺术创作,传承着中国水彩画的文脉。水彩画虽不属于大画种,但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水彩前辈王肇民先生曾说“人皆不学,我固学之”,这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在张小纲身上得以延续。中国水彩画的文脉,强调艺术需有艺术家的灵魂,要致力于中西艺术的融合。张小纲正是在这种文脉的滋养下,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在黄铁山、朱辉等湖南前辈水彩画家的影响下,他十分注重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出发,去吸纳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在色彩运用上,他借鉴西方的色彩构成理论,又巧妙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中对色彩意境的追求,使画面既有西方绘画的视觉冲击力,又有东方绘画的含蓄韵味。他在深圳的创作经历,是其对水彩画现代化探索的重要实践,不断突破传统,寻求新的表达。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他对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传承,对意境的追求,对含蓄美的表达;又能看到他对西方艺术技法的借鉴,像是色彩的运用、构图的方式等。他将中西艺术的精华巧妙融合,创作出既有中国韵味又具现代气息的水彩画作品,宛如用东方的墨韵书写西方的光影诗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得了完美的平衡。
《荷·梦系列作品之二》2013年
145cm×196cm纸本、水彩、丙烯
近年来,张小纲的作品在题材和技法上持续拓展深化。或许是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变得浮躁,难以静下心去观察周围的一草一木,甚至忘记了品味大自然蕴藏的诗性之美。而张小纲先生的《空山》《观风》《卧游》《窗》等系列作品却弥补了这一缺憾,其题材更加丰富多样。每一幅作品,都以诗一般清澈的笔触与色彩将大自然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正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艺术呈现,才让我们在其作品中体味大自然赐予的美好,以及随之产生的睿智与哲思。他曾说:“窗是我创作的媒介,透过它,可以闻得到湘江河边芙蓉花香,听得见深圳湾畔的连绵海浪”。在技法上,他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表现手法,在一些作品中融合水彩与丙烯,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层次更加分明。《积翠图》《隐秀系列》等作品,在尺寸上也有所突破,呈现出宏大的气势,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者仿佛置身于画中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艺术张力。在题材拓展方面,他对城市生活的描绘并非简单的场景再现,而是通过独特的视角,挖掘城市中人与建筑、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赋予城市题材作品独特的情感内涵。
《秋赋》2019年
109cm×237cm纸本、水彩、丙烯
张小纲的水彩画艺术,宛如19世纪俄国文学的牧神普里什文的散文诗,满溢着诗意与情怀。欣赏张小纲先生的作品,最好是在某个闲暇的午后,寻一林下幽静处,摆上一壶茶,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随心翻阅他的作品,偶尔微闭双眼,稍作停歇,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一种属于生命画卷中的诗意色彩,灵魂就会这样被诗性滋润。不信,你就请按照上面的方法去看看《椅子上的瓶花》《桌上的瓶花》《荷问》等作品。他的作品,不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描绘,更是他内心世界的映照,是他对生活、对艺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每一笔色彩都蕴含着他对世界的热爱与思考。《椅子上的瓶花》,画面中,一把高背椅安静地放置着,上面摆放着一个插满鲜花的花瓶。逆光的椅子以浓重的笔触描绘,瓶中的鲜花色彩雅致,花朵的层次朦胧而唯美,背景则是暖暖的阳光透窗而入。整幅作品营造出一种闲适、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生活中平凡事物的美好,也体现出画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热爱。
《积翠图之二》2019年
150cm×300cm纸本、水彩、丙烯
张小纲作为一位师者,以自身的言行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作为一位画家,凭借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诗性情怀,为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历程,是中西文化有机融合的典范,更是师者风度与诗性情怀完美结合的生动体现。
这次展览,是一场跨越40载的回顾和对话。张小纲先生将190余件代表性作品捐赠给湖南美术馆,更体现出了他对湖湘这片土地的眷恋和师者风度。相信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张小纲将继续秉持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水彩画作品,为中国水彩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续写属于他自己的更加精彩的艺术篇章。
(文/魏怀亮,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理事、湖南美术馆首任馆长、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名誉主席)
《隐秀系列之二》2019年
120cm×240cm布面、水性材料
画家简介
张小纲,1955年生,湖南长沙人。
1975年毕业于湖南省轻工业学校工艺美术班装潢专业。
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并留校任教。先后任艺术学院美术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等职。
1998年起任教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担任设计与艺术学部主任、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等职,教授、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员会学术秘书、湖南省水彩画研究会秘书长、教育部高等教育(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艺术设计专业协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会主任、广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深圳画院签约画家。
长期从事水彩画教学、创作与研究,所创作的作品分别入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二、三、四、五、六、七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1997年《中国艺术大展》,2006年《中国水彩百年展》,2013年《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2015年《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2010年《上海(朱家角)国际水彩双年展》,2012年《意大利国际水彩画大展》,2018年《深圳国际水彩双年展》,2018年《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等,并多次获奖。曾在海内外举办个展、联展30余次,代表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广东莞城美术馆、深圳画院、深圳博物馆、青岛美术馆及海内外收藏机构收藏。代表性艺术成就分别收录于《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水彩卷》、《中国水彩百年集》、《中国水彩画史》、《中国水彩画图史》、《中国水彩画观念史》、《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作品集》、日本《JCA ANNUAL》、《广东美术百年作品集》、美国《INTENATIONAL ARTIST》等。主要作品分别发表于《美术》、《美术研究》、《美术观察》、《装饰》等专业刊物,并出版专著、教材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