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画院的教学,形成了这样一种学术特色,就是专家工作室和线上线下的学术讲座交织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它既充分地展示了一个专业的专家系统的教学形态、学术形态,又可以让我们的学员接受到做讲座的这些老师的学术维度。所以说,一方面我们的学员要认认真真地按照导师工作室的学术规范、学术规定和学术内容,来进行自己的学习,一方面又要充分吸收讲座中的老师的思想。你不要觉得我是学书法的,我只关注书法,我是学绘画的,我只关注绘画,这种狭隘的学术思维都可能制约你的学术进步,可以限制你的学术处在一个比较狭隘的形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的认知纬度不断地拓展,充分享受国家画院给我们带来的中国最优秀的学术资源,来滋养我们自己。
我今天选择的课题是:对中国书法传承中传统的思考,这个里面核心的就是传统这两个字。人类有几千年的文明,就有几千年的传统。传统的概念可大可小,人类走到今天所有的思想轨迹、行为轨迹和行为轨迹后面所蕴含的人类的集体智慧,就是我们传统的总和。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学术就能够沉淀为明天的传统。我们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传承下来了呢?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学术,所有的学术就体现这一代人对待这一份学术这个文化、这个人的形态的一种思考、取去和由这个传统生发出来的新的形态。那么传统里边有精华也有糟粕,有制高点也有大路货。一个学术肯定是这一代学术人对它的一种取去。为什么商周时期的文化形态和春秋的不一样?为什么春秋战国和秦汉不一样?每一个朝代都有每一个朝代书写的新的篇章,人类随着这个更替,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就是在不断叠加的过程中留下的留下了,后面看见它,淘汰的被淘汰了。那淘汰的东西都是糟粕吗?留下的东西全是精华吗?我觉得都要问一下。
做学术凡事要有三问,过去式,以前它是什么东西,它本身是什么状况,它又演绎成了什么状况?那么在演绎的过程中,带给后人的是精华的多呢?启迪的多呢,还是制约的多?任何东西都是双刃剑。交通工具的优势是让你前进,你的时间空间纬度变大了,但是交通工具的危害给你带来了更多的危险,你的危险系数无形中增大。传统也是,如果我们说传统是一部车,很多人说我不上车,不上车你跟学术就没关系。你进入了它,它可以成就你,也可以制约你,是吧?我们看到很多僵化的思维,僵化的形态,把这个学术固化了,把它狭隘化了,一辈子就写一个东西,就自以为是好像这个东西成我家里的东西了,我就固守着这个东西,除了前面这个杯子和水,我就任何东西都不喝水,只要不装在杯子里就不叫水,完蛋了。人对传统的态度,理解其中的角度,对传统的观照,决定了你最后的一个学术状态。
反过来说,为什么它是那个形态,而不是这种形态呢?还是一个人的学术状态决定的。我经常在交流的过程中说,没有学术的人就没有学术,三流的学术肯定是三流的人的状态决定的。所以说我们在学术研究的时候,尤其是在我们对书法研究的时候,我今天选择的是书法传承中的传统,因为传统太庞大了,我们今天把它做了一个界定,是书法传承中的传统的思考。也就是说书法之所以成为书法,不是上天给我们一下造了一个书法,它不像人诞生,只要你生下来,你就是这个时代的人,诞生的个体就包含了人类这么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人类进化带来的基因的这种潜质。就你生下来你就是一个这个时代的人。人类的基因,脱胎于父母,但是他是父母的整个生命状态的一种传承。书法从一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吗?这个里面有了它,你知道它吗?你看过它吗?就是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你知晓不知晓。一个人的个体,他首先是局限,你在任何一个空间,只要你这个人的个体诞生以后,你首先面临的是局限,局限是人面临的第一,你看见了前面,你看得到后面吗?所以说,所有的所谓传统对你来说都是你认知的角度,是你看见的那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