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中国当代油画的多声部合唱中,张永的作品如同一个深沉而神秘的低音部,既与整体和声相融,又保持着独特的音色与节奏。张永将东方哲学的玄思与西方油画的物质性在画布上进行着永不停息的实验与转化,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在张永笔下凝结成独特的视觉诗篇,让观者得以在具象与抽象、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维度间,触摸到油画艺术最为本真的生命律动。
当我们走进张永的油画世界,会发现其表面绚丽的色彩之下,隐藏着一场持续的精神考古——他以颜料为工具,不断挖掘着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记忆与个体生命体验的矿脉。
表情,油画,180x180cm
张永的艺术世界建立在对东西方绘画传统的双重解构之上。这种双重修养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间性”——既非简单的东方意象西方表达,也不是肤浅的东西元素拼贴。张永的作品证明了最高层次的文化融合不是形式上的混合,而是哲学层面的重新编码。
他打破了传统色彩理论的桎梏,创造出一种高度个人化的色谱语言。他笔下的色彩不仅是可以被看到的,而且是可以被感觉到的,他能够将听觉、触觉甚至嗅觉转化为视觉色彩。这种通感式的色彩表达,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再现,而是达到了“肉身化”境界——即身体各种感官经验的交织与共鸣。
《对话NO.01》,张永,70x90cm,2024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张永对“中间色”的独特处理。他很少使用纯色,而是在调色板上进行复杂的色彩炼金术,创造出难以名状的过渡色调。他像一位数学家,计算着色彩之间无限小的变化,但他的公式却是完全感性的。在《对话NO.01》中,墙面上的阳光不是简单的白色或黄色,而是包含了无数细微色阶的渐变——从带着蓝调的冷白到泛着橙红的暖黄,这些难以归类的中间色构成了张永作品的独特质感。
张永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象征系统,这些意象如同精神分析的梦境符号,需要被解码才能理解其深层意义。树木在他的画作中不仅是植物,更是时间流逝的见证者;门窗不仅是建筑构件,更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阈限空间;而反复出现的水面意象,则是“集体记忆的镜像”。张永笔下的水从来不是单纯的水,它是个人记忆的储存介质,也是文化基因的传递载体。
蒙山秋水,50X60cm,2024年,油画,张永
张永的笔触美学呈现出一种深思熟虑的“不完美性”。他常常在画面上留下明显的笔触痕迹、颜料滴落和刮刀纹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瑕疵”却构成了他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永的画面是有触感的,甚至是“伤痕累累”的,但这种不完美恰恰是对生命真实状态的最忠实呈现。
艺术作品的真正完成是在观者的想象中实现的。这种对“未完成感”的追求反映了张永独特的艺术哲学。在他看来,一幅画作不应该是一个封闭完美的系统,而应该保持开放性和生长性。张永通过保留创作过程的痕迹,邀请观众参与作品的最终完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互动。
开国英雄谱,200x200cm
更重要的是,张永的艺术创作实践重新定义了油画在数字时代的价值。在一个图像泛滥的时代,他坚持手工创作的缓慢与沉思,赋予油画一种抵抗即时消费的文化力量。张永的作品提醒我们,艺术真正的当代性不在于追逐潮流,而在于如何在传统媒介中表达当下的生命体验。
站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回望张永的艺术轨迹,他的作品如同文化的棱镜,折射出这个时代复杂的光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本土与全球的对话、集体记忆与个人体验的交织。张永用调色刀在画布上刻下的每一道痕迹,都是这个时代精神地貌的考古切片。而当我们将这些切片拼合起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比现实更加真实的心理图景——这或许就是张永油画最深刻的力量所在。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高原沙障,张永,200x240cm,2024年
戏中戏,180X180CM,张永,2024年
都市乐章,220x170cm
《肖像》,60x60CM
G先生,张永,60x60cm
金山下,30X40cm,张永,2024年
《家园·玉树日记》,200x180cm
春草池赋,50X60cm,油画
翡冷翠之拙政园,80x80CM,2023
对话NO.1,张永,2024年,70X90cm
大别山上,张永,60x80cm,2024年
半园,60x60CM,2024年
《知秋》,80x80CM
《张园》,张永,60x80cm
《苏园记事之狮子林》,80x80CM
《苏园记事之狮林秋意》,80x80CM
《苏园记事之耦园》,张永,100x80CM
《苏园记事之沧浪亭01》,80X80cm,张永
《苏园记事之沧浪亭》,60x80CM
《苏园记事No20》,2024年,100x100CM
《今昔淇澳》60cmx80cm
《对话NO.02》,张永,70x90cm,2024年
三月瘦西湖蒙山秋水,70X90cm,油画,张永
张永苏园记事NO.11,油画,80x80cm
竹石图NO.04,张永,2024年,80X80cm
坐看云起,100X100cm,2024年,油画,张永
一路秋水,油画,80x80cm
《潮落NO.2》,120x50CM
《金秋大别山》,张永,60x80cm,2024年
《潮落NO.1》,120x60CM
画家简介
张永,1972年11月生于山东郯城。先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艺术造型系,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现为江苏省油画雕塑院专职画家,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油画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美协理事;苏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研究员,苏州美术院特聘画家;70油画公社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