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梅法钗 | 在灰烬中重塑文明语法

梅法钗 | 在灰烬中重塑文明语法
2025-04-20 11:47:5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时光裂痕与负形黑洞

升维至文明基因的载体

梅法钗以艺术的转化方式来展示他对传统、对焦炭物质媒介的多维的思考、认知和处理,但这种处理不是要把意义强加在物品身上,而要体现在历史与当代、人与物的具体生活情境的关系之中。

他以低物质的视角,通过装置、绘画装置直面并呈现“物质”的非自然状态,并从传统文化资源和个人创作经验中,抽离或剪裁物质的碎片去释怀他对人生的关照情怀。

4月11日,“炭骨——梅法钗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由著名策展人冯博一担纲策展,呈现了艺术家以火烧木、炭渣为核心媒介创作的“烬”系列30余件装置及综合材料作品。

他的作品关注文化记忆与生命经历,重在个体对社会及其众生的敏锐性表达,他的作品构成的场域深含历史哲思与人文关怀,述说着人文的脆弱,参透寂灭的意蕴。

窄门之后的精神旷野

梅法钗:在灰烬中重塑文明语法

在数字文明以光速迭代的今天,梅法钗以焦炭为媒介创作出的一系列装置艺术作品,如同一块逆向生长的黑曜石,他运用最原始的手作劳动、燃烧痕迹、行为方式等来对抗时代信息的熵增。

《炭骨》个展以炭为内质语言,将个体记忆与集体创伤熔铸成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纪念碑,它不仅是对材料可能性的极限探索、延展,更是一场关于个体意志到文明存续的哲学实验——即碳基生命的韧性如何以炭的形态完成对数字霸权的诗意抵抗。

梅法钗《炭骨》

个展现场

中国美术馆

2025

梅法钗选择用焦炭作为创作媒材,是一场与现代文明深思熟虑的理想对话,也是对生命“脆弱与坚韧”的终极诠释。这些取自火灾现场的焦木,既是物质废墟的残骸,也是文化记忆的活体标本。他通过重塑高温萃取后提取出的异质物质,在物理层面上复现了“耗散结构理论”的精髓:在毁灭的混沌中重构秩序。那些被高温碳化的木质纹理,既保留着火焰本体的暴烈记忆,又在打磨后显露出石墨晶体光泽般的精密结构。

梅法钗《炭骨》

个展现场

中国美术馆

2025

展厅中高达五米的焦炭装置作品,以垂直空间的坚质挑战着当代艺术的平面化倾向,悬吊的炭条矩阵在光影中投射出动态的谜境剧场,当观者穿行其间时,与物的观看距离、呼吸频率以及与地面发出的微弱摩擦声,构成了一部关于记忆消逝与重构的沉浸式交响曲。

在他的创作谱系中,材料的转化被赋予多重隐喻。凸起、凹陷,非平衡感的微观物质,基以揭示出木质素在高温下重组的分子舞蹈——无序的纤维素链断裂后,碳原子以“六角星系”重新排列,形成比表层面积更巨大的微孔结构。记忆的刺痛与抚慰在物理接触中达成平衡,这种物理层面的“筛选机制”,恰与信息爆炸时代人类认知的困境形成镜像:如何在碎片洪流中重塑人性中真诚的情感体系。

梅法钗《炭骨》

个展现场

中国美术馆

2025

从灰烬到永恒,在黑与白的极致对抗中,梅法钗重构视觉的语法形态。炭墨装置对传统留白技法的颠覆性运用的同时,创造出“负形黑洞”——那些无意被保留的时光裂缝,既是毁灭的伤痕,也是新生的产道。地面上无序排列的焦木,以特定数字和符号暗合东方哲学中的变易思想,从而完成对装置艺术的形而上的精神超越。

梅法钗作品中的深层叙事源自他对生命体验的多重理解,个体记忆与集体创伤在焦炭的分子结构中完成了超时空共振,从创伤的拓扑学来看,它是私人记忆的公共转译。艺术家将人的生命末期的呼吸节奏,转化为炭装置中的间隙声音,而物质的节律编码则构成彼此间距的心境波动。

梅法钗《炭骨》

个展现场

中国美术馆

2025

在《烬》系列装置中,烧焦的人体轮廓与金属铆钉的共生关系,隐喻着文化基因的修复机制。当建筑结构的碳化裂痕转化为三维形态时,再用雕刻手法生成拓扑学意义上的“记忆伤口”,这种创伤转译在展厅中形成独特的能量场。

梅法钗《炭骨》

个展现场

中国美术馆

2025

炭的终极形态既非物质存续,亦非数字复制,而是以光的形式重归宇宙熵增的激流。当我们触摸、凝视装置的炭晶表面时,焦炭的孔隙率与当代社会的信息密度形成惊人对应。每立方厘米的焦炭中,数万个微孔构成的迷宫式结构,如同社交媒体平台上永不停息的信息流。艺术家通过放大这种微观特征,将材料的物理属性转化为对数字生存的隐喻,在看似无序的孔隙网络中,还隐潜着某种未被发现的秩序密码——让焦炭从时间符号升华为文明基因的载体。

梅法钗《炭骨》

个展现场

中国美术馆

2025

在特定波长光照下,炭体表面会浮现出隐藏的图像信息,这种显影将材料的物理特性转化为时间的历史文本,幻影在炭体表面渐次浮现,完成过去与现在的超现实叠合。

梅法钗以“炭”的粗粝物质性与精微的观念性,在当代艺术场域中劈开一道认知裂隙:它不是提供逃避现实的诺亚方舟,而是锻造出直面数字洪流的精神锚点。那些悬浮的焦炭巨人,如余烬中的星丛,窄门之后的精神旷野,它们既是文明墓碑,也是未来路标,指引我们在信息灰烬中重拾建构生命意义的勇气。

文/惠书文,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史论研究者)

梅法钗《炭骨》

个展现场

中国美术馆

2025

梅法钗:炭骨‍‍‍

Mei Fachai:Tan Gu

策展人:冯博一

展览日期:2025年4月11日-4月22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4号厅(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一号)

主办单位: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慈溪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宁波市美术家协会、慈溪市文联

支持单位:布里诗文化艺术发展集团、布里诗画廊

(来源:一甸艺术)

艺术家简介

梅法钗·中国美术馆个展《炭骨》 | 在文化的断裂处重建意义的连续性

梅法钗,1968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先后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布里诗画廊代理的首位中国艺术家;长期从事艺术创作和教学、科研工作。他开展绘画、陶艺、雕塑等多种媒介的艺术创作,特别是在装置艺术创作上不遗余力。

(责任编辑:董硕)
关键词:梅法钗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