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油画的多元格局中,徐里的创作如同一曲独特的变奏,将西方油画的材质特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核熔铸为一。他以非凡的艺术自觉,在画布上重构了东方美学的诗性空间,让油彩不再是对客观世界的忠实摹写,而成为承载水墨意境的精神载体。这种跨越媒介的创造性转化,既彰显了油画语言的当代可能性,更在文化根脉上接通了中国艺术“以形写神”的千年传统。
意境的转译:从水墨留白到油画的虚实之境
徐里对中国传统意境的理解,并未停留在视觉符号的简单挪用,而是深入到哲学层面的审美建构。他笔下的山水图景,常可见大面积的“空白”处理——这并非画布的物理留白,而是通过稀薄的油彩层叠、冷暖色调的微妙过渡,在厚重的颜料堆积中营造出“虚”的意象。这种“虚”,恰是中国艺术“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当代转译。例如在表现黄山云海时,他摒弃了西方风景画中对云雾的写实性描绘,而是借鉴宋代山水的氤氲气象,以松节油稀释的群青与钛白在画布上晕染,让山体在若隐若现中获得“元气淋漓障犹湿”的水墨意趣。这种虚实相生的处理,使油画的三维空间感与水墨的意境延展性达成奇妙平衡,观众的视线不再被局限于具体物象,而是随着色彩的呼吸进入“可游可居”的精神场域。
在意境营造的深层逻辑上,徐里继承了中国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他的风景写生从不满足于对景描摹,而是如同古代文人画家般“饱游沃看”,将自然物象转化为内心图景。当他描绘西北荒原时,粗粝的笔触既是油画刀刮擦的质感呈现,又暗合了传统山水画中“斧劈皴”的力度美学;画江南水乡时,细腻的排线看似遵循油画的光影规律,却在布局上暗合“平远”“高远”的散点透视,让观者的目光能沿着蜿蜒的河道、错落的石桥自由游走,如展开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这种对空间结构的诗意重组,打破了西方焦点透视的视觉禁锢,让油画真正承载起东方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笔触的觉醒:从塑造体积到书写精神
徐里对油画用笔的革新,本质上是对“笔墨精神”的当代激活。在传统油画中,笔触往往服务于物象的体积塑造与空间建构,而在他的作品中,笔触本身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语言体系。他将书法中的“骨法用笔”引入油画创作,让每一道笔触都蕴含着书写的韵律与节奏——画树干时如“写”篆书,线条浑厚圆转;画山石时似“作”隶书,笔触方折顿挫;画流水时若“书”草书,笔势连绵跌宕。这种“以笔为刀”的创作方式,使油画颜料不再是被动的塑形材料,而成为如同水墨般能传达心性的媒介。当他用狼毫笔在画布上勾勒枯枝时,那颤动的线条既保留了油画的物质感,又暗含着八大山人“孤禽图”的简劲孤绝,实现了材质特性与精神品格的深度统一。
在笔触的组织上,徐里展现出对中国绘画“皴法”体系的创造性转化。他拒绝将皴法视为固定的程式,而是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与情感需求,发展出一套属于油画的“皴写”技法。表现山脉时,他以油画刀蘸取厚重的赭石色,在画布上剁出斑驳的肌理,既模拟了岩石的质感,又暗合“雨点皴”的苍劲苍茫;描绘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时,他用扇形笔蘸取稀释的绿色,以“点染”之法层层叠加,让叶片的繁茂与光影的斑驳在笔触的交织中自然呈现。这种将传统笔墨程式转化为油画语言的尝试,并非简单的技法移植,而是基于对两种媒介特性的深刻理解:油画的覆盖性与厚重感,恰能赋予传统用笔以新的物质载体,使其在当代语境中重获生机。
文化的复调:在融合中重构身份
徐里的创作实践,本质上是对“油画中国化”命题的深度回应。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他拒绝将中西艺术视为二元对立的体系,而是以“和而不同”的智慧,在两者的重叠地带寻找新的可能性。他的作品既保留了油画特有的色彩表现力——那些饱和的朱砂红、石青蓝在画布上燃烧,具有水墨难以企及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通过意境的营造与笔触的书写,让这些浓烈的色彩最终归流于东方审美的含蓄与内敛。如在表现西藏圣湖时,他以厚重的群青铺陈湖面,却在远处雪山的处理上使用极薄的钛白,让强烈的色彩对比在虚实转换中达成和谐,这种“计白当色”的手法,正是中西色彩美学的精妙对话。
站在当代艺术的坐标系中审视徐里的创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画家在技法层面的突破,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彰显。他以油彩为墨,以画布为纸,在中西艺术的碰撞中开辟出第三条道路:让油画不再是“西方的”,水墨不再是“传统的”,二者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中,共同指向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东方美学。这种美学既扎根于千年文化传统,又直面当下的视觉经验,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样本。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方向时,徐里的实践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对传统的固守或对西方的拒斥,而在于以开放的姿态激活传统,让古老的东方智慧在新的媒介中绽放异彩。这或许正是徐里艺术创作的终极价值——他不仅画出了山河的形貌,更勾勒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年轮。
(文/DeepSeek)
艺术家简介
徐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文联美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美展总评委、评委会主任,中国文联、财政部、文旅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办公室兼创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宣部、财政部、中国文联、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秘书长、创作指导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顾问,十届中国文联全国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连续入选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及《20世纪中国油画展》《第二届中国油画展》《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品展》《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等国家级展览并获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美术馆和政府机构收藏。许多海外政府、机构、洛克菲勒家族等收藏家收藏。先后率团出访各大州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并举办画展。出版个人画册二十余种。
2007年入选中国油画50家,2011年入选“艺术之巅”——中国油画2010年度10大人物,2012年被授予乌克兰大使奖,2013年被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授予“杰出艺术成就奖”,2015年被俄罗斯艺术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2016年获俄罗斯美术家协会苏里科夫金质奖章,2017年被授予比利时东方文化骑士勋章,2019年被吉尔吉斯斯坦授予杰出文化人物奖章。2017年在意大利出版发行《徐里油画集》,2019年油画作品《对话》被收藏并陈列于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