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山水画创作的版图上,白联晟以其独特的艺术实践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山水意境——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思考深入艺术本质,甚至他的梦境都萦绕着笔墨意象。这种集实地行走、文献研究、哲学思考与艺术创作于一体的综合实践,使他的山水画超越了传统与现代的简单两分,形成了兼具文化厚度与当代感知的独特风格。
▲白联晟《崖上彤云》 193×96cm 2023年
白联晟对传统山水画脉络的研习绝非表面化的风格模仿,而是一种深度的文化基因解码。他像一位艺术考古学家,耐心梳理着各个时期的山水笔墨谱系,在范宽的雄浑、倪瓒的疏淡、石涛的纵恣之间寻找内在的精神连线。这种研究不是为复古而复古,而是试图理解传统山水画背后的观察方式与宇宙观念。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传统的学习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批判意识,既能深入堂奥,又能跳出窠臼,这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辩证态度,成为他艺术创新的重要基础。
▲白联晟《正午阳光》245×125cm 2025年
行走是白联晟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用双脚丈量山水的真实尺度。北方山水的嶙峋岩壁,南方山水的的清幽雅致等,都成为他直接体验的自然文本。这种实地考察不是简单的写生采风,而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感知训练——他记录山石在不同光线下的质感变化,体会云雾升腾时的空间转换,感受季节更替带来的色彩韵律。这些鲜活的自然经验经过沉淀,最终转化为其笔下充满生命力的山水意象。
▲白联晟《景明之境》138×69cm 2025年
白联晟的艺术思考呈现出系统性与连续性。他将行走山水的感悟、研究文献的心得、创作实践的体会逐一转化为文字论述,构建起一套自我验证的艺术理论体系。这种文字记录与笔墨实践的平行互动,使他避免了感性表达的随意性,赋予作品以严谨的学术支撑。更为特别的是,他坦言山水画研究甚至渗入梦境领域——那些在清醒与睡眠边界浮现的山水意象,成为潜意识对艺术问题的特殊回应。这种全方位的思考状态,使他的创作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觉性与反思性。
▲白联晟《晴雪朝阳》34×138cm 2025年
山水画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其精神性的注入。在白联晟笔下,那些层峦叠嶂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心灵世界的投射;那些云雾缭绕不仅是气候现象的描绘,更是思想状态的隐喻。他的作品常常在具象与抽象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使观者既能识别山水的基本形貌,又能感受到超越物象的精神气息,这为观者开启了更为丰富的解读可能。
▲白联晟《乙巳山光-1》34×34cm 2025年
传统山水画在当代能否具有延续与创新的可能性,关键在于艺术家能否建立与传统对话的深度联系,能否保持对现实世界的敏锐感知,能否将个人体验升华为普遍性的艺术表达。而白联晟的山水画创作,正是这样一场持续的文化思考与艺术实验——他笔下的山水,既是地理的也是心灵的,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最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地理系统。
▲白联晟《乙巳山光-2》34×34cm 2025年
▲白联晟《红云正当头》138×69cm 2025年
▲白联晟《豪雨初歇》138×69cm 2025年
▲白联晟《小雪随风满林峦》105x69cm 2025年
(来源:广州国际艺博会)
画家简介
白联晟,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画系主任。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贾又福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高级课程班任课教师,河北省画院中国画院研究员,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美术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