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当油画笔触在画布上流淌出宣纸般的氤氲气韵,当西方色彩体系与东方水墨意境在色域间达成微妙共振,徐里的创作早已超越了媒介的边界。这位始终行走在东西方艺术交汇地带的画家,以对祖国河山的深情凝视,在油彩的厚重与轻盈之间,构建起独属于当代中国的意象美学体系。他笔下的山川湖海、城乡街巷,不再是地理图式的再现,而是经过心灵熔铸的诗性符号——那些被反复皴擦的笔触、饱含张力的色域、虚实相生的空间,共同编织成一曲关于文化根脉的视觉长歌。
意象为魂:在油画中重寻东方观照之道
徐里的艺术自觉,首先体现在对“意象”传统的当代激活。不同于西方写实油画对光影透视的恪守,他以中国艺术特有的“观物取象”思维重构画面:雪域高原的雄浑被提炼为赭红与藏青的色块交响,江南水乡的温婉化作青灰与黛蓝的朦胧晕染,都市街巷的肌理则在斑驳笔触中显影为历史与现实的叠印。这种意象化的处理,使自然景观升华为精神象征——当他描绘云海时,并非执着于某一刻的光影变幻,而是试图捕捉千年来文人心中“丘壑内营”的山水魂魄;在表现西北大漠时,粗粝的油彩肌理不再是对沙砾质感的模拟,而是将“大漠孤烟”的诗意境界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视觉形态。
他对色彩的运用更暗含着东方哲学的深意:大面积的赭石色铺陈既呼应着敦煌壁画的历史厚重,又悄然晕染出土地的母性温度;靛蓝与金箔的碰撞,在现代性的视觉结构中复活了传统工笔画的雅致气韵。这种色彩的诗性转译,让油画从西方的“再现之术”蜕变为东方的“表意之道”,使每一幅作品都成为观照内心的精神镜像。
笔意生韵:在油画笔触中续写笔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