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画派是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鼎盛于明中期即孝宗弘治初年(1488)至穆宗隆庆末年(1572)的一个绘画流派。沈、文、唐、仇等人,在折衷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基础上,各秉己赋,或以元化宋,或以宋化元,形成自家文雅蕴藉、沉静柔和的画风。其流风所及,汇而成派。上承宋元,下开松江,是中国文人画史上的重镇。为日后文人画派在题材选择、师承渊源、艺术风格,以及精英化的人员组合和新风尚的开拓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吴门画派的核心人物之一是沈周。他因教导出了诸多在画史上有地位的学生,而被后人推为该画派的开创人。然而,吴门画派的孕育及生成,虽说应以沈周的活动时间来参考划分,但若定为明前期,有着明显的偏颇。我想,画派应以文徵明、唐寅等人在画坛的崛起为标志,崛起之前的时间为孕育和生成期,崛起之际为鼎盛期。下延效法成风时,所谓画派才能够正式形成。
我们可以沿着时间表来分析,沈周生于明宣德二年(1427),历经明前期宣德、正统、景泰、天顺至成化末年(1487)。这期间(60年),沈周的各种活动当属个体性行为。明中期自弘治初年(1488)至隆庆末年(1572),以文、唐、仇等人集体创作的成功为标志而形成画派。按史载,明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中解元,仇英出生(约1498),嘉庆二年(1523)文徵明入翰林院、授待诏,仇英25岁,唐寅卒。即1498年至1523年为形成期。自1523年始,期间陈淳卒(1544),沈周卒(1559),陆治卒(1576)。可以确定1523年至1576年,是吴门画派的鼎盛期。自万历三年(1576)吴门画派逐渐衰没,1610年左右,被松江画派所替代。
为什么说是1610年左右,松江画派取代了吴门画派的画坛盟主地位?这是缘于董其昌23岁方从陆树声学山水;37岁后,始力追唐宋;50岁时自谓大成。所谓大成,当指他有自我风格和相当影响力而言(包括官位)。故而松江取代吴门以1610年为界限划分比较客观。否则,在此之前,以董其昌为领袖的松江画派,有何能耐主盟画坛呢?
在贴切于其时代与事理考察,纠模棱两可的史说之后,我们还是要回到沈周话题上,评谈他及其吴门前辈画家,为吴门画派形成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明朝是中国画史上画派迭起的朝代。在依托城镇经济繁荣、消长为起落的前提下,自浙派始,相继产生了吴门、松江、武林、嘉兴、姑孰、武进、江宁等画派。特别需要明确的是画派的产生,首先以地域划分。其次,才以风格来划分。从其产生到纷立的历史事实亦是如此,我们不能脱离史实而言他。以风格来划分,是后来的理论家以精英者组合,相互标榜、上攀下附的说法。其说始者,当为莫是龙、董其昌二人。
第一个名著中国画史的流派,是浙江画派。在此之前,中国画史中没有被正式命名的画派。“画派”一词的出现,向人们发布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以个人图式、独立名义,宗主中国画坛的历史结束了。自兹,画坛的宗主法则,已改制为诸多人员配合、团体联盟的方式结成派别、参与竞争。其胜出者,是以画派的名义主盟画坛。
其实,这种局面的出现,当追溯到元代。赵子昂虽说是元代的画坛宗主,但其宗主形象是模糊的,诸如钱选、高克恭、王振鹏、书法家鲜于枢,尤其是王蒙、吴镇、黄公望、倪瓒等人,俱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郭熙处淘洗而出,对赵子昂是无所依傍的。画坛的“宗主制”,实质上,在北宋文人士大夫加入绘画的行列后,已经开始震荡,到元代已名存实亡。
历史上,各画派的主要人物,在画法、风格上是不完全统一的。即使是董其昌的时代,各画派、画派代表人物的绘画风格,仍存在着差异。而差异的存在,是吸引人员介入、乃至重新组合的动力,也是确立画派形象,增强团队精神,提高画派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保障画派在市场有无强势竞争能力,能否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文人道统是重信义,重学术师承。对于吴门画派来讲,沈周被推为开创者,是不容置疑的。沈周的一生大抵不离苏州。明前期的苏州,一直处于朱元璋的政治高压下而饱受磨难。尽管明前期,在政治和文化上,有过一时开放的晴天。但苏州从未被“阳光”照射过。在其地的文人和画家,生活始终处于压抑状态,是没有什么作为的。文化只是一脉单传的存在。在此环境下,沈周亦无可能有特出的表现。
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的119年中,明社会的普遍心态是全面复古,大力倡导恢复中华文明,以铲除蒙元民族对汉民族的偏见和积习。政治上,朱元璋参照唐宋行政体制,制定和确立了国家的各项制度。在文化和思想上,尊奉程、朱理学。尊重文士,君臣和谐,礼乐修明,民风淳朴,使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明初期,社会安定,社会心理积极向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各阶层整合的深入,朱元璋开始对政府官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大清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