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平度市人民政府主办,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岛市美术家协会、青岛画院、姜宝林工作室现代笔墨研究中心、老姜文化艺术发展(北京)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既要笔墨又要现代——姜宝林现代笔墨艺术研究展”在青岛画院美术馆盛大开幕。
此次展览是当代国画大师姜宝林先生继北京、上海巡展后,特别为故乡青岛呈现的艺术盛宴,作品涵盖山水、花鸟、书法等多个领域,全面展现其“传统为本,现代为用”的艺术探索之路。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5月31日,欢迎广大市民前来观展。
出席开幕式的外地的各位领导和嘉宾有:中宣部原秘书长官景辉,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山东画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朝晖。
来自青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有: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鲁明,青岛市政协原主席杨军,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升勤,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守信,原山东省文化厅厅长亢清泉,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孙加顺,青岛市政协原副主席李众民,青岛市文联党组书记徐树成,青岛市委原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一级巡视员韩松涛,青岛市政府原副秘书长、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姜岱积,青岛市政协原副秘书长、青岛市政协书画院执行院长王维礼,青岛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青岛市文联名誉主席吕振宇,青岛市政协专职常委、一级巡视员魏胜吉,原青岛市教育局局长杜小悌,青岛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粟云海,青岛第九中学书记孙睿,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张风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青岛画院院长郭强,山东省书法家协会顾问、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范国强,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咏,青岛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及老艺术家(按年龄排序):蓝立克、吴纯强、刘世骏、牛锡珠、张白波、邱振亮、王伟、戴淑娟、林建业、单明波、陈增慧,青岛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刘健、王开生、王秀泉,青岛画院副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赵峰,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鹏飞,青岛市美术家协会、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团委员袁谦本、高登舟、李延智、单继宏、单虹、宋晓阳、张颖、董坤、季颁、徐青巍、胡军、李舜、张长伟,青岛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王德成,以及青岛画院全体画家。
来自姜宝林先生家乡平度的各位领导和嘉宾有:平度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夏嵩,平度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颖,平度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培强,平度市文联主席张士尚,平度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乔宁,平度市文旅局文博中心主任孙倩倩。
参加姜宝林先生画展开幕式的亲属有:姜燕、刘建亮、姜迅、姜尉、姜元、张久文、姜志鹏、于艳敏、刘宏富、姜萌、李露杰、张珊。
参加姜宝林先生画展开幕式的朋友有:于汉信、于伟健、王永、王静、王志成、王俊寿、王纬平、方和亮、石洪钧、冯涛、曲国先、刘松、刘广生、刘吉光、刘柱昌、许新益、孙涌、孙睿、孙成河、孙徐斌、李仁华、李京松、杨守利、肖续斌、况尉、冷冰、张弘、张晓军、张新彦、张福强、张增锡、陈连杰、陈景印、郑洪杰、官同宙、郎云鹏、赵军、赵娜、侯坤、姜静、姜丽丽、耿森杰、郭宝义、崔忠东、韩玉波、解宏钧、蔡进、熊晓波,以及参加姜宝林先生画展开幕式的学生:丁凯、丁镇、丁原禄、王照云、牛珺辉、刘凯迪、刘文剑、齐敬峰、孙笑运、伏建民、李冉、李洪贞、李晓云、肖波、张智旺、林静、郑飞军、郑会军、官鑫、郝纪松、胡明强、聂松、高堃、高翔、高辉、黄胜凡、董怡辰、韩长青、韩建文,还有社会各界书画爱好者、媒体朋友共计5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01.开幕式现场
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张风塘致辞
平度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夏嵩代表姜宝林先生家乡致辞
青岛第九中学书记孙睿代表姜宝林先生母校致辞
山东画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朝晖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致辞
本次展览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研究员姜宝林致辞
姜宝林在致辞中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和艺术探索历程,深度阐述了要笔墨就是“很中国”,要现代就是“很世界”的理念,要在世界的视野和胸怀中推进中国画的现代变革,提出了构建中国式现代美而不懈努力的愿景。
学生代表向姜宝林先生献花
捐赠仪式
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青岛画院名誉院长张风塘代表青岛画院接受姜宝林先生代表作品的捐赠并颁发捐赠证书。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青岛画院院长郭强主持开幕式
启幕仪式
青岛市文联党组书记徐树成、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孙加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守信、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升勤、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鲁明、中宣部原秘书长官景辉、青岛市政协原主席杨军、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原山东省文化厅厅长亢清泉、青岛市政协原副主席李众民、山东画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朝晖共同为画展启幕。(从左至右排序)
部分领导嘉宾合影
02.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分为白描、新抽象、积墨、大写四个板块,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姜宝林六十余载的艺术轨迹。全面呈现了姜宝林先生在不同艺术阶段的探索。展览不仅包括他早期开创性的白描山水作品,还涵盖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化的创新之作。
姜宝林先生将传统功力深厚的笔墨与张扬个性的抽象现代形式充分融合,形成既是中国的,又具有国际范式的独到风格。他的探索,为新时代下中国式现代美的建构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耄耋之年的姜宝林,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与大胆的现代探索,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开辟了一条独具魅力的“中国式现代美”之路。他早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师从陆俨少、顾坤伯等大师,后于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受李可染等先生亲授。南北艺术的滋养,使他的笔墨功底深厚且视野开阔。姜宝林的艺术之路,始终围绕“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理念展开,这一理念既是对传统的坚守,也是对现代审美的积极回应。
游子情深:以笔墨回报桑梓
作为从青岛平度走出的艺术大家,姜宝林始终对故乡怀有深厚情感。他在开幕式上动情表示:“青岛的山海给了我最初的艺术灵感,无论走到哪里,这片土地始终是我创作的根。虽然我1962年就离开了青岛,但无时无刻不在牵挂故乡。本次向家乡的父老乡亲汇报,也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夙愿。”姜宝林先生此次青岛巡展,是他对故乡青岛魂牵梦萦的思念,也是他艺路上春华秋实的硕果,姜宝林以青岛为起点走到更加宽广舞台的同时,始终心系故乡,在上海和北京的巡展一结束,便将画展放在故乡青岛举办,从一幅幅呕心沥血的佳作上能看出他对故乡的热爱,笔墨间饱含对故土的眷恋。
艺术硕果:从山东走向世界
“既要笔墨又要现代”,这是姜宝林先生一贯的艺术主张。他深刻阐释道:“要笔墨,就是很中国;要现代,就是要很世界。”他不仅这样说,更是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一理念。
数十年来,姜宝林在坚守传统笔墨的同时,又体现融通中西的世界眼光。姜宝林以传统文人画为根基,同时眼界开阔,对其它艺术种类包容并蓄。尤其,他从山东老家的木版年画中发现并排线条重复产生的现代美感,从中得到启发,独创白描山水。原始艺术、农民画、皮影、画像砖(石)等,甚至京剧服装袖子上的传统纹样、传统门窗的格子花纹等,也都给他以启发。姜宝林坦言希望把古老的中国画推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艺术。他的现代探索是中国式的现代探索,充满了故乡的生活元素。
03.部分作品欣赏
前 言
置根传统,走向现代——姜宝林绘画简论
在耄耋之龄的老画家中,姜宝林是最具活力者之一。他的作品,不但有深厚的笔墨传统,尤其富于强烈的视觉张力。新时期之初,画坛有“南陆北李”(陆俨少、李可染)之誉,姜宝林先后在杭州和北京攻读本科与研究生,主要导师正是陆俨少和李可染。他的绘画,学习前人“师心而不踵迹”,感受生活“不与照相机争功”。不仅兼容南北之长,而且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艺术语言融通中西,艺术精神不离传统写意,以化古求更新,探索中国画传统的现代转化。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姜宝林已精熟地掌握了传统,开始了个性化和现代化的探索。探索的要领,一是继承传统而不与人同,二是走向现代而不离笔墨在他的心目中,传统的笔墨程式,有提炼丘壑抒写性情的精义,也有习以为常的惰性,因此他不走前人的集大成之路,而是探求析离传统别开蹊径。同样,在他认识里,现代不就是画现代生活,也并非照抄现代西法,而是捕捉现代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导致的视觉审美之变。具体说来,即是以现代人的审美欢念,筛选传统的图式资源与笔墨资源,用走极端的方式给以优化、强化和重构,使之在形式上更有冲击力。于是,先后形成了四种面貌。
一种是白描山水,简化到几乎只有线条的组合与律动。这种作品发端于西部山川写生,也不无陆俨少云水图式的启发和未上色的民间木版年画的陶融。特点是简而又简,几乎完全摒弃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染、擦、泼墨、破墨和积墨。色彩也不多,只是线条的排列组合,或偶尔参以细点。但无论线条还是细点,都经由书法思维的升华,那点线本身就具备着生命的筋骨肉和精气神,就含蕴着宇审造化阴阳相生的奥秘。
第二种是积墨山水,不以笔胜,而以墨胜。这种作品,大略由李可染的积墨,上溯黄宾虹积墨的皴点交织积叠,强化了他得之于江南、西北、雁荡山和嵩山各地的感受。一律求其大象,布境多雄浑高旷、笔墨则气厚思沉。但有三类面目,其一拉进景观,甚至仅一座山、一片林,强调大的开合,突出大的形影。其二,布境参以平面构成,造型多为几何图形,夸大对比,气局宏敞,非常惹眼。两类都显现了密林间的光斑闪烁,拓宽了山水画所表现的视觉感受。另一类则如白描山水的照相底片,计白当黑,奇趣横生。
第三种是大写意花卉,所画对象,除香榧系列之外,多是前人描绘过的平常花木,但画得非常出色。论其渊源,始于潘天寿及其传派,起步就磅大气,泼墨淋漓,神光焕发,不同凡响。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也酝酿出两种自家面目。一种面目,粗枝大叶,简当提炼,讲求构成,富有形式感。另一种似乎受到山水画的启示,画成林成片的树丛花丛,或密叶繁枝,或硕实累累,或闪动阳光,或浮动清雾,既把中景拉到目前,又引入山水画的树法和叶法,标新领异,不与人同。
第四种是新抽象绘画,我曾称之为笔墨构成山水。这种作品,是白描山水的简化和秩序化,且由单一的白描发展到融入色墨等因素,致力于抽象图形符号的组构与布列,体现了姜宝林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对笔墨与现代关系的不息探索。在这阶段探索中,他消融了以前的山水和花卉的界限,彻底摆脱了“应物象形”,以线条墨彩节奏为画面的主导,自觉追求“满构图、平面化、等值性、装饰性”四方面的形式法则,突出了笔墨符号的重复美、秩序美和艺术语言的高度单纯统一。
可以看到,不断推出新貌的姜宝林的绘画,具有四种属性,一是具象示意性,二是书法抽象性,三是平面构成性,还有一定的装饰性。这几种属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互为依赖,彼此生发,共同实现了传统绘画走向现代的功能。其新抽象绘画,进一步去掉了具象示意性,夸大了装饰性,突出了符号性,以更抽象的形式,实现了他追求的“既要笔墨,又要现代”。而姜宝林的绘画思想,是保证质量与开放兼容的统一,是坚守历史积淀与吸收时代新机的统一,是最大限度继承优良传统与和尽可能开疆拓土的统一。他的艺术很值得研究,很富于启示。
(文/薛永年)
实者慧:踏踏实实做学问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俨少先生和李可染先生的题词。1987年,姜宝林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个人作品展时,两位导师分别为他题词祝贺。陆俨少题词:“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李可染先生题词:“实者慧”。这不仅是对姜宝林的评价,更是一种厚爱。多年来,姜宝林以“关起门来做学问”的精神,践行着两位导师的要求,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画画。此次展览中,姜宝林将两位导师的题词再次展出,既是对恩师的纪念,也是对自己的鞭策。
1987年李可染先生为姜宝林画展题字
1987年陆俨少为姜宝林画展题字138×68cm
1990·焦墨心象90cm×84cm
1994·山恋149cm×96cm
1998·黎明133cm×267.5cm
1998·雨歇89cm×180cm
1999·大山129cm×66cm
1999·佛尔蒙特2号123cm×243cm
1999·佛尔蒙特8号105cm×232cm
2010·一夜西风144x367cm
2011·空我2号124x248cm
2013·早春249cmx125cm
2018•41号125x248cm
2019·19号144X367cm
2020·42号198x124cm
2021·30号·C大河上下215x310cm
2021·31号山高水长180x303cm
2022·12号122x246cm
2022·9号266x212cm
2022·10号124x248cm
2022•11号124x248cm
2023·11号122x240cm
2024·4号145x367cm
2024·6号145x367cm
2024·13号145x367cm
2024·18号145x365cm
2024·19号144x363cm
2024·20号122.5x248cm
2024·22号143x362cm
2024·26号143x362cm
(来源:天下收藏发布)
艺术家简介
姜宝林,1942年生。1962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由潘天寿、陆维钊、陆俨少、顾坤伯亲授。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生班,成为李可染的研究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李可染画院副院长。
国际获奖:曾荣获“1992第26届蒙特卡洛现代绘画世界大奖赛”大奖——大公政府奖;获1999年美国佛尔蒙特国际艺术创作中心富瑞曼国际艺术基金会艺术创作一等奖;2017年瓷板画作品《东方之韵》获英国剑桥大学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大奖——“银柳叶奖”。
国内获奖及其重要活动: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2016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笔墨语言的现代性进程:从黄宾虹到姜宝林”高层国际专题研讨会暨姜宝林笔墨语言特展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