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早慧匠心独运
读小学期间,王瑞就喜欢写写画画,经常用铅笔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中的人物绣像。升入初中后,他尝试着用橡皮头刻篆文图章,然后钤于他所临摹的绣像上。后来他在村南铁矿附近玩耍时,无意中捡到一种人工合成的石质条状物,松脆易刻,使他治印的兴趣大增。1985年,王瑞考入历城师范学校学习,当时历城师范学校的美术老师专业水平很高,他如鱼得水,孜孜以求。他跟随温长久老师学书法篆刻,在王如恒老师门下学习国画素描。三年下来,书法、绘画都有很大进步,特别是篆刻技艺陡增。
1994年夏,王瑞在《书法报》上看到一则招生信息,于是报名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首期徐正濂篆刻函授班,授课的徐老师治学严谨,独持艺理,一年的函授学习虽时间不长,但使他受益终生,此后,王瑞的篆刻创作进入高产时期。当年11月,他的篆刻作品入展全国第三届篆刻艺术展览,王瑞赴北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参加开幕式、研讨会。此后每年,他都有书法篆刻作品在全国主流专业展览中参展、获奖。2001年王瑞被吸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王瑞创作作品中
2007年5月,王瑞的篆刻作品入展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书协承办的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他的作品及原石同秦汉古玺印一起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009年12月,他的篆刻作品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二等奖(本届篆刻类最高奖)。2010年夏,王瑞应邀赴郑州参加河南省文联、河南省书协举办的兰亭群星荟中原书法精品展,当时,一至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得者60余人齐聚中州,成一时之盛。后赴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参加2011年夏季笔会,现场参观了甲骨、金文、简牍、帛书等历代文字遗存,当场挥毫泼墨作书3件,其中八尺草书条幅入藏该馆。2011年1月,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书法》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栏目、《书谱》获奖书家推介栏目都对王瑞的书法篆刻艺术进行了专题报道推介。《书谱》主编张培元评价王瑞的作品有“能大而化之,臻无技之巧,有至简之道”。2012年5月,他的篆刻作品在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作品展览中获优秀奖(最高奖)。同年6月,篆刻作品《四方》被中国书协评为2011中国书法年度佳作,获奖词称赞道:“王瑞篆刻,犹如花样滑冰,直行曲进,旋转腾挪,自由自在,信手遂心。朱文之点线,不觉刀石间硬碰硬之刻意,却有轻柔灵便之写意,其以柔克刚、以刚造柔之功力由此可见一斑。其用字不囿于成法,刻纹画符,甲骨钟鼎,砖瓦文字,民间书法,融汇一石,有奇趣,得天真。”2012年6月28日,王瑞赴上海松江参加颁奖典礼,中国书协主席张海为他颁发奖牌、证书。2012年12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30年纪念大会在山东新闻大厦隆重召开,授予18人“山东书法创作成就奖”,王瑞名列其中。
王瑞(右)接受获奖证书
涉猎广博书印俱佳
如果将吾丘衍的《学古编·三十五举》作为文人篆刻的发轫,篆刻艺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历了七百余年,而如果由文彭的大量将石印引入篆刻算起,篆刻艺术也已经经历了五百余年的历程。在其不断重复着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流派纷呈,印人辈出,使这个仅有方寸天地的艺术形式也称得上蔚为大观。
山东篆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印人队伍的形成,都是近二三十年的事,王瑞就是山东印人队伍中的佼佼者。他入职文联之前,在历城区市政管理局工作,下班后,他经常在空无一人的办公室里,潜心钻研着自己酷爱的篆刻和书法艺术。正值盛年的王瑞,把业余精力全部投入自己心爱的艺术之中。他的篆刻作品,无论是阳文还是阴文,都透露着一种奇崛之美,令业内人士啧啧称奇,叹为观止。这成绩也不是轻易得来的,他背后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让刻刀在手里游刃有余,随心而动,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初期操刀时,刻刀划伤手指的事时有发生,但看到一方方心仪的印章成型,王瑞感觉痛并快乐着。
王瑞篆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