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屺瞻艺术馆《心驰神来》艺术展的“氤氲之美——旅居日本时期的创作”展厅中,张弛的水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构建起一座跨越时空与文化的桥梁。这些创作于上世纪末日本水墨画鼎盛时期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艺术探索的结晶,更承载着对“艺术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等重要命题的深刻思考。
一、艺术与自然:生命韵律的诗意表达
张弛的水墨画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绝非简单的写实再现,而是以艺术家独特的视角与细腻的情感,捕捉自然万物的生命韵律。在介绍画册中四季风光的描述里,我们看到艺术家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感悟。1994年西藏之行的震撼,让她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描绘出西藏高原上粉红的荞麦花与金黄的油菜花,展现出生命绽放的绚烂之美。夏天的瀑布,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的风景,都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力,水流的奔腾与激荡跃然纸上。秋天的红叶、雅鲁藏布江畔的美景,以及冬天凝固的冰雪世界,每一幅作品都展现出自然在不同季节的独特魅力,传递出四季轮回、生生不息的永恒主题。
张弛 浅间山(1998年12月号)41cm×32cm 纸本设色 1998
张弛生 驹高原(1999年3月号)41cm×32cm 纸本设色 1998
在12幅月刊封底作品中,这种对自然的诗意表达更为精妙。从《朝雾高原》中富士山下牛羊成群的宁静牧场景象,到《生驹高原》里油菜花与樱花交相辉映的盎然春意;从《小田代原》深秋时节红树黄叶的绚烂,到《驹之岳》早春仍未消融的皑皑白雪,张弛以水墨为媒介,将自然的微妙变化与丰富层次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不仅让观者感受到自然景观的视觉之美,更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体现了艺术对自然精神的深刻诠释。这些创作于1998-1999年间的月刊封底作品,此刻以矩阵式陈列重现了艺术家对自然微相的持续凝视,都在水墨的浓淡枯润间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张弛 旭岳(1998年11月号)41cm×32cm 纸本设色 1998
二、传统与现代:水墨语言的创新突破
张弛的水墨画创作,在传承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精髓的同时,积极探索现代艺术语言,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在《朝雾高原》(1998年5月号)中,巍峨的富士山覆雪皑皑,云雾缭绕其山腰,营造出神秘空灵的氛围。山脚下是绿意盎然的草地,散布着黑白相间的奶牛,悠然吃草,增添了田园的生机与恬静。树木错落,远处红顶房屋点缀其间,整体构图和谐。从艺术风格看,富士山腰的云雾以没骨法层层积染,牧场的绿意通过花青与淡墨的撞彩呈现,黑白奶牛的身形实为书法笔意与版画构成的奇妙融合。张弛运用了水墨画技法,以水墨的浓淡表现景物层次与光影,既有中国传统水墨画注重意境营造的特点,又融入对日本本土风光的呈现,体现了其在日本期间创作中对当地自然景观的捕捉,以及在艺术语言上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融合的探索。
张弛 朝雾高原(1998年5月号)41cm×32cm 纸本设色 1998
在《小田代原》(1998年10月号)中,艺术家运用中国传统画树技法描绘深秋红叶,展现出传统艺术语言的深厚底蕴。墨色与色彩相互映衬,既保留了水墨晕染的韵味,又增添了现代绘画对色彩表现力的追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将北宋山水的斧劈皴与浮世绘的平面构成在红叶漫天的空间中对话,墨色云雾与金箔云霞的并置,创造出超越时空的视觉通感,仿佛将观者带入静谧而绚烂的秋日之境,也反映出艺术家对自然细致的观察和对季节更迭的独特感悟。
张弛 小田代原(1998年10月号)41cm×32cm 纸本设色 1998
这幅《驹之岳》(1999年2月号)以黑白灰为主色调,营造出冬日的寂静氛围。雪覆大地,一条蜿蜒小路穿过画面,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给寂静的雪景增添了一丝生活气息。路旁树木枝干光秃,与远处被雪覆盖的山峦相呼应,展现出冬季万物蛰伏的景象。
张弛 驹之岳(1999年2月号)41cm×32cm 纸本水墨 1998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张弛始终保持着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与传承。她的作品中,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布局等方面都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继承。然而,她并没有被传统所束缚,而是积极吸收现代艺术的理念与技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例如,在表现自然景观时,她打破了传统水墨画中对景物的程式化描绘,以更加自由、开放的方式展现自然的多样性与独特性。这种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辨与探索,使她的作品既具有传统艺术的韵味,又充满现代艺术的活力,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张弛 平庭高原(1998年6月号)32cm×41cm 纸本设色 1998
三、文化交流:艺术创作的深层意义
张弛在日本期间的创作,不仅是个人艺术风格的探索与实践,更承载着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上世纪末日本水墨画的盛行,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与交流平台。《趣味之水墨画》水墨画杂志的支持,使她的作品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中日艺术界的交流与互动。通过绘画这一跨越语言与文化的艺术形式,张弛将中国水墨艺术的魅力展现给日本观众,同时也吸收了日本艺术的精华,实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1998年5月号、6月号
1998年7月号、8月号
1998年9月号、10月号
水墨是流动的哲学,当笔锋触及异乡的麻纸,文化的边界便开始消融。此次在朱屺瞻艺术馆的展览,更是将这种文化交流推向了新的高度。通过展出这些创作于日本时期的作品,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艺术家的艺术成就,更能感受到文化交流对艺术创作的深远影响。这些作品见证了中日两国在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体现了艺术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
1998年11月号、12月号
1999年新年号、2月号
1999年3月号、4月号
当水墨的氤氲之气弥漫整个展厅,我们终将理解:所谓传统与当代的辩证,本质是艺术对永恒之美的不同诠释。张弛的创作之旅,恰似她笔下的瀑布,在传统深渊中蓄积能量,最终迸发出超越文化疆界的艺术虹彩,这既是传统文人画的“醒笔”,亦是面向新千年的艺术宣言。
(文/超然,来源:朱屺瞻艺术馆)
艺术家简介
张弛,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画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东京海派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觉群书画院画师。
中国著名女画家,幼习丹青,师承陆俨少大师,主攻山水画。20世纪80年代东渡日本,在日本各地举办个展、乐震文·张弛二人展五十余次。2009年为上海世博会绘制的《海上揽胜》在城市足迹馆展出,引起轰动;2013年又绘制《长宁揽胜》,在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长期展出并被收藏。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海上揽胜·七十米长卷》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公开展出,并被永久收藏。曾荣获包括“日本外务大臣奖”“东京都知事奖”、2019“魔都盛典”年度艺术人物等重要奖项。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全球华人书画展,以及特邀参加2017年、2021年全球水墨画大展等。作品亦被中国美术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上海宝龙美术馆、奥林匹克艺术中心、世界会客厅、海派艺术馆等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