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石峰·青绿山水 | 将南北山水意境熔铸为“可忆可思”的诗性空间

石峰·青绿山水 | 将南北山水意境熔铸为“可忆可思”的诗性空间
2025-05-22 14:39:5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笔墨是一个中国画家核心的修养。黄宾虹先生曾谈道:“用笔一涉图绘,则有关乎全局,不可不慎。”笔乃提纲挈领之总枢纽,遍于全画,以通呼吸,一若血脉之贯注全身。由此可见,笔墨对于中国画之重要性。在一幅画中,从外在形态到内在精神气质,都是通过笔墨来表现的,具备了笔墨的丰富表现力,方能以意取象,笔笔生发,形态才会富有变化,气韵自然生动有致。

——石峰

问道南山承宋骨铸魂心象化苍茫

——石峰先生艺术浅探

在当代山水画坛的浩瀚星河中,石峰先生问道南山,以宋元风骨为根脉,融王蒙之苍润、董巨之浑朴,于青绿间拓出新境。其“心象山水”之论,乃以林泉之心格物寄情,笔下云壑烟岚皆成心性映照。墨色筑基,青绿点睛,色墨相生处尽显《千里江山》遗韵与当代写意神采。近年“问道南山”等系列个展,以鸿篇巨制重构传统山水之“有体”法度,更以苍茫清润之境,令青绿山水焕发时代呼吸。先生艺道,守正而开新,非止于画史留痕,更为山河铸魂。今日试以拙笔,勾勒先生艺术人生的多维图景,或可窥见一代山水画家的文心与担当。

石峰作品《南山新雨后》

尺寸:185×97cm

材质:纸本青绿 年代:2025

赏析:南山新雨初霁,峰峦如洗。翠岩矗矗,映云影而含黛;苍松矫矫,凌绝壁而拂风。雾霭流岚,若轻纱漫舞于丘壑;飞瀑漱石,似玉珠散落于林泉。遥见山房半隐,不闻尘世喧嚣,唯觉清气盈怀,心与自然相契,意共山水同悠,方知静处有真趣,林泉可忘忧。

一、师承与艺途:根植传统,南北交融

石峰先生生于齐鲁大地,骨血中浸润着孔孟之乡的儒雅厚重与黄河文明的浑厚磅礴。早年师从山水画大家龙瑞先生,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与中国国家画院潜心研习,深得宋元笔墨精髓。其师承脉络,既承王蒙密体山水的苍润幽邃,又融宋人中锋用笔的硬朗刚健,更以“南北兼容”的视野重构山水格局。先生常言:“传统是山水的命脉,但笔墨当随时代呼吸。”他遍历名山大川,其艺术之路,恰似一场南北文化的对话——北方的雄浑与南方的灵秀在其笔下交融,形成“苍茫中见清润,浑厚中含秀逸”的独特气象。2022年“信彼南山”与2024年“问道南山”系列展览,正是其以衡山为媒,将南北山水意境熔铸为“可忆可思”的诗性空间。

二、创作与理论:心象丹青,哲思入画

石峰先生的创作题材,以“南山”意象为核心,既有南岳衡山的具象表达,更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深意。代表作如《安得置身图画里》《客路青山云无尽》,以青绿为骨、水墨为魂,将传统工笔的细腻与写意的奔放熔于一炉,色墨相融处,尽显“烟霞供养”的文人意趣。他提出“心象山水”理论,主张“写生非摹形,而是格物以通心”,强调从自然中提炼精神的真实。先生提出:“山水画需以林泉之心观照自然,状物不如寄情。”如《峭壁攒峰千万重》画中云石林泉、亭台幽径,皆是心灵诗意的栖居,隐现的茅亭,既是画面留白的诗意,亦暗喻“驻足思远”的人文关怀。

青绿山水系列中,他以水墨筑基,施以石青、石绿,墨色与色彩互为表里,既避传统大青绿的浮华,又破小青绿的寡淡,开创“墨色同源、笔笔生发”的新境。色墨相融处既有宋人丘壑的雄浑,又见元人笔墨的温润,开创“苍茫清润”的新境。作品《飞瀑正拖千嶂雨》中,飞瀑如练、山石如铁,墨色氤氲间一抹青黛跃然纸上,似有宋人丘壑的雄浑,又见元人笔墨的温润。在理论建构上,他重释“格物写意”之道,强调“笔墨非技,乃心性之镜”。其青绿设色摒弃传统工笔的矫饰,以写意笔法层层积染,令石青石绿如烟岚浮动。这种“以墨驭色”的探索,为青绿山水注入鲜活的时代呼吸,被学界誉为“传统文脉的当代转译”。

石峰 山若屏风翠壁横

240cm×192cm 纸本设色 2022年

三、教育与人品:师者如峰,德艺双馨

作为高研班导师,石峰先生的教学之道,重“技”更重“道”。他常携弟子跋涉于太行绝壁、南岳松云,却不止于写生记录,而是引导学子“以目观心,以心化物”。课堂之上,先生一笔一画皆如剖心沥胆:从《雨过秋光映翠微》的墨色渲染,到《黄岳晓云》的构图经营,毫无保留地传授毕生心得。其门下弟子多成画坛中坚,艺术薪火生生不息。

先生为人,既有齐鲁汉子的豪迈,亦具文人雅士的谦和。与其共事者皆言:“石峰如山,厚重可依;其心如泉,清澈见底。”他捐画助学、提携后进,以艺术反哺社会。2024年个展开幕式上,先生将力作《明月照松溪》捐赠齐白石纪念馆,以行动诠释“艺术为民”的赤子之心。

四、成就与价值:守正开新,时代标杆

石峰先生的艺术风格,可用“中正有变”四字概括。其山水构图大开大合,山势如屏风横亘,留白处云雾缭绕,虚实相生中尽显空间的深邃与意境的超然。笔墨技法上,他以斧劈皴勾勒山石之刚劲,以披麻皴渲染草木之柔润,墨分五色,浓淡相宜,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传统山水观升华为“可忆、可思”的心灵图景。

石峰先生的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齐白石纪念馆等机构珍藏,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并重。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主题创作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协理事,先生多次担任全国美展评委,作品入选“中国风格·时代丹青”等国家级大展,并斩获“黄宾虹奖”“全国画院双年展最佳作品奖”等殊荣。2024年“问道南山”个展、联展于齐白石纪念馆、广东画院美术馆启幕,数十幅巨制以苍润兼济的笔墨、宏大深邃的意境,引发藏界热议。被学界誉为“传统山水现代转型的里程碑”。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他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他以“南山”为意象,将《诗经》的哲思、道家的虚静、儒家的家国情怀熔铸为笔墨语言,构建起“天人合一”的审美范式。这种“以画载道”的探索,不仅为当代山水画注入文化厚度,更在生态危机频发的今天,重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主题。

石峰 安得置身图画里

180cm×97cm 纸本设色

结语:峰峦之上,自有云天

石峰先生的艺术人生,是一部“以笔墨问道,以丹青铸魂”的史诗。他根植传统而不囿于古法,拥抱时代而坚守文心,在青绿与水墨的交响中,奏响了中国山水画的现代强音。我辈当以先生为范,既师其“笔底山河”的技艺,更承其“胸中丘壑”的格局。正如先生画中常现的亭台——驻足回望,是千年文脉的沉淀;极目远眺,是艺术高峰的召唤。

题七律一首,致石峰先生:

问道南山笔墨狂,青峦叠翠化苍茫。

心融宋骨追王气,色染元风溯晋章。

九畹滋兰传绝艺,千峰写意铸华堂。

他年若话丹青史,一卷云烟万古长。

(文/宁湘)


南山峰高——中国山水画创作随谈

我在绘画实践中,相对而言,重视对传统笔墨的借鉴、归纳和梳理,重视章法的苦心经营、山水境象的营造。这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本要素,而实现这三者的方式,不外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三种路径。

师古人是前提,师造化是实践,师心源是艺术家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创新发展。师古之法,在于多研读历代传世经典之作,知悉中国山水发展之源流,明了法度精神之传承,才能活水源头浇灌出作品的时代风尚。五代荆浩曾提出师造化的要义,他在《笔记法》中提出,“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也就是说,无论写生还是创作,要用心揣度、感悟物象之形态特质,以得到对象真正的精神,即所谓“真”。当然,师古人与师造化,最终要统一在师心源之下。艺术家只有真正融入时代,获取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主流审美,才能在“心源”的导引下,从自发走向自觉,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笔墨气派,又有时代精神内涵的作品。

关于笔墨

石涛曾在《画语录》中写道:“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石涛笔墨得隶书之古拙质朴,在墨海中立定精神,所以,才能在“搜尽奇峰打草稿”之后“我有我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学习,须遵循这个清晰的逻辑路径,从丰富的传统资源知悉各派的“绘画特点”,并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语汇。

笔墨是一个中国画家核心的修养。黄宾虹先生曾谈道:“用笔一涉图绘,则有关乎全局,不可不慎。”笔乃提纲挈领之总枢纽,遍于全画,以通呼吸,一若血脉之贯注全身。由此可见,笔墨对于中国画之重要性。在一幅画中,从外在形态到内在精神气质,都是通过笔墨来表现的,具备了笔墨的丰富表现力,方能以意取象,笔笔生发,形态才会富有变化,气韵自然生动有致。

峭壁攒峰千万重

纸本青绿 240x200cm 2024年

关于章法

章法说白了就是画面的组织关系。我认为其首要是有整体感,又要注意局部细节,在整体单纯中求变化,求丰富的情致,让整个画面在矛盾中统一。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谈道:“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什么意思?就是说画山水要重视构图,要苦心经营,方能画为大幅而不空泛,画为小幅亦能丘壑井然,气象万千。无论大小,都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整体来看,要气脉贯通,层次俨然,在整体之中求单纯而丰富的韵致,在细节之中显出匠心。可染先生作画,用淋漓的墨气构建整体的气势,雄浑而大气,细节处精心刻画,点睛处的流水、房舍俨然;陆俨少先生作画,无论大幅还是小品,皆以一支笔从局部画起,笔笔生发,沉着痛快,富有节奏的笔墨构建出排山倒海的气势。

关于境象

历代山水画作品经典无数,但核心的主旨其实不变,就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水画一定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画其实是人对自然情感的内心观照,什么样的山水画才能“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呢?对于心灵敏感的画家而言,具有诗意情境的山水,才是触动人心的物象。山高水长,心向往之。山水画是文人心灵诗意的栖居,这就要求画家注重境象空间的营造,注重山水的诗性之美。

面层泉落

245cm×140cm 纸本青绿 2024年

如果说笔墨和章法尚且属于“技”的层面,诗意境象的建构就属于“道”的哲思。要求画家多读书,懂得诗境之美,善造诗性之境,从心理层面引导观者进入你所营造的诗意山水之空间。或茂密或稀疏的树木,远近错落的峰峦峡谷,深藏的楼阁亭台,逶迤的山径栈道,大小高低的林泉山瀑,仿佛让时间静谧,让心灵得到洗涤。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尚。笔墨当随时代,需要艺术家在创作中既不拘泥古人,又不趋迎时流,由技进道,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精神、独立个性,从而真正创作出可以体现“时代”的价值、审美和精神的作品。

文/石峰,来源:书画典藏)

作品欣赏

请横屏欣赏

石峰 青山看不厌

65cm×245cm纸本设色2020年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青山乐居图

纸本青绿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石峰 山水条屏

180cm×48cm纸本设色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山海揽胜

纸本青绿2018年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苍烟围壑夏生寒

136×68cm纸本青绿2024年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天机在此中

136cm×68cm纸本设色2022年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松山行吟

纸本青绿137x68cm 2024年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石峰 条屏

京湘印象九人展作品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石峰《林泉高致》《云涌南天门》

水墨纸本设色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绿树无声晚自凉

纸本青绿2021年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石峰山水扇面

石峰展览教学掠影

齐白石纪念馆《问道南山》石峰山水画作品展开幕式嘉宾合影

《问道南山》石峰山水画作品展来宾合影

《问道南山》石峰山水画作品展来宾合影

南山峰高:“问道南山”衡岳写生

石峰青绿山水画笔墨色彩课堂

艺术家简介

“意与古会——山水四家展” | 石峰:将传统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融入创作,苍茫中不乏清润

石峰,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主题创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民族美术艺委会委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石峰山水画工作室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友谊促进会理事,全国美展评审委员会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其代表性作品有水墨山水系列如《雨过秋光映翠微》(2011年),青绿山水系列如《安得置身图画里》(2021年)、《客路青山云无尽》(2021年)、《黄岳晓云》(2021年)等。

(责任编辑:康裕新)
关键词:石峰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