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培训中心王小平名家工作室赴沂蒙山写生采风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培训中心王小平名家工作室赴沂蒙山写生采风行
2025-04-21 17:02:4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水墨当随时代,更要对话永恒”,这是导师王小平秉持的艺术理念。在当代中国画坛,其绘画风格独树一帜:人物造型疏密有致,以书卷气涵养笔墨厚度;线条古拙隽秀,在含蓄与夸张间尽显东方神韵;色彩运用冷暖相济,西画光影与传统写意水乳交融。

“赏花少女的衣袂要带松风韵律,山野桃樱须含透纸芬芳。”在李家石屋的百年石碾旁,这位写意人物画大家开启现场教学。导师王小平独创的“三度融合”理念——以书卷气涵养笔墨厚度、以写意性提升造型精度、以当代性拓展意境广度,化作笔尖的万千气象。在写生现场,王小平穿梭其间,对学员悉心指导,时而以焦墨补写枝干虬劲,时而蘸曙红轻点少女朱唇,将东方女性的含蓄美韵注入当代水墨肌理。

【红色热土绘华章】

写生期间,团队深入李家石屋革命遗迹,在抗战指挥部旧址前支起画案。王小平带领学员以水墨重构红色记忆:斑驳石碾化作《支前曲》中的时代符号,古槐弹孔与古村石屋成为《烽火岁月》里的历史印记。夜幕降临时,师生围坐农家院落,听八旬老翁讲述“沂蒙红嫂”故事。星辉下,画家们速写本上跃动的篝火,与历史照片中的抗战烽烟产生跨时空共鸣。这些饱含深情的创作,使历史人物和革命文物在宣纸上重焕生机,让红色基因通过艺术得以传承。沂蒙美丽的的传说、纯朴的风情成为师生们生动的创作素材,蒙山壮美秀丽的风光点燃了画家无穷的灵感。

【艺术薪火传千秋】

此次写生构建起多维度的艺术传承体系:技法上,通过“古法解析-现场示范-作品研讨”三阶教学,使16位学员掌握了从笔墨语言到意境营造的系统方法;师生们80余幅写生作品兼具历史温度与现代审美;他们的写生力作既见龟蒙云海的苍润华滋,又存石屋人家的烟火温情;三十余幅古今人物造像,二十处传统民居影像档案,与《新居图》《春满庭院》等新作,共同编织出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在最终呈现的丹青长卷里,王小平的《大洼春晓》以律动线条勾勒赏春少女,墨色交融处尽显东方含蓄之美;助教武举善创作的《山居课子图》中,老农脸上的岁月沟壑与孩童眼中的澄澈星光相映成趣;助教刘新安的《蒙山春意浓》渲染出大美沂蒙的无边春色,令人陶醉;画家乔乔的《山花照眼明》借没骨法渲染野樱,让传统花卉绽放当代生机,恰是导师“形工实写”理念的生动诠释。助教申洪涛的《石屋记事》用焦墨皴擦岁月肌理,再现革命老区的沧桑巨变;画家张立君的《松风问道》则取法宋元笔意,在虬曲古松间追寻文化根脉;画家赵书晨和周伟伟则用绚丽的色彩描绘出蒙山神奇的传说。师生们的一幅幅作品美不胜收,诠释着工作室丰硕的教学成果。

“真正的艺术传承,既要接续古人笔髓,更要聆听大地心跳。”总结会上,王小平抚卷慨叹。此刻,蒙山松涛正将写生团队的墨香送往云端,那些定格在宣纸上的采花手势、石屋纹样、老农皱纹,已悄然化作中国画当代转型的鲜活注脚。

这次写生既是对传统笔墨的深度溯源,更是让艺术扎根人民、让丹青讲述时代的文化实践。当艺术家的行囊载满沂蒙春色,这场丹青与热土的双向奔赴,终在齐鲁大地刻下深嵌时代印记的文化年轮。

王小平的绘画特色:

关键词:王小平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