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赵晓东的绘画始终在现实与寓言的边界游走,以粗粝的笔触和浓烈的色彩构建着一个充满张力的视觉宇宙。他将目光投向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群体,用油画语言编织出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图谱。他的创作既保持着学院主义的严谨根基,又在表现性语言中释放出野性的生命力,在现实主义的框架内完成了对时代精神的深刻解构。
《歪打正着》布面油画170cm✕140cm2022
平等视角下的微观叙事
赵晓东的画布上永远涌动着鲜活的市井气息。从早期的农民工系列到近年的儿童题材,他始终以平视的角度观察那些被主流叙事遮蔽的群体。这种视角的选择暗含着艺术家的创作伦理——拒绝将描绘对象符号化或悲情化,而是以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他们的生存状态。在儿童题材作品中,他不仅展现孩子们的童趣,还通过对领捐助书籍、开班会、在废墟上玩游戏等场景的描绘,融入想象成分,使真实场景带有荒诞感,让观者看到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状态,引发人们对儿童成长环境与内心世界的关注。
《炸裂》布面油画90cm✕70cm2024
赵晓东对场景的选择充满戏剧性。他常常将人物置于极具张力的空间中:狭窄的城中村巷道、临时搭建的工地工棚、城市拆迁后的废墟。这些空间既是物理存在,也是社会关系的隐喻。在《石头、剪刀、布》等作品中,儿童在建筑垃圾堆上嬉戏的场景,构成了现代文明与原始生命力的奇妙对话。这种场景的荒诞性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艺术家对现实敏锐观察后的自然呈现。
《石头·剪刀.布》 布面油画 185cm✕185cm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